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育是讓學生置身于某種生活實境或者仿此而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輔以情感熏陶,使之較好地開展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由于小學生的大腦處于活躍的發(fā)展階段,所以情境教育比較容易激起學生心靈的共鳴,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收到較好的效果。在某種意義上說,情境教育是一種活動教具,需要教育者針對課堂上出現(xiàn)的問題隨時隨地加以“創(chuàng)設–表演–思考–收獲”。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不應該只有老師、學生、文本、接受和練習,還應有互動和生成,甚至答案還不止這些,這一切在過去傳統(tǒng)的“聽一講”教堂模式中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情境教育卻有廣闊的空間實現(xiàn)這些。
一 、情境教育讓學生享受教育的幸福與快樂
我一向認為語文教學是一片海,浩翰無邊、奧妙無比,收獲了幾朵浪花、幾串貝殼固然會令人高興,但這還不算什么,更應該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海,渴望探索大海奧秘的愿望,從而能欣賞到整個大海的美麗!在現(xiàn)在很多地方,為了能讓學生考得高分,就機械地重復得分點的字詞,即便得了高分,可如果以抹殺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代價,那這待價未免太大了,一得抵不上一失。這就好比別人要看你的珍珠,你就費盡心力地挑了幾個最大最圓的珍珠,搏人一笑.可其實更應該做的,是默默地把這些珍珠連成珍珠項鏈,組成一個珠圓玉潤,渾然天成的認知體系!語文應該是完整的,不應該是破碎的。
我現(xiàn)在擔任小學語文二年級的教學工作,無論是課文,還是快樂讀書屋部分,我都讓學生讀,充分地讀,讀通。古人所說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是有一定道理的,讀透了,自然就有自己的道理。在講課文的時候,無論是字、詞、篇我都力去創(chuàng)設語境。在教生字時,只要有可能,我都會邊講邊演:動詞做出動作,如“刷”“跳”“拍”“摔”都是邊讀邊做出相應的動作;名詞學到什么就指什么,如“牙”“褲”帽“等等,學生邊動手邊學,學得高興,學得認真,也明白在什么語境下,可以使用這個字。我不但指導學生表演字,也表演詞,在教學教科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三單元第六課《狐假虎威》時,我讓學生按指定的詞語進行表演(如半信半疑、東張西望、眼珠子一轉、冷笑、神氣活現(xiàn)等),其它同學根據(jù)所做的動作猜動作詞語。學生的表演和猜測都是對詞語創(chuàng)造性的積累和內化,學生理解了詞語的形象,也有自己的意韻感。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歡樂到處流淌……同樣,在教學課文時,我都會讓學生表演,我會先問他們課文中有哪幾個角色?誰想推薦誰表演誰?誰想當個小導演?這個時候,學生們會踴躍參加,學生的表演能力不但得到了培養(yǎng),而且孩子們也更深入地理解了課文。
二、情境創(chuàng)設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
學生的心靈需要關愛、需要尊重,但對于課堂教學來說,還應做到激勵和發(fā)展。在教學教科版小學語文第三冊時,我對第八單元的以下幾篇課文做了重點講敘——《鋸是怎樣發(fā)明的》、《有趣的發(fā)現(xiàn)》、《小發(fā)明救媽媽》、《指南針》。這幾篇課文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了中國古代的偉大發(fā)明——鋸和指南針,休會到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使學生初步了解了達爾文、愛迪生等世界著名的發(fā)明家和科學家,使學生領悟到發(fā)明創(chuàng)造源于好奇心、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孜孜不倦的勤奮。
例如在教學15課《鋸是怎么樣發(fā)明的》時,我引導學生聯(lián)想到日常生活中帶齒葉的植物,如本地一種長紫球的葉子帶齒的常見野草,我問學生們:“它的葉子你們敢摸嗎?”他們都說:“不敢!”“扎手!”然后我就告訴學生們你們不敢碰,魯班卻利用葉子的這種特征制成了鋸,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學生們確確實實感受到魯班的智慧,也體會到了只有處處留心觀察才會有所發(fā)現(xiàn)的道理。在結束了課文部分的學習后,我又創(chuàng)設情境,問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看到過鋸,鋸有什么用處?學生們十分輕松地說出看到過鋸,用鋸鋸木頭十分省力。這個回答使學生們再次體會出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紛紛表示自己今后也要魯班那樣處處留心、認真觀察、認真思考。
三、古詩詞教學中的情境創(chuàng)設
我國的古詩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文化沉淀,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光芒四射,魅力不是其它的文學作品所能相比的。有一句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彼裕瑥男W開始學古詩,就要打好這個底,培養(yǎng)出他們對古詩意境的理解,對古詩的熱愛,對古詩字、句、篇的欣賞。古詩學透了,我感覺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會不知不覺地提高,也可以說“語感”越來越強。
教學每一首古詩時,我都逐字講解,讓學生明白每個字的意思,再組合出詞的意思、句的意思、篇的意思。我認為在古詩教學中就應細摳字的意思,字的意思理解了,其它的也就如串珍珠一樣,怎么串都可以戴了。學生隨便說,怎樣順口怎樣說,但要帶出那幾個字的意思,這樣不拘泥于形式,學生會感到不難,學習古詩的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也為今后古詩的學習打下了良好而堅實的第一步。
總之,教育不是讓學生打了高分就算是合格畢業(yè)了,而是應該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使學生真正認識到生活是快樂的、學習是幸福的、知識是有用的,終身學習更是快樂無無比的!教師的職業(yè)注定要多一些理想、多一些奉獻,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用大自然、用生活中的每一個感人的“情境”點燃學生心中求知的火種!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