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規(guī)定的入學年齡的提前,上幼兒園大班的年齡也隨之偏小,孩子們適應大班后期的教育活動的難度卻在增大,工作中凸現(xiàn)出不少與小學的銜接問題。多數(shù)家長只重視孩子在知識上的儲備,而忽視家園應有的配合,以致造成幼兒學習習慣差,自我管理意識缺乏,社會性適應與交往上也有些障礙。對今后小學學習生活難以適應。上述因素都不同程度阻礙著孩子們身心健康的發(fā)展,根據(j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有關精神,本文擬對幼兒園到小學的銜接問題,提出如下幾點設想。
【關鍵詞】幼兒園;小學;銜接
一、家園共同努力,跨出幼小銜接的第一步
(1)發(fā)揮家園聯(lián)系欄之功效。新生入學前,園內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出刊《告知家長》等內容,讓每位家長詳細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目標,以及家長怎樣配合的具體要求。例如:在為孩子購買學習用品的同時,應及時教孩子認識這些文具的名稱及其使用方法。通過收放練習,使孩子初步懂得愛護自己的學習用具。
(2)家長與教師密切配合。引導孩子認識所發(fā)教材書籍、環(huán)境標識的名稱,學習書寫自己的名字。使孩子們從心理上充分感受到自己已經(jīng)長大了,激發(fā)起對學習生活的渴望。此外,家長還應以身作則,培養(yǎng)兒童做事有條理,不拖沓,只有這樣才能逐步適應小學生活中的“規(guī)則”要求,初步實現(xiàn)幼小銜接的第一步。
(3)認真完成知識性教育任務。語言教育中的漢語拼音、識字及口語能力訓練;算術教育;常識教育;了解自然、社會中粗淺知識、藝術知識和技能教育;培養(yǎng)幼兒音樂、舞蹈、美術方面知識技能;思維能力訓練,對幼兒進行獨立學習和綜合思維能力的訓練。
二、培養(yǎng)自我管理意識,走出踏實的第二步
孩子到了大班后,家長教師都應有意識地增強兒童的獨立性、目的性、計劃性,幫助兒童樹立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東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學著安排的自我管理的習慣。在家中可讓兒童獨自去收發(fā)室取報紙、扔小袋垃圾。入睡前,督促兒童自己準備上學用具,家長只扮演“檢查員”的角色。每次活動前教師有意識地提醒孩子,活動前該準備些什么用具和書本,并及時檢查,予以鼓勵?;顒咏Y束前也提醒幼兒養(yǎng)成先安排生理上的需求。如:先上廁所、洗手、喝水,再交友玩耍。以適應小學課間十分鐘自己安排時間的現(xiàn)狀。娛樂時間,可放手讓兒童自己決定想玩的地方,并自己準備所需用品,當孩子的方案和準備的物品不恰當時,家長應幫助其分析這樣做是否合理、適用。切不可臆斷,傷害兒童的獨立意識。當孩子忘帶某一用具耍脾氣時,家長切忌包攬責任,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做的事應自己負責。家園一致配合,為兒童提供機會,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國家對小學生思想品質和行為規(guī)范方面要求是系統(tǒng)明確和嚴格地,教育程度上明顯高于幼兒園。所以,對將要入小學幼兒有意識制定一些班級紀律,要求幼兒必須遵守并培養(yǎng)幼兒獨立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及各種工作,有意識鍛煉其自理能力和良好習慣。
三、培養(yǎng)自主意識和堅強意志,打好幼小銜接過渡的基礎
由于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獨生子女都不同程度存在嬌氣,缺乏堅強的意志,自主意識薄弱。愛因斯坦把成功歸納為:“艱苦的勞動,加正確的方法,加少講空話?!币虼嗽诂F(xiàn)實生活中家長和教師都應有意識地設置一些障礙,讓孩子獨立地面對困難,迫使其學會動腦,多角度地觀察,解決問題。如:用什么方法分別把掉在床下的皮球和針取出來;怎樣才能安全取到高處的物品;遇到煤氣泄漏、火災時,怎樣處理等等。不斷地加強訓練,就能逐漸形成一種現(xiàn)在的兒童都有較強的自尊心,有著強烈的競爭意識,家園可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比賽活動,如:整理書包,收拾文具,折疊被子,看誰做得好、做得快,讓孩子從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同時激勵后進兒童吸取經(jīng)驗教訓,樹立奮起追擊,勝不驕,敗不餒的好品質。只有這樣才能擺脫嬌驕二氣,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人。大班階段多開展一些戶外活動,如帶孩子爬大提,觀賞黃河,鍛煉孩子的身體素質,去適應小學學習方式,完成系統(tǒng)性知識內容。在作息時間上,課間適當增加,每節(jié)課時間相應延長到35~40分鐘。教師環(huán)境布置與小學接近,桌椅擺放像小學一樣排列,減少游戲和戶外活動,縮短午睡時間,增加看書、手工、寫字作業(yè)時間,適當留作業(yè)。
四、營造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習興趣,向小學順利過渡
幼兒園的教學重操作活動,在游戲中學習。小學則是“學中有玩、寓教于樂”。而大班下期的教學方法卻介乎兩者之間,有意識地減少游戲成分,逐步轉換為以學習為主的課堂教學,在學習方法上,重點培養(yǎng)兒童對學習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和持久性。才能將“玩中學”演變?yōu)椤皩W中玩”,逐步形成愛學習、會學習。在環(huán)境設置中,可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逐步過渡到認讀漢字,如:在標識男女廁所的“男女”圖片上方加上“男女”漢字,引發(fā)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培養(yǎng)幼兒對小學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在幼兒將要離園階段,教師對幼兒進行相應的教育啟發(fā),認識到上小學證明已長大需要學好多知識,每個孩子都應該上小學。利用幼兒參觀小學的方式使幼兒感受到小學的環(huán)境,教室的布置,小學老師的上課,學生學習的樣子,引起幼兒入學興趣;使幼兒對小學有一個初步了解。在認識小學教育特點基礎上產生入學愿望。此外,幼兒園教師還要及時了解小學教育任務和特點,根據(jù)小學教育要求的變化隨時調整入學準備教育內容,使幼兒順利過渡到新的教育階段。
六、結束語
幼小不銜接造成了幼兒入學后各方面的問題,嚴重影響身心發(fā)展。 兒童入學后的適應性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身體方面的睡眠不足、身體疲勞、食欲不振、體重下降等現(xiàn)象;心理方面的精神負擔重、心理壓力大、情緒低落、自信心不足、學習興趣降低等現(xiàn)象;社會性方面的人際交往不良、人際關系緊張等現(xiàn)象,有的學生甚至還出現(xiàn)怕學、厭學的情緒。這些問題如不能很好解決,不僅嚴重影響初入學兒童身心的健康發(fā)展,而且還會對其今后的學習和生活產生消極影響。更重要的是,教師和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一貫地、潛移默化地給幼兒正面的入學教育。在他們的心中小學才會是一個美好的、能學到本領的地方,而不是讓他們產生恐懼心理,感到可怕的地方。學前教育工作者,應積極與家長攜手,在兩個學段間的變化時期,盡可能的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努力減緩孩子不適應的坡度,對兒童多些理解與寬容,尊重理解他們學習和生活上的個性化的要求,以增強師生、親子間的親和力,對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行為規(guī)范要求上,要循序漸進,自然養(yǎng)成,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們,順利度過人生的第一過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