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日慣用語是經(jīng)歷了中日兩國人民的長期使用發(fā)展起來并逐漸固定下來的語言形式,它生動地反映了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等,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本文將對中日語言中“蟲”慣用語進行對比分析,以探討中日兩國人民對“蟲”的認識,并探尋“蟲”慣用語這一“特殊”語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
關(guān)鍵詞:中日語境 蟲 慣用語 比較
一、中日語境中的慣用語
學者們對漢語成語、諺語、歇后語等語言現(xiàn)象做了大量的研究,與此相比,對慣用語的研究卻較為薄弱,且慣用語還未出現(xiàn)普遍性的定義。本文對慣用語的界定采用《中國慣用語大詞典》(袖珍版,2011)的觀點,即慣用語是非“二二相承”的描述語。據(jù)其描述,慣用語與諺語的區(qū)別在于“慣用語”是描述性的,對事物的性質(zhì)、狀態(tài)或人們的行為動作的方式進行描寫,不具有知識性,諺語則反之,它是表述性的,表達某種推理判斷,具有知識性。并且,慣用語與成語的區(qū)別在于成語是“二二相承”的形式,而慣用語是非“二二相承”的形式。慣用語與歇后語的區(qū)別是“歇后語是由‘引子’和‘注釋’兩部分組成,屬于‘引述語’”。如此看來,慣用語和成語以及歇后語的區(qū)別可以通過其形式來判斷,而其與諺語的區(qū)別卻是較為模糊的。那么,慣用語和諺語應該怎么區(qū)別呢?《中國慣用語大詞典》(袖珍版,2011)中列舉了兩個例句,通過對比就能區(qū)別出來:
我只好老老實實趴在桌子上做題目,偏偏心急碰上熱豆腐,有一道題怎么也做不出來。(周毅如《聚龍里軼事》一三)
遇見事呢,要好好琢磨琢磨,性急可不行,這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薛仁貴東征》六十回)
通過對比以上兩個句子可以看出,“心急碰上熱豆腐”是具備描述性質(zhì)的,而“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是具備表述性質(zhì)的。如例句所示,“心急碰上熱豆腐”是描述了“我”急于解題這一迫切的心態(tài),對于被描述的對象(“我”的心態(tài))來說它只是一個描述語,不具備知識性,因此屬于慣用語。而“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是勸戒他人遇事不能太心急,要冷靜沉著地思考。這對于被勸說的人(受教的人)來說它是具備知識性的,因此屬于諺語。
那么,日語中的慣用語與漢語中的慣用語有沒有相似性呢?關(guān)于日語中的慣用語,籾山(1997)的敘述如下:“整體的意義不能由單個構(gòu)成詞的意義推導出來的多個詞語的固定搭配使用?!蓖廖葜切校?009)則對日語中的慣用語與諺語的區(qū)別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慣用表現(xiàn):由多個構(gòu)成要素組成,其中部分慣用表現(xiàn)的詞語結(jié)構(gòu)不明確,但是即便其詞語結(jié)構(gòu)是不明確的,也不管其構(gòu)成要素的可分析性如何,整個慣用表現(xiàn)是表達一相關(guān)意義的,其構(gòu)成要素會向比喻意義擴展。
諺語:由多個構(gòu)成要素(部分是古日語)組成,較之慣用表現(xiàn),詞語的結(jié)構(gòu)更明了且具有可分析性,整體說來,諺語表達是具有教訓意義的。然而其構(gòu)成要素朝比喻意義擴展時,此時的構(gòu)成要素多是其本身意義就是抽象的。
由以上可以了解日語慣用語的性質(zhì)特征:由多個詞語組成的,其搭配使用方式固定,并且整個慣用語的意思不能由單個的詞意推斷出慣用語(況且部分慣用語的詞語結(jié)構(gòu)是不明確的)。并且日語中慣用語和諺語的區(qū)別在于:從內(nèi)容上看,諺語所表達的內(nèi)容具有教訓規(guī)誡的知識性意義(對受教一方來說),而相比起來,慣用語不具備知識性。這與漢語中的慣用語的描述性、不具備知識性是相通的,因此中日語言中的慣用語具有可比性。
