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為了幫助家長解決“孩子不愿學畫或?qū)W畫積極性不高”的困惑,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兒童學畫的需要形成動機、動機產(chǎn)生了學畫行為的心里過程,為家長指出兒童學畫“審美需要”“駕馭性需要”“自我提高需要”“交往需要”四種基本需要,又針對這四種需要提出了相應的教育引導方法,幫助家長針對不同情況,利用兒童學畫的不同需要,有效地引導兒童學畫。
【關鍵詞】兒童;學畫;需要;動機
不止一次聽到家長們說“讓孩子學習畫畫就像為我學的”。讓家長生氣的是,家里省吃儉用請老師交學費不說,時間和精力就搭進去了不知多少,可孩子就是不爭氣,畫畫磨磨蹭蹭,家長不催,就從來沒有主動的時候。為了幫助這類家長解決這一困惑,我來分析一下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從心理學角度看,需要形成動機,動機產(chǎn)生行為。人的任何行動都是在需要與動機的作用下才發(fā)生的。
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學畫的需要和目標都出自于家長。家長的目的是通過學畫達到開發(fā)智力、陶冶情操、培養(yǎng)毅力、培養(yǎng)自信心和獨立性等愿望。但這些愿望對孩子來說連基本的概念也沒有,沒有一項是出于孩子自身需要的。從學畫開始就注定了孩子不可能愿意學。問題出在,學畫活動的需要者以及學畫目標的期待者,與學畫活動的主體不是同一個人。孩子作為學畫活動的主體,他的需要和動機是什么呢?
第一是“審美的需要”。美麗的畫面,變化多端的色彩,神奇的工具材料,都是活動中最吸引孩子的地方。家長都會發(fā)現(xiàn):孩子特別喜歡畫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比如一個孩子喜歡畫槍支武器,會畫很多不同的各式各樣的武器,很享受這個過程,在這過程中孩子即是美的享受者,又是美的創(chuàng)造者。審美是人的天性,這也是孩子愿意學畫的重要動力之一。當學畫活動能夠滿足審美需要時,就會激起較高的學畫動機,反之則產(chǎn)生不愿意學畫的念頭。
第二種我們稱之為“駕馭性需要”。很多孩子對神秘的太空感興趣,喜歡不斷問個究竟,我們一般稱之為好奇心,這其實是人類探究知識、駕馭世界的一種本能的需要。剛剛開始學騎自行車時,孩子總是非常愿意每天騎著車到處跑,這是對一個物品進行駕馭和操作,從而獲得駕馭性快感的需要。我們將以上兩種需要統(tǒng)稱為“駕馭性需要”。而在學畫過程中,對知識的駕馭與對器物的操作性駕馭同時存在。孩子渴望學會畫更多更好的畫,渴望熟練地使用多種繪畫工具材料,此時駕馭性需要是直接以學畫為目的的,沒有其他附加條件的學畫需要,它直接以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為需要,因此這是一種最高級的需要。
第三種被稱為“自我提高需要”。這是指人在自己所在的群體中,提高自己的威望與地位的一種需要。它往往被不恰當?shù)刭H稱為“虛榮心”。由于會畫畫在我們的文化中被認為是一種修養(yǎng)良好、能力杰出、品味高尚的表現(xiàn),因此容易給孩子帶來自尊心、地位感的滿足。能夠為班級出板報、參加展覽或比賽,成為這類孩子學畫的非常重要的動力。但應該看到,這一需要本身并不是以學畫為目的的,學畫僅僅是提高自己在環(huán)境中的地位的手段,一旦學畫不能達到這一目標,那么學畫活動就沒有了動力。而這種目標能否實現(xiàn),不僅僅取決于孩子自己,還取決于他人和環(huán)境氛圍。對于那些自我意識較強、尤其是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成績的孩子來說,自我提高需要是相當強的一種動力因素,但它非常不穩(wěn)定。
第四種需要被稱之為“交往需要”。這是指,孩子希望獲得自己所在的群體(如家庭中的父母、班級中的同學和老師等)接受、喜歡和認可的一種需要,這是人作為一種群體生物的本能需要。孩子“聽話”的實質(zhì)性心理基礎就是這種原始需要決定的。大部分孩子都能夠自然地在家長的引導下開始學畫活動,就是“交往需要”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沒有一個孩子在學畫過程中不包含這一動機因素。從這一點來說,沒有一個孩子不是在為家長學畫。家長要及時認識到這一點,利用這一需要培養(yǎng)派生其它需要,改善孩子的學畫狀態(tài),不要簡單地使用高壓政策,高壓政策給孩子個性的發(fā)展與家庭關系帶來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對于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這些需要可能同時具備,也可能具備其中的某一項,或兩三項。總的來說是越多越好。千萬別說孩子虛榮,說孩子愛拿自己的畫炫耀,這會將學畫中力量最強的一種動力蒙上不光彩的陰影,而削弱這種動力。更不要說“你這是給我學畫嗎”,因為事實上很多孩子就是在給家長學畫,他們根本就沒有學畫的需要,為家長學畫的孩子很多,家長應該意識到這是兒童學畫中的“交往需要”在起作用,“為家長學畫”是兒童學畫的重要動機因素。
應該注意的是,兒童交往需要的對象是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的。年齡還小的孩子的交往需要主要表現(xiàn)是獲得長輩的接受和認可。但孩子到了初中左右時,主要交往對象就是同伴,孩子已經(jīng)有了強烈的自主需要、獨立意識,并且覺得已經(jīng)有了與成人世界抗衡的力量和勇氣,這時家長會發(fā)現(xiàn)孩子“不聽大人的話了”。高壓政策此時要么已經(jīng)破產(chǎn),要么已經(jīng)受到嚴重抵抗。很多本來不愿意學畫的孩子就是在此時徹底學不下去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家長的“交往需要”已經(jīng)不再重要,維持學畫的最后一個動力消失了,那些由于看到高壓政策暫時效果而相信高壓政策的家長始料未及。
學畫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好畫就更需要持久的動力因素。這就要求每一個教師和家長清楚兒童學畫的需要是什么,即構(gòu)成兒童學畫的根本動力是什么,要注意培養(yǎng)兒童的良好動機。比如喚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覺得學畫有意思。進而提出會畫畫可以在小朋友面前表現(xiàn),可以參加展覽和比賽,和許多小朋友一起交流。告訴他,看到他畫畫你是多么高興,你是多么愿意看他畫畫,等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逐漸給孩子欣賞一些好的美術作品,讀一些美術知識、美術史上的人物故事等等,使孩子從對學畫的興趣擴大到對整個美術的興趣,從而達到使孩子獲得廣泛美術修養(yǎng)的目的。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