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坐落在海拔三千五百多米的川西北高原,是一個以藏民族為主的純牧區(qū)多民族聚居地,學校在校學生百分之七十五是少數(shù)民族學生,由于受地理環(huán)境、交通、通信狀況、氣候、宗教等許多因素的影響,給小學自然學科這門包羅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理學、人體生理學等學科基礎知識的教與學帶來了許多困難。加之邊遠閉塞的環(huán)境直接影響外部世界信息的傳入,造成學生見到的新事物少,視野及知識面狹窄,很多學生缺乏必要的基本常識,接受能力低;對在內(nèi)地許多看起來非常平常的現(xiàn)象和事物缺乏認識,甚至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這樣一來就使學生對許多事物的觀察不知所措,找不到觀察點,不會進行比較,難以進行歸類,加之語言障礙的影響使其認識、接受事物的過程極慢,這樣就給以觀察現(xiàn)象、分析歸納、總結結論為主要的實驗教學方法的學習方式帶來了較大的困難。正是民族學生學習中的這一難,體現(xiàn)在學生學習中出現(xiàn)概念的混淆,比如,動物知識中,講解有關動物“腿”特別是前“腿”或前“足”,許多學生則慣用“手”這一人體器官詞來描述,對于新概念、新名詞接受和運用很慢。由于受風俗習慣的影響,學生基本上不會動手解剖青蛙,甚至不愿飼養(yǎng)小動物,哪怕是養(yǎng)一只蝸?;蚴且恢换认x。
相當部分學生受多年來“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不愿讀書學習,人雖坐在教室里可心思卻沒用在課堂上,可謂是“人在曹營心在漢”。而大部分學生則受過去科學課是副科的舊觀念的影響,始終抱著語文、數(shù)學是主科的陳舊的思想觀念,這種觀念由社會、家長影響學生,挫傷和制約了學生學習科學學科的熱情和積極性。
以上諸多原因對科學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如何發(fā)揮現(xiàn)有資源、讓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有興趣學習科學知識,就是科學課老師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要求:“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zhì)疑的科學態(tài)度,了解科學發(fā)展的歷史?!?/p>
一、用科學知識改善改進生活中小物品性能來激發(fā)好奇心,促進求知欲
怎樣激起學生高昂的學習情緒呢?怎樣使學生愛上科學課呢?首先要引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強烈好奇心。根據(jù)小學生愛新鮮、好奇心強這一特點,可以在每次教學新知識前或該課知識應用階段,盡量設計一些學生覺得新鮮有趣的問題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實驗或是對生產(chǎn)生活有明顯意義的小改進,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fā)其求知欲,這樣就能在最短的時間,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幫助他們高度集中地進入探求新知識的情境中來,提高教學新知識的效果。
以教學《磁鐵的性質(zhì)》中同極排斥的知識為例。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該課的知識延伸部分,老師可以用磁鐵同極排斥原理來制作一個無接觸摩擦的磁鐵軸承來代替轉經(jīng)筒(藏區(qū)以風力帶動的宗教工具,其外表刻滿經(jīng)文,當風力帶動其轉動時,就表示人們在虔誠地誦經(jīng))上的木頭作的軸瓦軸承來進行轉速比較,前者轉速不但明顯快得多,而且還沒有一點聲音!真神奇呀!這一下,同學們的情緒可高漲了,一雙雙眼睛緊盯著老師,流露出急切的神情。通過比較,學生可以直觀形象地學習科學知識。短短2分鐘的演示和激趣談話,激發(fā)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產(chǎn)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更主要的是讓學生領略了科學的魅力,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用科學、學科學的習慣。
二、教師要了解本地自然特征,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開發(fā)利用資源
我校地處偏遠,教學和學生使用的動手材料尋之不易,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毙W科學教學如果沒有材料,那也是紙上談兵。我們清楚地知道,科學研究是一項長期的工程,短時間的儀器配備不能完全滿足我們的實驗需求,我們不可能把所有觀察實驗材料及所有用具如針頭線腦,瓶瓶罐罐,活的動植物等諸類物品全部配齊,因此,開發(fā)和利用鄉(xiāng)土“活教材”就顯得尤為重要。
1.充分利用生物資源優(yōu)勢
我校雖地處偏遠,但上蒼賜予了我們高高的雪山,寬闊的草原,蜿蜒的河流。有別處沒有的奇花異草和遍地的牛羊。大自然是一個廣闊的天地,有我們師生都熟悉的事物,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等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蟲、魚、鳥、獸,萬紫千紅的花草樹木等,都是得天獨厚的活教材。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合理取材或是選取本地動植物來取代教材中的異地的動植物,以便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學素材,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去觀察、去實驗探究、感知事物、獲得知識,這樣做科學課就能上得生動活潑、有聲有色。
如,教《植物》的知識時,我?guī)ьI學生到校園、野外,根據(jù)小組分工進行認真仔細地觀察。學生有的用放大鏡觀察,有的干脆用手摸一摸花柱柱頭有沒有黏液,聞一聞花香??傊?,一句話,學生非常投入,組員之間配合默契。像這樣的學習,既學到了知識,又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2.開發(fā)和利用大自然環(huán)境
大自然條件豐富,巖石、土壤到處都是;春、夏、秋、冬的物候變化多端;瞬息萬變的電閃雷鳴,云、霧、雨、露、霜、雪等自然現(xiàn)象司空見慣,蜿蜓的河流,廣闊的草原,悅耳的蟲鳴鳥叫,都為科學教學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假如這些探究只局限于課堂上,單憑標本、直觀教具或課件是遠遠不夠的,這樣既會束縛學生探究的思維空間,又會減弱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在教學中讓學生接觸大自然,去觀察、去考察、去感知自然現(xiàn)象,學生不僅學到許多科學知識和方法,還能受到愛家鄉(xiāng)、愛大自然的教育。
3.遠程教育資源促升教學水平
地球、宇宙運動規(guī)律對于小學生來講是非常抽象的,觀察到的只是一些表面現(xiàn)象,已經(jīng)實施的遠程教育資源為我們提供大量的多媒體課件,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如,教學《晝夜交替現(xiàn)象》一課時,為了使學生能準確了解地球、月亮、太陽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可以運用多媒體演示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形象地演示,簡練、準確地描述,使學生掌握地球是怎樣在自轉的同時繞太陽運動的,就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組織學生熟悉的課外種養(yǎng)殖活動,寓教于樂
愛玩、愛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教師在嘗試愉快教學中,把游戲引進課堂。寓教學于游戲之中,讓學生運用科學知識開展饒有趣味的游戲,同時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進一步學習和掌握自然知識。
本地風俗習慣不殺生,學生一時不愿飼養(yǎng)小動物,教師就引導學生觀察、飼養(yǎng)自己家中的小羊、小牛,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來了,而且都非常認真觀察、記錄;活動結束后,大都能說出動物一生的幾個階段,能夠簡單地說出這幾個階段的特點。
在植物種植活動中,向欣梅同學種植在花盆中的黃豆,竟然結了三個飽滿的黃豆莢,要知道,自古以來,這片土地還從來沒有生長過黃豆!
在科學教學中,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因地制宜設計各種游戲,提高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加深了對自然知識的理解,他們在學中玩,玩中學,學得有勁,玩得愉快,讓學生主動地學習科學知識。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還有很多,我們的教學要立足于學生的現(xiàn)在,促進學生最優(yōu)化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我雖然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我也將努力思考,因地制宜,想方設法地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為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不斷努力。
(作者單位 四川省阿壩州紅原縣城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