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高中生的英語課外閱讀量是高中英語教學目標之一,本次實驗就如何在高中英語課外閱讀中運用電子詞典展開實驗研究,找出相應的閱讀策略對學生閱讀習慣及學習成績的影響程度,以及行之有效的教學舉措和檢測手段。
【關鍵詞】英語課外閱讀 電子詞典 閱讀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0-0051-03
一、引言
閱讀是閱讀主體對讀物的認知、理解、吸收并能加以運用的復雜心理過程,英語閱讀既是獲得信息和理解英美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鞏固和擴大英語語言知識的重要途徑?!渡虾J兄行W英語課程標準》指出,高中生課外閱讀量累計為56萬到60萬字?!稑藴省愤€要求初高中學生能借助詞典,運用閱讀策略理解語言材料,能在整體文章的基礎上進行推測判斷,以獲取所需的信息。然而,課外閱讀材料中大量的生詞嚴重影響了閱讀速度,削弱閱讀興趣,從而導致閱讀效果不佳。那么,如何解決課外閱讀的生詞問題?教師應該采用何種策略指導、檢測課外閱讀?本課題就如何在高中英語課外閱讀中運用電子詞典和相應的閱讀策略,展開實驗研究,旨在摸索出一條有效提高課外閱讀的教學模式。
二、研究背景
以Mathewson, Lunzer和Gardner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認為,閱讀不僅涉及身體的適應活動、注意力及理解,還涉及回憶、思索及應用所讀的內容。這一理論要求學生需每周閱讀一定量的英語讀物,閱讀時注意知識的吸收、閱讀策略的驗證、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邏輯思維和語篇分析能力的訓練等。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時不能忽視社會環(huán)境和個人情感對閱讀行為的影響,要盡量選擇學生所感興趣的文章。
情緒型閱讀理論決定了選材的主題,那么閱讀材料的難度則依據Krashen(1985)的語言輸入假設。Krashen認為,語言習得應該先有輸入后有輸出。輸入應遵循“i+1”的規(guī)則(其中 i為學生已知的語言成分,“i + 1”表示語言輸入應略高于學生的已知語言水平。)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提供給學生足夠的可理解性閱讀和視聽輸入材料,保持“i+1”的理想輸入,這樣有利于誘導學習者對所學知識發(fā)生遷移、運用所學知識表達觀點。
英語的詞匯量非常龐大,而普通閱讀者的認知詞匯卻十分有限,因此在閱讀中,猜測詞義策略使用非常普遍。教師在鼓勵學生猜測詞義的同時,還應采取關鍵字詞分析策略。比如關于城市概況的文章,關鍵詞往往會有“位置”、“人口”、“資源”等。教師可以從語義、詞義的角度來分析關鍵詞,有助于學生掌握詞匯,從而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閱讀是語言的輸入過程,而閱讀的目的是為了輸出,因此教師在課外閱讀的語言輸出階段,可設計相應的練習活動,如口頭回答針對閱讀內容的問題,書面歸納文章主題思想、寫讀后感等。通過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隱形及顯性語言知識,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與表達的能力。
三、實驗目的、對象和方法
(一)實驗目的
本次實驗希望通過在課外閱讀中使用電子詞典,運用閱讀學習策略,達到提高學生的詞匯學習能力及閱讀能力。具體的研究問題為:
1.電子詞典在課外閱讀中提高詞匯教學的有效性。
2.電子詞典在課外閱讀中主題歸納教學的有效性。
3.借助電子詞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性。
(二)實驗對象
本次實驗以上海市四所中學的157名高中學生為實際實驗采樣對象。實驗歷時一年半,跨高一上、下、高二上共三個學期。另外,四所學校還選取了水平相當的班級作為對照班。
(三)實驗方法及手段
本次實驗的工具為卡西歐EA99電子辭典。 實驗教師及實驗班學生人手一臺。A校以英語報刊閱讀為實驗方向,《21世紀英文報》(高中版)為實驗語篇資源。B校、C校、D校以小說閱讀為實驗語篇資源。在實驗開始前進行了前測和調查問卷,實驗結束時再次進行了后測和調查問卷。前測及后測數據應用SPSS13.0軟件加以分析對比,以檢測實驗的實際效果。
四所學校的實驗老師將理論與本校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探索電子詞典在課外閱讀的課前自主預習、課中任務閱讀及課后復習檢測等環(huán)節(jié)中的有效措施和積極作用。落實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具體舉措為:
