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歷史學習中,課堂教學是主要陣地,也是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的重要載體。教師要創(chuàng)設豐富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生情感體驗;善用新課導入,可以渲染氛圍,能夠將學生引入學習意境中,讓學生受到情感刺激,從而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喚起學生好奇心與探知欲,為后面的課堂教學做好良好的心理準備;教師應實現教學形式多樣化,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有趣、活潑、生動的學習氛圍,從而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質量 提高 策略 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070-01
在初中歷史學習中,課堂教學是主要陣地,也是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提高教學質量。對此,筆者從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導入方法、教學方式方面探究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策略。
一、豐富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生情感體驗
在教學過程中,情境創(chuàng)設是一種有效可行的方法,能夠讓學生如臨其境地感知知識,增強情感體驗,從而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同樣,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通過情境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主動學習歷史內容;有利于將學生帶進書本內容描繪的歷史背景中,讓他們受到情感震動,進而喚起學習情緒,激發(fā)歷史學習熱情,同時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又自然而然地樹立唯物主義歷史觀。
例如:教學“和同為一家”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創(chuàng)設豐富的學習情境,以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首先,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藏歌《唉馬林兒》:“正月十五那一天,文成公主答應來西藏。蓮花大壩不用怕,有百匹善走駿馬來接你……今天公主來到西藏……西藏從此幸福又繁榮,這是漢藏友好的象征……”通過歌曲,營造出歷史背景氛圍,讓學生如臨其境。然后讓學生閱讀書本中關于“吐蕃使者求婚”內容,并鼓勵他們以角色表演的形式來表述有關內容。接著閱讀有關“文成公主西行”以及“文成公主入藏”的內容,同樣進行小組合作,以表演的形式表述有關內容。這樣,通過學習情境與表演活動,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發(fā)揮學生的學習潛力,也讓學生在表演中體會到了漢藏和同為一家的意義。
二、靈活的導入方法,喚起學生求知欲望
教學是一門藝術,在于能否讓學生對課堂教學有興趣,從而產生學習熱情。而若想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愿意學習,樂于學習,也并非那么簡單,其中新課導入則是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有效的新課導入,可以渲染氛圍,能夠將學生引入學習意境中,讓學生受到情感刺激,從而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知欲,為后面的課堂教學做好良好的心理準備。
第一,故事導入法。一般而言,初中生喜愛故事。因而通過故事法來導入新課,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引導學生進入課堂教學意境中。如學習“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時,教師可用“城濮大戰(zhàn)”、“退避三舍”、“臥薪嘗膽”等故事來導入新課。如學習宋朝建立時,教師可通過“陳橋兵變”以及“杯酒釋兵權”等故事來引出新課。這樣,讓學生在聽故事時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意境中。
第二,懸念導入法。初中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利用懸念導入法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主動探究,積極思考。例如:教學《鴉片戰(zhàn)爭》時,教師可先向學生展示詩歌《炮子謠》節(jié)選(清·陳澧):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請君莫畏火箭燒,徹夜才燒二三里……同學們,你們從這首《炮子謠》看出了什么現象與主題?有學生回答:與鴉片戰(zhàn)爭有關。提問:那么,鴉片是怎樣進入中國的?有何目的?鴉片進入中國后給社會造成的危害有哪些?中國政府態(tài)度是怎樣的?等。學習課后,你們則會明白。
第三,復習導入法。通過這一方法,可以將新知與舊知緊密的聯(lián)系起來,實現溫故而知新。例如:教學《戊戌變法》時,教師可導入: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英勇抗爭史,還是一部先進人民的探索史。①同學們,你們回顧下19世紀末的中國,(時局圖、日落紫禁城、隱君子、揭竿而起,)請聯(lián)系圖片,運用已學知識對19世紀末的中國局勢進行描述。②假設我們生活于那個時代,是一群熱愛祖國、關注國家前途命運的愛國青年,我們該怎樣拯救中國于水深火熱之中?③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國道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曾做出了哪些努力?結果怎樣?讓我們一起走入當時最著名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戊戌變法。
三、多樣化教學形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新課標下,教師應實現教學形式多樣化,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有趣、活潑、生動的學習氛圍,從而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改變單一的、枯燥的教學方式,整合不同教學方式,開展多種課堂活動,避免流于形式。
第一,適當運用講讀法。在歷史教學中,由于學生生活閱歷、知識水平等還未完善,若一味地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難免會出現探究困難,難以有效解決問題。因此,對于有些知識,還需教師利用傳統(tǒng)講讀法。如分析“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這一知識點,利用講解法的效果要好于學生探究。
第二,歷史劇表演法。即以表演的形式來表述教學內容,這是學生喜愛的教學形式之一。但教師在組織這些活動時,應引導學生明白其需要實現的學習目的,可從中獲得怎樣的知識,而并非看熱鬧。如學習《伐無道,誅暴秦》后,教師可讓學生將書本知識編成歷史劇進行表演。明確其重點是了解秦末農民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戰(zhàn)爭經過。
第三,合作探究。即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積極探索,以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形成良好的探究習慣。例如:教學《新文化運動》時,教師可提出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為何說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這一運動有何意義?又有何局限性?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有何關系?新文化運動與辛亥革命又有何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