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080-01
在高中地理學習中,因地理課程自身特點的影響,如研究對象特征的多要素綜合性、區(qū)域差異性、時空廣大性等,加之學生因認知水平、生理與心理特點制約,所以學生會出現(xiàn)不同錯誤。實際上,錯誤也是一種教學資源,一種美,可以為教師提供教學依據(jù),提供難得的教育機會。所以,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正確認識學生的答題錯誤,認真剖析,從而不斷優(yōu)化教學策略。
一、善于抓住錯誤,找出課堂教學起點
在教學過程中,學習錯誤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學習與教育材料,其源于同學們的學習活動,與他們的學習經(jīng)驗相貼近。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善于抓住錯誤,巧妙利用錯誤資源,可以促進教學回歸學生的學習活動之中,從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
例如:學習“地球自轉地理意義”這一知識點時,通常教師這樣講解:全球總共有時區(qū)24個,而東十二區(qū)與西十二區(qū)可合成一時區(qū),也就是相同區(qū)時,均為1800地方時,而日期有所不同。對于該知識是較為抽象的,若以傳統(tǒng)方法講解,不少學生會感覺難懂,易于出錯。如當學生了解了時區(qū)計算法后,教師可設計練習: 現(xiàn)在你們已經(jīng)知道了時區(qū)計算法,那么請算算東八區(qū)范圍。于是有學生回答:東經(jīng)112.5°至東經(jīng)127.5°。接著教師誘導:回答正確,其中央經(jīng)線為東經(jīng)120°,即北京時間。那么再算算東西十二區(qū)范圍。學生計算后回答:東經(jīng)172.5°至東經(jīng)187.5°。教師繼續(xù)引導:你們翻看地圖冊,找到東西經(jīng)187.5°。學生翻看地圖冊后發(fā)現(xiàn)怎么找也找不出東西經(jīng)線187.5°。為何會如此?這表明你們計算出現(xiàn)了問題。學生思考后,恍然大悟,原來經(jīng)度度數(shù)最大是180°。
在教學中,當學生形成錯誤時,教師先不說出來,而是提一些暗示性問題,誘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找出錯誤。通過上述錯誤,可暴露出一些同學遺忘了經(jīng)緯度基本知識。但這些知識又是地理學習的基礎,因此,在教學這些知識時,教師應由經(jīng)緯度復習開始。在這一教學策略中,教師讓同學找出地圖冊上的東西經(jīng)線187.5°,學生肯定找不出。那么東西十二區(qū)經(jīng)度范圍是多少呢?通過這一“錯誤”,誘導學生思考問題,調(diào)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并讓學生重視基礎知識的復習與鞏固。
二、善于發(fā)掘錯誤,啟發(fā)學生地理思維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錯誤,發(fā)掘其中含有的教育因素,并適當予以鼓勵與點撥,從而讓學生消除思維阻礙,感受思考的喜悅。在新課標中,要求教師注重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培養(yǎng),引導與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積極思索,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當學生出現(xiàn)思維錯誤,教師不必責罵,也不急于指出,而是善于利用,以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讓學生避免出現(xiàn)同一錯誤。
例如:教學“國際日期變更線”這一知識點時,由于日界線的兩側時刻與日期較為抽象,學生學習有一定難度,且易于混淆,因而也易于出現(xiàn)錯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習題鞏固:在平安夜時,一輪船上有一個孕婦,她產(chǎn)下了一對雙胞胎兄弟。而在出生日登記日期時,卻發(fā)現(xiàn)弟弟年齡比哥哥大。請問這一輪船怎樣越過了日界線?”于是學生紛紛討論開來。然后出現(xiàn)不同結論:向西越過了日界線;亦或向東越過了日界線。(同意向西的占全班人數(shù)的48%)于是教師加以誘導:利用剛學習的知識:西邊時刻晚于東邊時刻;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則日期減去一天。那么你們說說自東向西越過日界線,其日期又該如何變化?學生回答:加一天。接著引導:這么說來,日界線的西側則為12月25日,而東側則為12月24日。那么這對雙胞胎的出生日期如何?學生答道:哥哥為12月24日,弟弟為12月25日。那么現(xiàn)在弟弟年齡比哥哥大嗎?這時學生豁然開朗。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先依著學生錯誤,假設該輪船自東向西越過了日界線,日期則應加一天,即哥哥出生日期為12月24日,而弟弟則為12月25日。若是如此,該誰大?而哪天出生的年齡大?這樣,通過分析學生錯誤軌跡,因錯誘導,剖析錯誤,于是學生們不僅明白了錯誤形成的原因,還更好地理解與把握了日界線相關知識。在教師層層誘導下,學生深入思索,發(fā)覺由西向東,時間還能夠“倒流”。這樣,在課堂上,教師巧妙而靈活地將同學們的錯誤開發(fā)成良好的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與改正錯誤,使其更有創(chuàng)造性,懂得思維變通,學會分析問題、條件及結論的密切關系,從而深化所學知識,提高辨析能力。
三、重視反思錯誤,幫助學生構建認知
在學習過程中,反思是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學習中的各種錯誤。這是學生思維以及學習過程中的一種自我監(jiān)控與自我意識,通過自我反思,也是學生對知識的主動積極地再認識過程,是一種高層次的思維形式。在地理教學中,學生的錯誤并非反復練習以及教師演示示范就可以改正的,這需要經(jīng)過一個過程,需要學生的自我反思。通過利用學生的學習錯誤,激起學生的觀念沖突,從而幫助學生對學習思維過程展開批判性、周密地再思考,由不同角度,運用不同方式來思考已有認知,從而深化知識。通過這一方法,不但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還可以訓練他們的反思能力。
例如:“判斷等高線”這一知識,由于多數(shù)學生生活于平原地區(qū),因而他們在做題過程中,常常混淆山谷線與山脊線,常常畫反了河流流向,亦或在山脊線上畫出了河流畫上。對于這一錯誤的有效解決方法,則是展開反思驗證。首先假設河流處于圖中的虛線位置上,然后水自高處向低處流,并與等高線垂直而沿著虛線流向兩側,因此形成分水嶺,則無法形成河流;假設河流處于實線位置上,則水自高處向低處流而流向中間,于是匯合成了河流,所以這一實線則是谷線。同時,可歸納總結出簡捷方法,即河流流向始終相反于等高線彎曲方向。通過這一方法,學生則易于理解與記憶,能夠更好、更準確地利用。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應允許學生出錯,理解學生的錯誤。然后,引導學生反思錯誤,認識錯誤,分析錯誤,改正錯誤,從而避免錯誤。實際上,在地理學習中,錯誤是學生構建知識的一個真實反映過程。因此,教師應認識到錯誤也是一種有效資源,也是一種教育美,然后將錯誤變?yōu)閷W生重建與完善知識結構的有效載體。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需堅持教學反思,認識自己課堂教學效果,對學生錯誤資源的利用是不是有效、合理,是否突出教學重點,教學方法是不是有效,是不是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這樣,通過師生反思,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