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盡管現(xiàn)在各種輔助資料鋪天蓋地,應有盡有;盡管老師耐心引導,但是學生還是覺得“無話可說,無處著手,無事可寫,害怕寫作文”。那么如何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 引導學生寫好作文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養(yǎng)。
一、培養(yǎng)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和認真觀察的興趣,是促進寫好作文的基礎
“情不動,故辭不發(fā)。”學生面對作文往往苦思冥想,覺得無從下筆,無話可寫,很大程度上是學生對所寫事物還處于陌生狀態(tài),沒有情感,沒有寫作的沖動,尤其沒有情感的沖動,自然難以下筆.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學把動腦、動口、動手和認真觀察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多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多動腦想,多動口說,多動手做,多動筆寫;寫一些親自觀察的、親身經歷的最感興趣的事。我在教學中, 盡可能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觀察的機會.根據不同的季節(jié), 引導并帶領學生去觀察不同的景,不同的人,不同的物……讓他們從心靈深處感受季節(jié)的變化; 感受人與物的變化;感受氣候與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并發(fā)現(xiàn)它們在不同季節(jié)的特點。在觀察體驗及感受的的基礎上學生敢于亮出自我,看到什么就說什么,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暢所欲言,敢于表現(xiàn)自我,敢于展示自己。針對學生口頭語言的表達及時給予恰如其分的表揚、肯定。這樣以來,班里的情況大有好轉,每位學生都有話可說,有的表現(xiàn)欲望很強烈,說的入情入境,由過去的“教師講,學生聽”,變?yōu)楝F(xiàn)在的“大家說,大家議。”不但課堂氣氛很活躍,而且學生的習作興趣也很濃,更樂于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寫在日記本上、練筆本上或作文本上,效果顯著。另外,我還利用身邊的有利資源,把孩子們生活中的趣事和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以及他們最熟悉的自然景物、人物及事物作為寫作內容,使寫作內容具有地方特色、生活特色和時代特色。
二、培養(yǎng)學生積累詞匯和搜集生活素材的興趣,是促進寫好作文的關鍵
俗話說:“學會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偷?!痹娫~是語言精華的濃縮,書讀得多了,不僅有助于提高賞析能力,寫作能力,還能陶冶情操。我認為,學生寫作文也無秘訣可言,無捷徑可走,只有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積累詞匯,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寫作文也就不用發(fā)愁了。人們常說,生活是寫作素材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從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寫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學生由于條件的限制,生活經驗有較大的局限性,為了讓學生間接體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我組織并指導學生開展了“四個一”活動,即每天講一個故事,每天寫一篇日記,每周讀一篇好文章, 每周背會一篇自己喜歡的古詩。這一活動的開展,激發(fā)了學生觀察生活和積累各種素材的興趣。有了興趣自然就喜歡寫了。有的同學能將故事中生動有趣的情節(jié)仿寫到自己的作文中;有的同學能將自己背會的名言警句或古詩詞恰當地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有的同學在讀完一篇好文章后能及時將好詞佳句或感想體會寫在日記中…書報雜志刊載了大量的信息,學生讀書讀報不僅能了解到外界的情。況在指導學生讀書讀報活動中,我還引導學生注意品味文章的標題,記錄一些有價值的典型的人和事,并注意學習、積累文章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一篇好文章,可以讓學生從中領略到文章精美的語言和作者匠心的構思,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作文中的詞匯自然就豐富多了,文章也顯得流暢多了。教師在教學中根據課文的內容及教學時間隨時安排學生練筆也是積累寫作素材的有效途徑.在教六年級下冊教材時,我經常性地在學完課文之后安排學生動筆的練習。如:學完《匆匆》一課后,我讓學生圍繞問題“作者是怎樣具體描述日子去來匆匆的?”仿照課文的寫法,再寫幾句;再如,教完《北京的春天》一課后,我布置學生簡單地寫寫自己家過春節(jié)的情景;又如,學完《跨越百年的美麗》一課,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和閱讀鏈接,寫一寫自己的感受;還有在學完《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一課,我要求學生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用具體事例說明一個觀點。這樣的安排,既使學生及時把在閱讀中學到的表達方法自然遷移到習作中,又使動筆成為學習的一種常態(tài),成為學生的一個習慣,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習作興趣。
三、培養(yǎng)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興趣,是促進寫好作文的源頭活水
實踐活動是促進學生作文的源頭活水,又是孩子們生活成長的搖籃,更重要的是在實踐活動中學生玩的天性得以暴露,進而使學生在玩中實踐,在實踐中體會,在體會中感悟。冰心老人說: “專心地學習,痛快地玩耍?!币虼?,我認為實踐活動不要給學生過多的束縛,讓他們自由展露,馳騁思維,揮灑情感,只要目的達到即可。比如:在指導學生寫比賽一類的作文時,我在課堂上舉行了扳手腕比賽,學生情緒高漲,個個躍躍欲試,扳手腕的同學大顯身手,盡情拼搏,雙方雙腳死死抵著地面,小臉憋得通紅,你來我往,不分勝負,周圍同學揮舞手臂,吶喊助威,這情,這景,這活生生的畫面是生活的寫照,也是寫作的活水源泉,這時實踐活動也成了一種寫作需要,寫作樂趣,一切有血有肉的文字得以生動再現(xiàn)。
四、培養(yǎng)學生體驗生活的興趣是作文之本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倍绻麑W生缺乏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會腹中空空,腦中空洞,無寫作之本。陸游說:“爾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边@詩外的功夫就是對生活的體驗、感受和認識。因此,我們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體驗生活的興趣,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進而感受生活,體驗生活,認識生活。如指導寫秋景的文章,我?guī)ьI學生走出了校園,置身于自然,學生心情蕩漾,在秋景中漫步,暢游。他們仰望藍天下自由飛翔的小鳥;觸摸秋天的墻壁;欣賞平靜的湖面;猜踏那綠中帶黃的草坪; 傾聽大雁南飛的叫聲;感受秋風拂面的情景; 俯視腳下那飄落的、靜靜沉睡的片片黃葉,饒有興致地拾起,玩弄,細賞,想秋天的景,秋天的人。這景、這人融為一種深深地情,一定在學生心靈深處放飛,化為語言文字的也應該是真話、實話、心里話了,一篇篇真實感人的作文躍然紙上??梢?, 生活是作文之本,作文是生活之反映。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走進生活,體味生活,這樣才能使學生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實踐證明,現(xiàn)在學生的生活規(guī)律雖然還是往返學校、家庭和社會,但他們的興趣濃了,體驗多了,見識廣了,知識扎實了,詞匯豐富了,便把寫作文當作成了一件愉快的事,再也不害怕寫作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