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物館是一個地域歷史和文化積累的總和,是繼承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也是展示社會文明發(fā)展的重要窗口。本文以功能目的論為指導,以寧波幫博物館的文本翻譯為實例,探討目的論,特別是“目的三原則”對博物館翻譯的啟示,旨在呼吁加強人們對博物館陳列翻譯的研究,呼吁有關部門和相關人員對文物資源的翻譯應采取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從而創(chuàng)造更加良好的旅游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
關鍵詞:博物館文本 寧波幫 目的論 文本翻譯
一、引言
博物館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蘊的窗口,是城市人文精神、歷史故事、建設發(fā)展的縮影,具有濃厚的文化特色。作為對外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文本是國外游客了解我國文化的重要媒介,因此,其翻譯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學者對博物館文本翻譯的研究不多,由于缺少理論指導,譯文質量也存在較大問題。
對于博物館文本跨文化交際的特點,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推崇奈達的“功能對等”,紐馬克的“交際翻譯論”等。我國則有嚴復的“信、達、雅”,魯迅的“信、順”,傅雷的“求神似而非形似”,錢鐘書的“如化”等翻譯原則與標準。博物館文本翻譯作為以宣傳國內文化為主要目的的交際性翻譯活動,現(xiàn)有的翻譯原則與標準已無法滿足翻譯的客觀要求。德國學者弗米爾(Vermeer)擺脫了以源語為中心的等值論的束縛,創(chuàng)立了功能翻譯理論的關鍵理論:翻譯的目的論(Skopos Theory)。德國功能學派目的論為博物館文本翻譯提供了新的視角,它將翻譯看作是和人類其他活動一樣有目的的活動,認為翻譯的目的決定翻譯中為了創(chuàng)作功能合適的譯文而采用的原則和策略。
寧波幫博物館是寧波城市文明和人文環(huán)境質量的具體體現(xiàn),是投資軟環(huán)境建設的組成部分,是文化傳遞的重要媒介,博物館文本翻譯的質量關系到文化交流的成敗。本文試通過對寧波幫博物館文本翻譯的實例分析,討論功能目的論原則下的博物館文本翻譯策略。
二、功能目的論與博物館文本翻譯
(一)功能目的論
德國功能目的論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是翻譯功能派的主流,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凱瑟林娜·賴斯(Kantharina Reiss)、漢斯·弗米爾(Hans J.Vermeer)、賈斯特·霍斯·曼特瑞(Justa Holz Manttari)及克里絲汀·諾德(Christiane Nord)。作為功能派翻譯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賴斯在《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1971)一書中將文本功能列為翻譯批評的標準之一,提出了基于原文和譯文功能之間關系的功能批評模式,首次將語言功能與翻譯結合起來。按文本的不同功能,賴斯提出了“信息型”“表達型”和“誘導型”三大功能文本類型。賴斯的功能文本類型強調了不同類型的文本應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以實現(xiàn)其文本功能。博物館文本屬于“信息型”文本。
弗米爾的目的論是功能目的論的核心理論之一。目的論認為翻譯是有明確的目的和意圖的,翻譯是一種目的性行為,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了所要達到預期目的的策略。也就是說,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的選擇應由譯文預期目的所決定和接受者等其他參與方的分析,突破了傳統(tǒng)翻譯理論所認為的翻譯參與人(作者、譯者、讀者)的范圍。功能目的論的另一種觀點則是諾德將“忠誠”引入目的論,提出“功能+忠誠”的理論模式。諾德認為沒有原文就沒有譯文,譯者應同時對原文和譯文環(huán)境負責,對發(fā)起者和讀者負責。(陳建平,2010)
一般來說,翻譯的目的主要包括譯者的目的、譯文在目標語文化中的交際目的(對外宣傳)、某種翻譯方法或策略所要達到的目的(直譯以顯示源語的語言結構特點)?!白g者的任務是為了一個既定的目的在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群體之間搭起一座理解的橋梁”(Wilss,1996)。決定翻譯過程的是發(fā)起者或主顧的需要決定的目標文本的目的。弗米爾認為“每個文本都有其特定的目的,而且也要完全服務于這個目的。因此(我們)這樣理解Skopos原則:按照文本所處的語境和它本身的功能來翻譯、解釋、會話、寫作”(Wilss,2001)。譯者的任務是實現(xiàn)在整個翻譯中的譯文在目的語文化環(huán)境中所要表達的一種或幾種交際功能。功能目的論對旅游景點翻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博物館文本翻譯的特點與要點
博物館文本的最大特點是文化因素,因為博物館承載了一座城市或一個時代的文化,涉及社會、政治、教育、經濟、宗教等諸多因素,具有典型的跨文化性和鮮明的跨文化特色。
