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直感的總結(jié)。人對語言對象的感知、領悟和直感的把握形成了一種主要依賴操作而不那么依賴知識和理論的特殊功能,即語感。中小學語文教育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語感教育深入、擴展和提高的過程。
人們語言運用能力的反差是很大的。同一段話,同年級的學生有人一聽就明白,不僅能聽出表面意思,還聽得出深層的含義;有的同學卻聽不懂。同一篇文章,有人能讀得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有人卻結(jié)結(jié)巴巴、言不成句。有的人說話時口若懸河、妙趣橫生,但一拿起講稿則風采全無;有的人文筆恣肆、文采優(yōu)美,但卻不善演說……上述種種現(xiàn)象均屬于語感的范疇。語感表現(xiàn)在聽、說、讀、寫諸多方面,語感是左右聽、說、讀、寫等語言活動的效率和質(zhì)量的杠桿。語言運用中的種種反差,正是人們語感能力不同的反映。上述諸例還表明,語言主要依賴于操作,所以,語言運用就存在著一個熟練程度和功能是否全面的問題。語感教育是使之由生到熟、由淺入深、由單一到全面,從而達到揮灑自如的唯一途徑。中小學的語文教育,就是要從聽、說、讀、寫等方面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美、純正、規(guī)范的語感。
我國古代語文教育重視誦讀、背誦、抄寫,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語感,使他們儲存了豐富的語言信息。史載曹植“十歲余詩誦詩論及辭賦數(shù)十萬言,善屬文”,與眾文士登銅爵臺作賦,“提筆立就”。由此可見語感的重要性。
從整體看,語感教育只有抓聽、讀來促說、寫,才能提高成效,相得益彰。近幾年語文教育中出現(xiàn)的嚴重問題,忽視聽、讀應是主要因素之一。
聽,首先要排除隨意性,在聽懂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記憶性聽力、概括性聽力、鑒別鑒賞性聽力、理解性聽力和呼應性聽力等方面的訓練??傊?,不是消極地接受,而是邊接受、邊加工、邊儲存。
讀的根本是朗讀。如果學生對所熟悉的語言達不到口熟,那么,其他各種讀的成效就一定好不了,說和寫也就談不上較好地運用語言,更談不上思路清晰,井然有序。應在朗讀背誦的前提下訓練默讀、快讀、概括性閱讀、重點性閱讀、鑒賞性閱讀和理解性閱讀等形式。
說和寫是運用。從語感的角度上講,二者都必須首先做到語言明白通順、流暢、有條理;其次,說和寫都要力求準確、鮮明、生動地表達所要傾訴的思想感情。說和寫應以此為目標,以所聽、所讀的內(nèi)容為規(guī)范,有目標、有重點地進行各種訓練,任何忽視語感基本功的做法都只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
語感教育是一個簡便易行但又常被忽視的課題,如不加以重視,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將是一句空話。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泰興市鼓樓小學城西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