1.課前預習
教師首先要求學生朗讀指定閱讀材料。遇到生詞,鼓勵學生通過五個步驟來猜測詞義:判斷其詞性找出生詞所在的句子判斷生詞所在的句子與上下文之間的關系猜測詞義驗證,電子詞典可以用來作為檢查詞匯猜測的備用工具。如遇到高頻生詞或影響閱讀理解的生詞,則要求使用電子詞典查出該詞的釋義,并使用詞典的真人發(fā)音功能來掌握其讀音。文章中出現的著名人物、建筑等,學生可借助這款實驗電子詞典中所收錄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的單詞和看圖查詢功能,查找相關的背景知識。
另外,教師設計導讀問題(guided questions),學生讀完文章后,回答出導讀問題,基本上就可以使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全文了。如D校在《秘密花園》The Secret Garden的學案中設計了主要人物關系表及各自的外表和個性特征表:
1: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s (from The Secret Garden):
1. Leading Character: ____ 2. Main Character: ____
Identity: Identity: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Appearance: Appearan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在閱讀該篇小說時利用《牛津同義詞詞典》拓展詞匯,學生在選詞時以常見的排序靠前的高頻詞匯為主,有效地擴大了詞匯的廣度。
2.課堂解讀
對于容易掌握的詞匯,教師讓某個學生在課堂上分享其總結的筆記,其他同學補充、修正;而對于重點詞匯,教師可利用電子詞典的投影功能,在課堂上演示釋義、例句等。這種交流可加強閱讀學習交互性,解決教學與應用脫節(jié)的問題。如D校在指導閱讀《金銀島》Treasure Island 一書,第31章中有這樣一句話:Where they hid it I don?蒺t know yet, but once we?蒺ve got the treasure we?蒺ll have to look lively and find it.學生對“l(fā)ook lively”的意思有不同的猜測。教師用多媒體投影電子詞典的功能演示,通過對詞典例句查詢找到這樣的例句:Look lively, there! I?蒺ve waited for you long enough already. 從該例句學生清晰地得知在文中l(wèi)ook lively是“move quickly”的意思。電子詞典的介入不僅使課外閱讀更便捷,而且使閱讀教學更具有權威性。
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將所學內容口頭表達出來。實驗老師設計了“My Favorite Character”, “My Response”, “My Reflection”等活動,鼓勵學生合理借用電子詞典,使用簡潔、地道的語言描述人物、談及感想,為學生創(chuàng)造在課堂上進行語言有效輸出的機會。這樣一方面能幫助學生及時反饋所學知識,既達到建構、完善詞匯庫的目的,又能使較沉悶的閱讀教學課堂生動、活躍,促進語言輸入的針對性;另一方面,口頭表達也為課后書面表達做好了鋪墊。
3.課后檢測
課后檢測分為兩塊,一是好詞佳句摘抄,要求學生摘抄閱讀文章里的生詞,短語和佳句。教師每周批閱一次摘抄筆記。另外,學生把需要的單詞、詞組保存在電子詞典中的單詞本、隨記本和背誦卡中,以便隨時復習。二是語篇寫作練習。要求學生使用核心詞匯,縮寫文章、歸納文章概要、評述人物或事件或寫讀后感等。通過“閱讀—理解—欣賞—借鑒”這個過程,促進高中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四、實驗結果
在實驗的后期,課題小組對調查問卷、前、后測成績等原始數據加以整理,如某個樣本中缺失某項數據、或出現極端分數,則剔除該樣本。遺憾的是某所實驗學校由于后測環(huán)境不同(實驗班為課堂測試,而對照班是學生回家自行測試),所以該校的數據均不采用。然后運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結果如下:
(一)對受試學生詞匯量的影響
從三所學校的后測成績的方差分析和t檢驗來看,實驗對學生的詞匯量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各校的后測總分與詞匯量的對比如下(見表1、2):
通過上述數據對比分析來看,三所學校實驗班的后測總分和詞匯量均高于對照班,其中A校和C校的詞匯量差異最為明顯。
(二)對受試學生閱讀能力的影響