博物館文本翻譯的目的是激發(fā)前來參觀的國外游客對博物館的興趣,正確傳遞文化信息,促成文化交際的成功。因此,譯者在翻譯時要關注的主要對象是譯入語的讀者,也就是說譯者要以譯入語為主,滿足受眾的需求,譯文要符合譯入語的語言習慣。一般而言,博物館文本介紹由于其獨有的文化特色,大量運用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其特點是抽象、概括,而實質性的信息較少。在做漢英博物館文本翻譯時,要對漢語原文進行適當加工處理,以適應英語讀者的閱讀和理解習慣。
三、功能目的論視角下博物館文本翻譯啟示
在功能目的論指導下,本文通過寧波幫博物館的實例分析,提出旅游景點翻譯的三個要點:第一,譯文遵循源語的語體風格;第二,面向目標文化受眾,滿足他們的需求;第三,尊重目標語文化,確保預期功能的實現(xiàn)。
寧波幫博物館作為寧波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記載著寧波經濟發(fā)展的歷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它以寧波幫為展陳對象,記錄了寧波幫在幾個重要發(fā)展時期的貢獻?!皩幉◣汀敝傅氖菍幉ㄉ處?,崛起于鴉片戰(zhàn)爭五口通商后的上海,到辛亥革命后達到鼎盛,擴展至全國各大商埠。作為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yè)里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寧波幫在近代航運、金融、商業(yè)、制造等領域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個第一。要想了解寧波幫,最佳選擇就是進寧波幫博物館。
寧波幫博物館是一個人文館,共由“篳路藍縷”“建功立業(yè)”“赤子情懷”“群星璀璨”“薪火相傳”五個分館組成。該景點文本翻譯的受眾為外國觀光游客,也有寧波幫在海外成長的后代友人,館內介紹翻譯必須顯現(xiàn)寧波幫特色,以實現(xiàn)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
(一)譯文應遵循源語語體風格
博物館文本的譯文是館內信息與目標文化受眾(游客和讀者)之間交流的唯一手段,譯文的語言是否符合譯入語的語體規(guī)范,直接影響到譯文能否被受眾理解和接受。
寧波幫博物館每個分館的介紹均以一則寧波民謠為開端。寧波民謠用寧波方言記載,很多詞匯無法在英語中找到對等詞匯。方言民謠的翻譯要保留本身的語體風格,但為了避免外國游客無法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可以加以闡釋。筆者認為,比較妥當?shù)姆g方法是保留民謠的整體文體特點,對其含義加以注解。這樣,既能讓受眾了解傳統(tǒng)民謠的特色,又達到了文化信息傳遞的目的。
例如,第一館中對寧波民謠“大海洋洋,忘記爹娘?!钡淖g文為“Living so fa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ocean,I can hard remember the faces of my parents.”它保留了源文的語體,也傳遞了當時寧波幫商人,由于離家出海,不能回家探望雙親的心情。
再如,對寧波民謠“跑過三關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的譯文為“Going through three passes and six ports,And taken Fenghua taros.”功能目的論認為,翻譯的目的就是交際的順利進行,從而為直譯和意譯的爭論提供一個新的視角。筆者認為,譯文采用直譯方法,雖保留了源文的語體,但是并沒有傳遞其內涵意義,針對這一民謠,國內不了解寧波文化的游客都不一定能理解其意義,外國游客更會感到困惑不解。這句民謠的內在含義是說,寧波幫商人吃苦耐勞,從商經驗豐富。因此,在此句的譯文中,應該對內涵意義加以注解。
(二)譯文信息應滿足受眾需求
從翻譯策略來說,功能翻譯理論所主張的把翻譯看成目的語讀者與源語讀者進行交際的工具,根據(jù)目的語讀者的需要傳遞源語的交際內容。博物館文本翻譯以實現(xiàn)文化交際、宣傳為目的,譯文是否成功,可以直接通過受眾的認可度以及由此而引發(fā)的目標受眾對宣傳對象的理解深化程度來衡量。而文化因素對語言表達的障礙將影響讀者的理解,因而不能更好地服務于交際需求,也難以達到與譯文功能對等的交際目的。在功能目的論的指導下,譯文應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兩種語言文化的特色,使交際順利進行。
館內有一段序廳介紹文字:“19世紀初,借助正在形成的遠東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和近代產業(yè)中心的拉動,寧波的百萬工商業(yè)者經歷了一次空前的產業(yè)大移民。他們以‘寧郡六邑’的地緣為紐帶相互支持,迅速在上海脫穎而出,并擴張到全國的各大商埠,在中國沿海和廣大的內陸城市,都留下了他們經營的身影?!?/p>
譯文:“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Financial,shipping and modern industrial centers in the Far East, tens of thousands of industrialists and businessmen in Ningbo moved to Shanghai. Thanks to their mutual support, they soon stood out in the city. However, they did not stop there, but made their presence in cities nationwide. Their success, a miracle in modern Chinese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history, won them a high Reputation.”
