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學生才開始學習生物,雖然對動、植物很感興趣,但還不知道從何入手學習,比較困惑,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應多方面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習思維,運動多種手段,讓學生體會到生物學科的美。
【關鍵詞】生物;學習;興趣;實驗;方法
《2011年版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現(xiàn)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學的基本內(nèi)容,反映自然科學的本質(zhì)。它既要讓學生獲得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要讓學生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弊鳛樯锝處煟诮虒W中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生物課程呢?對此,筆者有如下粗淺認識。
一、學會觀察是學習生物的前提
觀察學習是指有目的地應用各種感官了解周圍環(huán)境的知覺過程,是獲得感性知識的主要途徑。達爾文曾經(jīng)說過:“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有在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其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學習生物的入口首先就是觀察的過程,學習初中生物尤其如此,因為老師需要指導學生通過仔細的觀察進一步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所以在生物教學中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放在教學的首位,這樣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也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明確觀察的目的與內(nèi)容
教師應該按觀察計劃,指導學生明確觀察的對象、內(nèi)容、重難點。例如,觀察草履蟲的形態(tài)時,不僅要讓學生注意它的形狀、組成結構、生活習性等的特點外,還應該要求學生在顯微鏡下從外到內(nèi)觀察草履蟲內(nèi)部結構,并把它和單個植物細胞或者動物細胞作比較,要求學生列出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運用比較的觀察方法觀察動物,還很容易將要學的主要內(nèi)容、重難點學會,進一步了解動植物之間的區(qū)別及意義。
(二)注重科學的觀察方法
教師要按程序指導學生進行觀察,要求學生學會用對比、分析等方法學會觀察,不論是觀察切片、標本、實物、掛圖或模型等都應由表及里、由整體到局部。例如,觀察根的結構程序應該是:先用肉眼觀察學生自己培養(yǎng)的小麥根,再由根前端的根毛,找到根尖。然后在顯微鏡下觀察根尖的縱切片,按順序找到根冠、生長點、伸長區(qū)、根毛區(qū)4部分,最后轉入觀察每個部分細胞結構特征,把結構與功能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
二、生物學習思維的培養(yǎng)對學習生物也大有裨益
思維是認識事物過程的高級形式,人類通過思維來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而觀察是思維的基礎。學生掌握知識及思維的發(fā)展過程,是從具體到抽象,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因此只有把觀察和思考相結合才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我們在上葉的結構課時,針對性地設計一些思考題。觀察葉的表皮裝片的思考題是:葉的表皮上有哪幾種細胞?這些細胞各有何特點和功能?氣孔又是怎樣構成的?有何功能?學生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必然培養(yǎng)其探究生物的思維模式,用生物的思維去看待問題。
三、科學的提問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的有效途徑
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科學的提問,進一步探究新問題,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勇于提問,并探索性的解決問題。例如,在上種子的成分課時,先實驗后講課,讓學生在探索種子成分的實驗中,現(xiàn)提出問題,如:種子是怎樣萌發(fā)的?是什么成分主導種子的萌發(fā)?等問題,分析思考得出結論。這樣學生在“動動手”、“動動腦”中獲得感性知識,然后教師歸納總結。因而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發(fā)展了學生智力和能力。
四、演示實驗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實驗的演示在學習生物學的過程中也十分重要,還記得初中學習一篇外語課文時,講的就是教授在實驗課時利用學生不仔細觀察的弱點,讓學生嘗了味道奇怪的煤油,由此產(chǎn)生了實驗課的共鳴,在老師演示實驗時,不僅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還要不斷的提醒學生每一個演示的過程,例如在演示“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以后,教師不馬上下結論,而是提出“根據(jù)實驗結果和課文內(nèi)容,談談你對課本中圖Ⅰ—24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圖解的理解”。經(jīng)過提示,學生便更好地閱讀課文和圖解,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五、講解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
“講”就是講解,精彩的講解同樣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生物的進化、活動、習性過程也需要精彩的描述,畢竟靠圖片、實驗演示是無法說清的。教會學生通過“觀察、思索、提問、演示”四個步驟,不僅可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學習課文時抓住重點、難點或關鍵內(nèi)容,教師的提示起指導作用,學生的學習由感性階段上升到理性階段,從而獲得概念、原理等知識,并讓學生發(fā)言討論,再由教師總結肯定。這樣鍛煉了學生口頭表達和分析綜合能力,也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地位,突出了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九年制義務教育新教材中圖表很多,要使學生正確理解圖表,教師的點撥講解至關重要。例如,在學習植物蒸騰作用全過程的圖表時,關鍵是要弄清楚土壤中的水分是由根毛吸收而進入根的木質(zhì)部,這就需要教師點撥。
六、練習達到鞏固知識目的
“練”就是練習。通過講練結合可使知識再現(xiàn),使學得的知識及時得到鞏固。例如,在上葉的結構課時,學生通過掛圖、模型和永久裝片的觀察,掌握了葉的結構和功能,這時再要求學生用新鮮的葉制作臨時切片觀察,使學生在掌握“徒手切片”技能的同時又重現(xiàn)了葉的結構和功能的知識,使教學效果得到進一步鞏固。
可見“觀察、思索、探究、演示、講解、練習”這種教學結構,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發(fā)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因此是切實可行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11年版初中生物新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1
[2]張亞玲,楊善祿.中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9年04期
[3]魯獻蓉.對新的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提問技能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