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學科是小學教育的基礎,是學生認知和解讀這個世界的直接方式。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的興趣,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對學生進行能力培養(yǎng)和素質(zhì)教育至關重要。本文從課外知識——課本教學中延伸;加強視聽效果——多維的教學手段;旁征博引——教學的雜家;變被動為主動——角色的轉(zhuǎn)換等方面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祖國語言文化樂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興趣引導
現(xiàn)今,語文教學陷入某種怪圈,“低效率——重負擔——低質(zhì)量”。學了九年語文,有的連封信也寫不好。大多數(shù)學生的 硬筆字也只是差強人意,毛筆字書法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也不為過。上語文課也好似是一種負擔,如何讓學生樂于接受語文課,使之成為受歡迎的學科,并以此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我認為只有從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入手。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chǎn)生的主管原因。濃厚的學習興趣,又是求知最豐富的源泉,是學習的動力?!蹦敲?,如何來促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
一、 課外知識
目前,由于教材的改革不盡如人意,課本思想內(nèi)容滯后于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加上教學方面的應試教育的指導傾向,致使教師在教書時只重高考、會考、中考、統(tǒng)考,只重分數(shù),給學生進行“填鴨式”的灌輸,長此以往,學生學而生厭;同時,由于現(xiàn)代學生求知欲強,信息接收量廣,現(xiàn)在的課本內(nèi)容很難滿足學生要求。相反動畫文學(有關電腦游戲知識),明星文學(港臺影視雜志)等在學生中倒有一定的讀者群。一切學習活動的動力均來自興趣,該如何引導學生,提高他們的文學欣賞水平,已刻不容緩地擺在我們的面前。
(1)有益的雜志報紙期刊書籍。而今,社會上雜志報紙類包羅萬象,不乏一些對青少年身心健康俱佳的。如《讀者》《青年之友》《軍事天地》《小小說》《科學博覽》《縱橫》等,一些地方性晚報如《大河報》《平頂山晚報》等,這些雜志報刊信息含量大(國內(nèi)外新聞、財經(jīng)報導、體育消息、廣告需求等),文學形式多樣(新聞報道、長篇通訊、雜談、短評、連載、散文、科技動態(tài)等),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他們的思路,讓學生能收到思想上的熏陶。況且有的欄目里的文章,可以說篇篇都是精品,或含意雋永或發(fā)人深思,可作為學生習作的極佳范文。如《新民晚報》的“夜光杯”、“新世說”欄;《小小說》的 “校園春秋”欄,“軍驚天地”欄等,另外有的欄目還開辟有關社會熱點問題探討。讀者群各異,觀點各異,讓學生學會“同一問題不同角度不同看法”的辯證思維方式。再者作為老師,可定期向?qū)W生介紹推薦本階段社會上流行的文學動態(tài),文學作品。必須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到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上來。
(2)中國悠久古老的文化。學生中,大多數(shù)對祖國悠久的文化還是抱著不同程度的喜好。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可以精講一些古代文學史,穿插介紹名人軼事,歷史典故,深化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在思想上也能得到我國傳統(tǒng)優(yōu)秀道德文化的啟迪、教育 。
二、多維的教學手段
當今課堂教學,不可能仍沿襲著“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幾十年一貫的陳舊教學模式。教師要不怕麻煩,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如采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計算機等電話教育設備,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校園網(wǎng)絡”共享外界資源,這些手段的應用,既可以節(jié)約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又可以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生動形象,直觀性強,便于展開聯(lián)想,加強記憶,言語、材料和視覺形象結合起來是儲存大量信息的基礎,視聽結合,生動形象,能提高記憶效果,如《聽潮》采用聽錄音朗誦,使初中學生既感受到了文中的意境之美, 又深切領會到了朗誦的魅力。《長江三峽》《雨中登泰山》通過播放“泰山勝景”“三峽風光”的DVD光碟,讓學生有親臨其境之感,充分感受到祖國壯麗山河的偉大,同時又受到心靈的震撼。看電影《三國演義》讓學生討論性格的發(fā)展,又辨析原著與劇本的差異。所有這些擺脫了以往陳舊呆板的教學套路,使學生有一種新鮮感,興趣感,快樂地接受語文這一門學科。
三、旁征博引
現(xiàn)在,作為中學語文教師 ,不可能再是以前那種“只讀圣賢書”的老學究,語文作為信息的載體,日益廣泛的深入滲透到一切科學領域,生產(chǎn)領域和生活領域,我們進一步研究和發(fā)揮語文學科的基礎工具作用,從而加強對其他各學科知識的研究和聯(lián)系,成為雜家學者,這在現(xiàn)代化語文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例如我在講《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館》時就介紹最新技術的圖書存儲方式 ;講解《死海不死》時,就介紹死海的現(xiàn)狀——因環(huán)境污染而瀕臨干涸,讓學生了解生態(tài)保護的重要;講解《向沙漠近軍》時,既介紹以色列國的防沙經(jīng)驗,讓學生了解沙漠是可以為我們?nèi)祟愃玫?,又引入新聞報道“龍羊峽水庫遭受沙害”“北京沙塵暴”并聯(lián)系98年長江洪災的泛濫原因,給學生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環(huán)保知識課,在講解《眼睛與仿生學》時,介紹了人類與自然互為依存的關系以及對生物的最新研究開發(fā)成果,這些課外知識的串講,使得學生聽著津津有味,興趣盎然,學習的盡頭油然而生。當然這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變被動為主動
語文教學切忌教師“一言堂”“滿堂灌”應充分考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變被動學為主動學,讓他們找到學習的樂趣、興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只有把自己當成學習的主體,學習效果才能收到奇效,在中學,可以開展“一事一議”活動。讓學生寫一篇小小的短文,范圍題材不限,每天讓學生在上課前五分鐘登臺演講,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開展“課本劇”活動,形式新穎,學生也樂于參加,這些既培養(yǎng)興趣,又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剪報活動,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會發(fā)現(xiàn)學生思維明顯擺脫了語文教材的桎梏,說話寫作素材鮮活,思辨鋒芒也逐漸銳利,文化底蘊也逐步深厚,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組材、選稿、編輯、編撰,有機會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周一評(對周圍時事發(fā)表評論)提升學生的議論能力,有時 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作文競賽,或向報刊雜志投稿,讓他們體會“文章變成鉛字”的快樂。反過來,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更加愿意貼近生活,更加貼近文學,這也是我們這些語文教學工作者所樂意見到的。
興趣是成功的沃土,只要培養(yǎng)起學生對學習祖國語言文化的樂趣,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 我相信學生的語文基礎能力定會有明顯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