譯文中“寧郡六邑”沒有顯現(xiàn)。寧郡六邑(鄞縣、奉化、慈溪、象山、定海、鎮(zhèn)海)的概念,作為當時的地理位置,是比較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能夠讓游客知道當時寧波幫的活動范圍,對于這種歷史文化信息,應該給予補充、闡釋。
(三)譯文要切合目標語文化
博物館文本翻譯的質量效果評判取決于受眾。譯者必須先研究目的語讀者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心理,根據(jù)受眾的需要,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博物館也屬于外宣翻譯的一部分,“外宣翻譯就是應該遵循‘以西方受眾認可接受的話語方式,達到宣傳中國的目的’的原則,在翻譯中采取必要策略,努力建立外宣信息與目標受眾之間的‘認同’”(陳小慰,2000)。博物館文本翻譯同樣也需在整體上統(tǒng)一源文與譯文,符合受眾語言文化,以實現(xiàn)文化交際的成功。
寧波幫博物館文本中出現(xiàn)了許多帶有中國文化、歷史特色的詞。如何處理這一類詞的翻譯,對于傳遞寧波幫文化極為重要。
例如對“十里洋場”“北角地王”“葉落歸根”“洋場的弄潮兒”“文公大儒”“錢莊”的翻譯,譯文大都采用刪譯。究其原因,筆者推測是因為譯員沒有找到漢語文化與英語文化相對等的詞匯,這類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無法翻譯成帶有相同文化氣息的英語。如果將其直譯,肯定會使外國游客產生理解上的困惑,如果刪譯,信息傳遞中就缺失了中國特色文化元素。
四、結語
博物館文本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闡釋。目的決定翻譯變通手段與翻譯策略,起到調節(jié)器的作用,在翻譯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策略根據(jù)目的制定,是實現(xiàn)目的的手段與保證。從宏觀的文化因素、翻譯目的、翻譯策略到微觀的詞句選擇,英漢兩種語言與文化千差萬別。
翻譯是譯者體現(xiàn)主觀能動性的變通過程,忠實法則指譯文與原文間要有語際連貫。忠實的程度由目的和對原文的理解決定,翻譯的變通過程解釋了翻譯策略的應用。翻譯者在變通過程中又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分析原文特定語境下哪些成分可以保留,哪些可以改寫,保證變通過程的順利進行。因此要采用各種不同的翻譯策略,要“根據(jù)讀者的特殊需求采用擴充、取舍、濃縮、闡釋、補充、改造等變通手段攝取原作中心內容或部分內容”,把讀者的文化接受視為重要因素,以功能目的論為指導,重視文化遺產的翻譯,努力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Reiss,Katharina.Translated by Thodes Erroll F. 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limitation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Wilss Wolfram.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ranslation Behavior[M].
Ame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1996:32.
[3]Wilss 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M].Shanghai:Shanghai Foe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0.
[4]陳建平.商務英語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5]陳小慰.翻譯功能理論的啟示[J].中國翻譯,2000,(4).
(邱燕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陳建平 寧波大學國際交流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