本次電子詞典實驗項目共有五所學校參與,其中A校、B校、C校、D校等四所學校以課外閱讀為實驗方向,E校以完形填空為實驗方向。E校在前測中,兩項閱讀題的得分均值均名列五校第一位,而在后測中,閱讀得分均值分別列于第四、第五位了。
另外,在對學生的訪談中教師發(fā)現,學生的課外閱讀量比過去明顯增大,絕大多數學生對課外閱讀抱有積極的態(tài)度。而且他們在嘗試閱讀較高難度的閱讀材料時,表現出更強的信心和主動性。
(三)對受試學生寫作能力的影響
經過一年半的實踐,實驗老師普遍反映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有所提高。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寫作時可以較生動而準確地運用所掌握的詞匯和相關的閱讀內容,語言表達也更嚴謹、更有邏輯性。在后測中沒有作文題,那么就以A校的翻譯題分析作為參考(見表5、6)。
表5
表6
數據分析顯示在翻譯測試中,實驗班的平均得分比對照班高2.415分,兩者有著顯著性差異(P<0.001)。
五、實驗結論
為期一年半的實驗結果表明,在課外閱讀教學中結合電子詞典的實驗舉措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產生了影響,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學生合理地使用電子詞典可以有效地擴大詞匯量,并且可以通過“背誦卡”、“學習簿”等詞典功能來自我檢測、鞏固。教師在課堂上借助電子詞典,講解重點詞匯并加以拓展,從而提高了詞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自主閱讀”為主的模式改變了師生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角色,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運用猜測詞義、利用電子詞典查閱重點詞匯等策略,使英語閱讀的成功體驗不斷累積,學生們享受到英語閱讀的樂趣,大大提高了英語閱讀的自信心。
3.隨著學生詞匯量、閱讀量的增加,其語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運用簡潔、地道的英語分析人物性格、歸納主題、撰寫讀書報告等書面表達能力也有明顯的進步。
4.從實驗數據分析來看,詞匯量的增加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程度不如預期的大,這可能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后測中閱讀語篇單詞的難度及廣度都與上海市高考要求一致,詞匯量大致限制在4000左右,因此受試學生實際詞匯量的大小很難在一次測試中顯現出來;二是根據近年來的研究,詞匯廣度對閱讀的影響遠不及詞匯深度對閱讀的影響。由此可見,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在詞典所提供的學習信息上,而不是只關注查詢單詞的方法。
六、結語
給予成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養(yǎng)成良好的自學習慣,由此可見,電子詞典的使用在方法上對學生語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有效的支持。然而,英語能力的發(fā)展是個漫長的過程,影響學生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因素很多,因此,我們目前只能說電子詞典在語言學習中取得了良好的近期效果,對于其長期效果以及對學習的直接影響、間接影響等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和觀察。
參考文獻:
[1]魯子問 康淑敏 《英語教學方法與策略》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2]嚴明 《英語學習策略理論研究》 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09
[3]Diller, K. The Language Teaching Controversy. Newbury House, 1978
[4]Ellen Bialystok, Fergus I. M. Craik. Lifespan Cognition: Mechanisms of Chan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5]Krashen, S.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New York: Longman,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