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預算公開是利國利民的重大舉措。近幾年隨時著政府各項改革的不斷推進,預算公開已取得了顯著的進展,但仍存在著一些急待解決的的問題。本文分析了預算公開現存在的問題,并探討相應解決的辦法。
關鍵詞:預算公開;存在問題;推進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和經濟市場化的不斷發(fā)展,政府管理法制化程度不斷加深,民主決策、政務公開、民主監(jiān)督等制度日趨完善,社會各界要求“預算公開”的呼聲越來越高了。公共財政預算的本質是“政治”,它是政府規(guī)劃一年財政收支情況、確定支出范圍和支出重點、調控宏觀經濟、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它是反映了政府職能和施政方向,是國家治理之根本。財政資金“取之于民”,委托政府管理和使用。將政府預算曬在“陽光下”,一方面,有益于公眾,是順應民心民意之舉。使公眾能獲取有用的信息, 便于做出正確的決策。另一方面,有益于政府,體現了政治的民主性,對于轉變政府職能、提升政府公信力、構建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具有重要意義。
一、目前政府財政預算公開在制度上、執(zhí)行上都存在許多是急待解決的問題
1.預算公開面臨的最大困難,是預算管理的很多基礎性工作還不夠完善
目前我國政府單位性質多種,情況復雜。在財政預算管理體制中,一級預算單位大多是行政機關,二級預算單位以事業(yè)單位為主,而事業(yè)單位的資金來源除預算撥款外,還有事業(yè)性收費、事業(yè)性經營收入。因此,在部門預算中,既包括一級預算單位本身的支出,還包括其下屬事業(yè)單位的支出;既包括財政撥款支出,還包括下屬單位自己組織事業(yè)性收入安排的支出,因此在編報下一年度部門預算時很難做到全面性、完整性。
預算編制手段落后,預算透明度缺乏操作前提。一是政府會計制度改革仍在進行中,權責發(fā)生制尚未全面推廣,政府會計報告系統(tǒng)不健全。財政部門以撥列支,不能及時、同步追蹤預算資金運動全過程,而是依賴于銀行、支出單位提供資金使用信息,信息反饋慢、可信度低。并且由于經濟、社會發(fā)展各項指標的預測時常存在較大的偏差,導致預算編制的基礎資料如經濟數據、定員定額標準等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二是我國預算年度采用的是公歷年制,即從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政府新年度的財政活動從公歷年初就已經開始,但我國新年度的各級政府預算草案卻要等到3月份前后召開的各級人代會通過以后才能逐層批復依法執(zhí)行。這就意味著在我國每一個預算年度中,有三個月時間政府財政資金按排只能參照以上一年度的支出序時進度“暫撥”,出現預算空檔,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tài),增大了預算執(zhí)行的隨意性和暗箱操作的可能性,降低了透明度。再者,由于財政預算管理是項十分專業(yè)的工作,當前的財政預算報告中存在著大量專業(yè)術語,因此即使政府預算公開了,也缺乏專業(yè)人士對專業(yè)化的數據、表格、賬戶體系等進行審議以及對公眾的說明和解釋,否則公眾面對著那些琳琳種種的預算也只能是“一頭霧水”。
2.政府部門的傳統(tǒng)保密思想思想嚴重,預算公開缺乏透明性
一方面受我國長期封閉政治文化影響,不少政府部門已習慣密而不宣的工作模式,對信息公開較為排斥。另一方面,由于傳統(tǒng)官本位意識作祟,服務觀念落后, 有些人把自己手中掌握的信息作為一種特權,加之信息公開往往會對部分官員的既有利益格局產生沖擊。造成有些政府部門在預算信息公開時往往是被動公開、隨意公開或者避重就輕, 形式主義。我國政府財政預算必須經同級人大審查監(jiān)督,然而事實上, 政府掌控了太多的行政權力,導致人大對政府無法作出有效的硬約束,正是由于沒有有效的權力制約, 政府預算公開缺乏透明性,有些部門通過簡化財政預算信息的手段以掩蓋低效的行政行為,使公眾對大量的財政浪費一無所知。
3.與財政預算公開相關的立法、制度不完善
從立法角度看,制約我國財政預算信息公開制度發(fā)展的缺陷主要表現為:首先,信息公開規(guī)章制度不完善。現行政府信息公開的法律法規(guī)雖然將財政預決算報告納入政府信息公開范圍,但對財政信息公開的詳細程度缺乏明確規(guī)定,政府部門對此有較大的自由度和隨意性,自由裁量權較大。并且《預算法》、《保密法》等立法修訂尚未跟進。以致現有的的法律條款的漏洞成了政府部門逃避預算公開義務的擋箭牌。其次,法律法規(guī)對財政預算信息公開的主體及相關權責分配的規(guī)定欠缺明確: 我國財政預算信息公開制度的缺陷及完善措施欠明確,對逃避義務行為的懲處措施規(guī)定彈性較大,懲戒方式不具體,實踐中較難操作。再次,財政預算信息公開保障基礎的不牢。實踐表明,政府部門之所以不愿公開財政預算信息,是因為與信息相對應的公共決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得不到制度的保障,進而導致政府部門公信力下降密切相關。正因為此,一些政府部門往往選擇保守策略,不公布或者少公布敏感信息。
