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lián)系?!笨梢婇喿x與寫作之間是一種吸收與釋放,相輔相成的對應關系。但在教學中還存在僅重視閱讀經(jīng)驗的積累,而忽視寫作技能的訓練,或者習作訓練中沒有閱讀期待,學生無法把從閱讀中所學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隨筆遷移到自己的習作中去的現(xiàn)象。那么,如何使閱讀更好地為寫作服務呢?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品讀感悟,沉淀積累
閱讀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是學生形成語文能力的基本途徑。學生只有親自品嘗到“梨子的滋味”,才能將平面的語言內(nèi)化為自己的語言,并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閱讀教學應把學生的讀書活動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我們要善于把閱讀變?yōu)椤皭傋x”,做到目隨文走,情隨文流,與之對話,與之交流。透過平面的語言文字,一遍一遍、含情脈脈地朗讀它,讀出形、讀出情、讀出理、讀出神。
讀的過程就是積累的過程。這里積累的不僅是字詞句語感、語言表達的經(jīng)驗、語言素材、更有作者的思考方法、價值觀、生活態(tài)度、表達方式等等。這其中的一些不是在小學階段學了就能模仿的,是一個長期的沉淀、積累、領悟的過程。古人說的厚積薄發(fā)正是這個道理。讀得多,表達起來才能游刃有余,但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潛移默化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不能指望一個單元的課文學下來,學生就能在習作中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那是急功近利的,是違背規(guī)律的。
閱讀教學應該在學生的精神世界里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語言。我們期望這樣一種教學境界:當學生在看到一段語言文字的時候,他的頭腦能再現(xiàn)一種視像;當學生眼前出現(xiàn)某一個視像的時候,他頭腦當中能顯現(xiàn)出相應的文字。而想像,就是豐富語言視像、再現(xiàn)作品內(nèi)容的“綠色通道”;通過想像,可以聽到語言的聲音,辨別語言的色彩,觸摸語言的溫度。
二、崇尚對話,激發(fā)靈感
在閱讀教學中,師生只有進行有效的對話,才能真正地引導,走進心靈,才能彼此接納,彼此造就。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實現(xiàn)著多種視界的溝通、匯聚和融合: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識被喚醒與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認知與知識。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認識偏見得以克服,并產(chǎn)生新的視界,讓真理的探求不斷增加新的可能性。隨著對話的深入,又往往會產(chǎn)生出更深邃、更新穎、更富有啟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對話。葉圣陶先生在他的論著中曾強調(diào)指出:“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辭典是不夠的?!?其實,每一個漢字都有浸潤著豐富的表象,承載著文化的內(nèi)涵。教學中不應是理性、枯燥地去分析詞條的意思,而是要教學中通過有效對話,引導學生在具體語境中,體味詞語的細微差別,推敲用詞的精妙,感知詞語的鮮明形像,這樣才能達到像維果斯基所說“詞語只有在獲得了感性的個人涵義而不是單純作為‘概念’存在的時候,它才能成為個體生命中一個生氣勃勃的細胞”。
寫作的靈感同樣也是在對話中生成的。學生沒有材料可寫,主要是沒有一定的觀察和積累,沒有一定的情感積蓄。通過教師適當?shù)臓恳?,可以引發(fā)他們的話題;由于對話是隨意的,是真實的,是自由的,是開放的,是多維的,學生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喚醒了種種個性體驗;同時,對話過程也是學生的發(fā)現(xiàn)與探究的過程。學生對某一事物或現(xiàn)象的認識,除了自己的靈感之外,多來自于同伴之間的互動——通過你說我說,你問我答,你做我想,全方位的參與,才能深入地認識事物的現(xiàn)象與本質(zhì)。這樣,對話中就自然地找到了作文的靈感。
三、隨文練筆,筆下生花
在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把朗讀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做到讀中有悟,以悟促讀。但這樣的閱讀教學只算完成一半。另一半更重要,這就是使學生學以致用,就是要讓學生把從讀中學到的用在文章寫作中;讓他們把對文本的理解,感想說出來或者寫出來,這才算是真正完成了閱讀教學的一個完整過程,所以利用閱讀教學中的隨文練筆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是很好的途徑。所謂“隨文練筆”,即緊緊跟隨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相機進行寫作訓練。如何妥善處理好讀與寫的關系,充分挖掘教材寫作因素,把寫的訓練有機融合于閱讀教學之中,做到讀寫結(jié)合,相得益彰呢?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要經(jīng)常穿插寫的訓練,而且閱讀教學中寫的訓練,不應游離于課文之外,應使它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篇幅看,或三言兩語,或長長大篇;從內(nèi)容看,或課文借用,或課外引進;從方法看,或內(nèi)容挖掘,或想象補充。我們只有以課文為寫作的突破口,及時地把寫作訓練有機地揉進閱讀教學,才能進一步發(fā)揮課文的“典型”優(yōu)勢,使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
閱讀教學明確要求以讀為主,以寫為輔。隨文練筆,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根據(jù)課文各自的特點,準確尋找閱讀教學的“遷移點”,設計符合學生作文基礎的“練筆點”,使學生寫得輕松,練得實在。有道是: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學生要提高習作能力,僅靠每學期幾篇計劃作文是不夠的。堅持寫“小練筆”,“大作文”必有顯著提高。
總之,教師必須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明確“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感悟是寫作的生命,生活積累是寫作的源泉”這一道理,使他們能夠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把閱讀和積累作為提高習作的自覺行動。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