二、中日“蟲”慣用語的特殊語言現(xiàn)象
在日語中,如果“蟲”沒有處在其應在的位置,則稱之為“腹の蟲が納まらない(生氣了)”“蟲の居所が悪い(心情不好)”;當人們在為自己的利益做打算時,則稱之為“蟲がいい(自私自利)”;對某一事物或人,不知道為什么總覺得不喜歡時,則稱之為“蟲が嫌う”“ 蟲が好かない”等等??梢?,日本人把自己的內(nèi)心活動歸結(jié)于腹中“蟲”的活動。
在《ことわざ大辭典》中收錄的約56條含有“蟲”字的慣用語中,表達人們內(nèi)心世界的慣用語約有37條,占總量的66%,以下表格中列出了部分詞條及其中文解釋。
表1
日語語境中含有“蟲”的慣用語譯文
(1)蟲が納まらない、蟲が堪えぬ、蟲が不承知怒氣難消、怒氣難平
(2)蟲が悪い、蟲の居所が悪い心情不好、很不高興、心情低落
(3)蟲に當たる、蟲に障る、蟲が焼ける生氣、發(fā)怒、怒火中燒
(4)蟲に入る、蟲が鎮(zhèn)まる怒火平息、息怒
(5)蟲を抑える、蟲を摩る、蟲を死なす、蟲を殺す忍著不發(fā)火
(6)蟲が嫌う、蟲が好かない總覺得討厭、總覺得不中意
(7)蟲が據(jù)わる決心已定
(8)蟲が動じる嚇得發(fā)抖、肝膽皆寒
(9)蟲が合う氣味相投
(10)蟲がいい自私自利
(11)蟲が知らせる有預感
(12)蟲も殺さぬ菩薩心腸
(13)蟲唾が走る令人作嘔、令人討厭
(14)蟲の息奄奄一息
(15)一寸の蟲にも五分の魂匹夫不可奪其志
(16)蟲が早い性子急
從表1可以看出,在相對應的漢語譯文中很難用到含有“蟲”字的詞語來與之一一對應。并且可以對其中含有“蟲”的日語慣用語進行分類:慣用語(1)~(10)、(13)、(16)中的“蟲”所指對象其實是人們腹內(nèi)的“蛔蟲”,(12)、(14)中的“蟲”所指對象則是自然界的小昆蟲,而(11)、(15)中的“蟲”既可以是人們腹內(nèi)的“蛔蟲”,也可以理解為自然界的小昆蟲。從以上分類中可以發(fā)現(xiàn)16個日語慣用語有14個(包括交叉部分)慣用語中的“蟲”所指對象為“蛔蟲”,并且從其相對應的漢語譯文可知這些慣用語所表達的是個人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這樣我們歸納出表2。
表2
日語語境中含有“蟲”的慣用語中文譯文
與人的內(nèi)心世界相關(guān)的隱喻蟲が納まらない蟲が堪えぬ蟲が不承知怒氣難消、怒氣難平
蟲が悪い蟲の居所が悪い心情不好、很不高興、心情低落
蟲に當たる蟲に障る蟲が焼ける生氣、發(fā)怒、怒火中燒
蟲に入る蟲が鎮(zhèn)まる怒火平息、息怒
蟲を抑える蟲を摩る蟲を死なす蟲を殺す忍著不發(fā)火
蟲が嫌う蟲が好かない總覺得討厭、總覺得不中意
蟲が據(jù)わる決心已定
蟲が動じる嚇得發(fā)抖、肝膽皆寒
蟲が合う氣味相投
蟲がいい自私自利
蟲が知らせる有預感
蟲唾が走る令人作嘔、令人討厭
一寸の蟲にも五分の魂匹夫不可奪其志
蟲が早い性子急
上文提到,在相對應的漢語譯文中是很難用到含有“蟲”字的漢語詞匯來表達表1中的日語慣用語的。那么姑且拋開對應關(guān)系,在漢語語境中“蟲”慣用語有沒有這類與人相關(guān)的隱喻呢?《中國慣用語大全》(2004)中沒有“蟲”慣用語的單獨列項,但是含有“蟲”的慣用語卻不少。下面筆者將與人相關(guān)的慣用語以表3的形式列舉出來。
表3
漢語語境中的“蟲”慣用語
與人相關(guān)的隱喻像“……蟲”一樣的人跟屁蟲
打憨蟲
糊涂蟲
磕頭蟲
瞌睡蟲
寄生蟲
可憐蟲
悶頭蟲
應聲蟲
得志一條龍,失寵一條蟲
由表2和表3可知,中日“蟲”慣用語的特殊語言現(xiàn)象是中日語境中都存在著與人相關(guān)的“蟲”慣用語,但是其著重點卻不一樣。如表3和表2所示,漢語語境中的這類慣用語主要是指像“……蟲”一樣的人,而日語語境中卻是指人的內(nèi)心活動。兩種語境中的“蟲”慣用語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不同呢?日本人為什么會用“蟲”慣用語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活動呢?
