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我省實施新課改以來,高中政治教學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課堂效率上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基于對現(xiàn)行的政治教學模式問題的研究,指出其帶來的不利影響并提出幾條具體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政治教學;效率;學生;教師
一、當前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法陳舊,急需創(chuàng)新
走進新課程,一些教師依舊沿襲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既課堂滿貫式。把現(xiàn)成的知識結論灌輸給學生,使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地位,機械地呆讀死記,這種教學方式是最為簡單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忠實地充當教材的“傳聲筒”、“錄放機”、“翻譯官”,沒有從課程內容的“傳授者”中解放出來。學生在這種教學環(huán)境下,只可能變成一個唯唯諾諾的人。教師觀念的守舊,可壓抑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個性。所以說,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發(fā)展。顯然,一方面,這是由于傳統(tǒng)教學的慣性;另一方面,許多教師受高考“指揮棒”的束縛太緊,既想大膽嘗試改革,有所創(chuàng)新,又擔心會影響今后的高考成績,于是進退維谷。
2.教學理念陳舊,面臨困境
教師觀念的轉變首先是教學理念的轉變,只有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才能更好的適應新課程教學的需要,以便從根本上推動新課改的順利實施。目前的問題在于:首先,一些教師習慣于根據(jù)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總是千方百計地“逼迫”學生就范,對學生進行一種循規(guī)蹈矩的教學。即使是在課堂討論熱烈、學生見解紛呈的氣氛下,老師也總是以自己的標準答案去定論,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其次,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結果,卻忽視了過程,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余地;沒有圍繞學生經(jīng)歷、熟悉或者關切的社會生活問題組織教學,過于注重預設,死守預案,淡化過程,忽視生成。
3.學習模式單一、學習方法滯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這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tài),那么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甚至最勤奮的學生,盡管他有意識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識記教材,他也會很快地越出軌道,喪失理解因果聯(lián)系的能力”。我們發(fā)現(xiàn)在新課程改革實施的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要問題是學習方式轉變沒有跟上,良好的學習習慣依然沒有養(yǎng)成,學習方法與模式過于單一。具體表現(xiàn)在:對接受性學習已經(jīng)習以為常,總是習慣于教師灌輸知識,習慣于從教師那里得到現(xiàn)成的知識,不注意知識的建構,不喜歡、也不善于思考問題,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不能及時主動的提出問題,更不習慣于帶著困惑和問題帶到教室之外,到社會上去尋找答案??梢哉f,這是長期以來傳統(tǒng)教學方式引領下帶來的一種不良的學習模式。
二、提高政課課堂教學效率的建議
通過仔細分析,當前高中政治教學中存在問題,需要從三個方面著手去解決,一是學生自身的努力;一是教師的改進;再次是學校管理的創(chuàng)新,為此從以下幾個面進行了努力,希望能為提高高中政治教學效率有所裨益。
1.教師轉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
新的課程觀認為,教材內容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課程不僅是知識,同時也是經(jīng)驗、活動;它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探求知識的過程;是教材、教師、學生、環(huán)境四因素的整合。一個有意義的教學過程,除了包含學習客觀知識點之外,還應該包含眾多師生運用課堂資源共同探討知識和人生的學習過程。就提高高中政治課課堂效率而言,其“可聯(lián)系性”更為突出,內容不僅涉及自然的、人文的、歷史的知識,還會涉及到現(xiàn)實的和理論的、中國的和外國的對比等,僅僅依靠教材上有限的內容作為教學參考,勢必造成教學內容上的乏味與單調,政治課教學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論聯(lián)系實際。因此,政治教師要具備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精神,完善教學內容,關注社會熱點問題、貼近生活,切實增強政治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時代感。
2.讓學生做到學習與思考相結合,調動學習積極性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告訴我們思考的重要性??梢?,在幾千年以前,我們的先輩就要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多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好的學習效果。讀與思是讀書、學習的兩個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朱熹曾強調:“學與思須相連,才學這事,須使思量這事合如何?!币虼耍x書只讀不思,必是死讀,即使能記住,仍不是自己的東西,更不能結合實際靈活運用;只思不讀,純系空想,成天想入非非,一事無成,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尤其對于高中政治課,思考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學習高中政治課,沒有思考,就猶如一個人沒有靈魂一樣。所以,要想把政治課學好,沒有思考,那是不可能的。
3.教學中做到講練結合,活學活用
要較好地記憶高中政治知識,必須提高自身的抽象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歸納演繹能力、是非辨別能力、辯證思維能力等,而這些能力均可以隨課堂教學實際情況在口頭練習和課堂討論中逐步養(yǎng)成,在典型練習中鞏固、提高。所以在政治課課堂教學中,做到精講精練,講練結合對加強學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更好地記憶無疑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政治教師的“講”,是為了幫助學生聽懂,能理解教材;而學生聽懂了,對教材理解了,則要通過“練”才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一般來說,懂不懂在于“講”,會不會在于“練”,“講”是“練”的基礎,“練”是“講”的繼續(xù),兩者缺一不可。教師的講要“少而精”。就是說教學內容在量的方面要少,在質的方面要精。教師的講是精講重點、疏導難點。對簡單易懂的問題,則由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去完成。“練”就是要求學生在自學和教師講解分析之后,初步學會運用理論知識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安排合理的時間讓學生做練習。教師應該根據(jù)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設計出相應的、有代表性和針對性的練習題讓學生練習,并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出分層訓練題(包括必做題、選做題和思考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選做,使“練”要練在點子上,練出成果來??傊?,“講”和“練”是相輔相成的,相互滲透的。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正確處理好了“講”與“練”的關系,做到講中有練,練中有講,精講巧練,講練結合。兩者合理安排,才能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
總之,隨著課改的實施,課堂教學必須擺脫了原來那種嚴肅、死板的模式,逐漸形成一種活潑的、充滿童趣的、更為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模式。這是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也是中國教育轉型對教師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黃萬飛,孫瑞玉.普通高中教育目標:政策表述與學校選擇[J].教育科學研究.2011,(2):23-26.
[2]古良忠.有效性:高中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因素[J].基礎教育參考.2007,(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