二、進一步加強推進政府部門預算公開
1.深化預算改革,保證預算公開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要完善部門預算報告體系。預算管理專業(yè)性比較強,但預算報告是面對的廣大人大代表和社會民眾,就不應該強調專業(yè)性,而應該做到通俗易懂。在公布財政預算信息時要一并公布編制說明,增加圖表,加強解釋和注釋,做好信息的解讀。還應借鑒香港政府的做法,在部門預算中介紹各個部門職能,讓公眾更好地理解政府資預算的目的。同時,可以通過網站、新聞發(fā)布會等形式公開預算,方便公眾從預算數據的字里行間里解讀國家方針政策、政策導向和項目支持重點。讓人看不懂的預算報告不是一個好報告,讓人看不懂的預算也不是一個好預算。讓人大代表看懂預算報告并充分發(fā)表審議意見,是一種責任。在預算編制過程中,除了認真聽取各部門的意見外,還應該關注民意,了解群眾的需求和愿望,使預算編制的過程成為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過程。
2.加強財政預算信息公開制度建設
“政府預算的透明度首先要建立在健全的法律體系下,沒有法制化,就無所謂透明度?!币磺胸斦顒颖仨氁苑ㄖ茷榛A,即要有健全的法律體系,使得財政活動有法可依,這是依法理財的關鍵。要順應推進政府政務公開、打造陽光服務型政府的發(fā)展趨勢,在法律和國家政策制定過程中,對于財政預算信息,設定“以公開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為基本原則。凡不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商業(yè)秘密以及公開后有損社會及公民利益的財政預算信息,原都應當予以公開。要提高預算公開的立法層次,由全國人大制定和頒布政府信息公開法律。在完善現行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中要注意與《保密法》、《預算法》等法規(guī)間的銜接。只有在法制層面做好部門預算公開的制度保障,才能更好地平衡不同級別政府以及各部門、公眾之間的利益,建立良好的激勵約束機制,保證工作的長效開展。
3.加強預算編制的審查、預算執(zhí)行的監(jiān)督
要加強人大對部門預算的審查。預算審查是一項專業(yè)性、技術性、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在實踐中由于受到管理體制、技術手段、人員配備等因素的影響,人大常委會還難以進行直接的和有效的審查監(jiān)督,特別是對那些建設性預算執(zhí)行情況的監(jiān)督以及政府實施的資本運作行為的監(jiān)督。因此可以在人大常委會下設立預算委員會, 聘請相關的專家代表擔任預算委員,由他們對龐雜的預算信息進行梳理、分類、評估和簡化,并在人大審查預算案時提供咨詢。同時要賦予預算委員會實質的否決權和修訂權。一方面對預算編制部門報送的預算草案中不合法或不合理的內容在說明理由的前提下建議予以修改,另一方面對預算草案中不法或不合理的地方,但預算編制部門拒絕修改的,預算委員會可以對該預算直接否決。
預算編制的完整性、預算執(zhí)行的規(guī)范性和預算監(jiān)督的嚴肅性,是國家預算管理最基本的內涵,也是預算公開的基礎。如果公開的預算是不完整的,或者公開的預算沒有嚴格執(zhí)行,又缺乏嚴格的監(jiān)督機制,預算公開就失去了意義。
三、結語
推動預算公開不是目的,最根本的是通過預算公開加強人大對政府預算管理的法律監(jiān)督和社會的民主監(jiān)督,促進政府改善預算管理,用好人民賦予的財權。我國的政府預算公開工作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工作,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社會公眾轉變觀念,相互配合,加強監(jiān)督,更需要各項制度、立法完善及改革的進一步推進,讓預算公開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實現預算編制的完整性、預算科目的規(guī)范性、預算執(zhí)行的嚴肅性和預算監(jiān)督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雍君:部門預算公開:評述與展望[J].中國財政,2012,(12).
[2]盧鴻福:預算公開, 人大制度必須跟進[J].人大制度, 201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