三、特殊語言現(xiàn)象的原因分析
關(guān)于上面提出的問題,筆者將從兩方面來分析其原因:
中國是個善于觀察的民族,關(guān)于“蟲”的記載,《說文解字》云:“一名蝮、博三寸,首大如擘指。象其臥形。物之微細,或行,或毛,或介,或鱗,或蟲為象。凡蟲之屬皆從蟲”?!安┤纭币簿褪钦f其身寬三寸,以今天的標準來說三寸即0.1米?!拔镏⒓殹闭f的是蟲乃是有生物中的微小之物??芍?,與代表優(yōu)秀的龍相反,蟲在中國人的眼中是渺小的,不堪一擊的。因此,最典型的例子“得志一條龍,失寵一條蟲”中的“龍”和“蟲”則形象地表現(xiàn)出了人的兩個極端。
關(guān)于日本人為什么會用“蟲”慣用語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活動這一問題,筆者認為這與日本人的飲食習慣與思維習慣有很大的關(guān)聯(lián)。眾所周知,日本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刺身”(生魚片),是將魚切片蘸上醬油芥末食用的。在日本料理中,按照不同的制作方法及切片方法制作而成的“刺身”有著不同的名稱:平作り、細作り(生魚絲)、たたき、洗い、生き作り等。如此鐘愛生魚片的日本人們的體內(nèi)是更易于滋生出蛔蟲的,但是古代的人們并不能理解這一現(xiàn)象,他們對“蟲”懷有敬畏之情。并且認為這種“蟲”的活動會導致人們產(chǎn)生各種心理上的活動。因此古代的日本人把自己不能解釋的內(nèi)心活動歸結(jié)于腹內(nèi)蛔蟲的活動,于是現(xiàn)代日語中保留了“蟲”的這一慣用法。
另外,這也與日本人的思維習慣相關(guān),借用韓立紅在《日本文化概論》中的話“日本人は思弁的、形而上學的な問題を好まず、事実、現(xiàn)象、経験、実証の方に強い関心を示してきた”,即日本人不喜歡抽象的問題,他們習慣把問題、事情具體化。筆者認為日本人的這一思維習慣也影響了其語言認知及使用。以上用含有“蟲”字的慣用語來表現(xiàn)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這一特殊語言現(xiàn)象可以說是日本人的思維習慣在語言認知及使用上的一個投影。
四、結(jié)語
本文通過對中日語言中“蟲”慣用語的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中日語境中都存在著與人相關(guān)的“蟲”慣用語,但是其用法并不完全相同。漢語語境中的這類慣用語主要是指像“……蟲”一樣的人,而日語語境中卻是指人的內(nèi)心活動。最后分別從中日兩方面分析了中日“蟲”慣用語這一不同用法的原因。大野晉在《日本語の年齢》一書中指出:“単語の意味の歴史をたどることは、やがてその民族の心情や文化の歴史をたどることである。”也就是說,大野晉認為一個民族的語言是和其民族心情、文化息息相關(guān)的。由于時間和資料所限,本文在原因分析方面做的還不充分,沒能在民族文化的層面上徹底展開,希望今后進一步研究相關(guān)課題。
參考文獻:
[1]溫端政.中國慣用語大詞典(袖珍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
社,2011.
[2]倉持保男.日語慣用語詞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9.
[3]韓立紅.日本文化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4]土屋智行.日本語定型表現(xiàn)の體系的分類に向けて:特に辭書記
述に基づく慣用表現(xiàn)とことわざの分析を中心に[J].言語科學論集,2009(5巻15號).
[5]新村出.広辭苑[M].東京:巖波書店,2005.
[6]鈴木孝夫.ことばと文化[M].東京:巖波新書,1993.
[7]溫端政.中國慣用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8]尚學図書.ことわざ大辭典[M].東京:小學館,1975.
[9]大野晉.日本語の年輪[M].東京:新潮文庫,1974.
(吳曉莉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