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代漢語中常有“20世紀(jì)中葉”“80年代后半葉”的說法,其中“葉”表示“時期”之義。這種說法古已有之,本文通過對“葉”在形、音、義上的考察,分析出“葉”表示“世、代”和“時期”兩個義項的來源,即“世、代”義為“葉”的假借義,而“時期”義又從這個假借義中引申而來。
關(guān)鍵詞:葉 時期 假借 引申
2009年第10期《咬文嚼字》中,姚博士《熱線電話》一欄(第29頁)登載了這樣一則問答:
問:經(jīng)??吹綍鴪罂险f“上世紀(jì)30年代中葉”“13世紀(jì)后半葉”等等,這些“葉”是什么意思?
——四川周小明
答:葉,本義是植物的營養(yǎng)器官之一,通常由葉片和葉柄組成,通稱葉子。假借指“世”或“代”?!逗鬂h書·郭躬傳》載趙興祖孫“三葉皆為司隸”,義即“三代都做司隸之官”。張九齡《南郊文武出入舒和之樂》“祚流萬葉”,義即“福祚萬代流傳”,后也指某段較長的時期?,F(xiàn)在書報刊上的“葉”就是這種用法?!吧鲜兰o(jì)30年代中葉”指的是“上世紀(jì)30年代中期”,“13世紀(jì)后半葉”指的是“13世紀(jì)后半期”。
答詞中解釋了“葉”因假借作“世”或“代”而有“指某段較長的時期”這一用法,并廣泛應(yīng)用于時間分段敘述的表達(dá)中。但“葉”假借作“世”或“代”的具體情況如何,文段并沒有詳細(xì)闡明,且說辭有偏誤之處,在此略作梳理,以明其理。
一、世
在《漢語大詞典》“葉(yè)”下有關(guān)“世”“代”這一義類的有兩條:
7.世。代?!对姟ど添灐らL發(fā)》:“昔在中葉,有震有業(yè)?!薄睹珎鳌罚骸叭~,世也?!标悐J《傳疏》:“‘中世’,湯之前世也。”《后漢書·郭躬傳》:“三葉皆為司隸,時稱其盛?!碧茝埦琵g《南郊文武出入舒和之樂》:“祀事孔明,祚流萬葉?!鼻孱櫻孜洹度罩洝し揭簟罚骸岸端螘分^高祖雖累葉江南,楚言未變,雅道風(fēng)流無聞焉。”
8.世。時期。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恐后葉靡麗,遂往而不返?!鼻逭聦W(xué)誠《文史通義·古文十弊》:“明中葉后,門戶朋黨,聲氣相激?!?/p>
就體形而言,甲骨文中,“世”常作,即在(止)的三個豎筆上添圈以為指事符號分化而來。何琳儀《戰(zhàn)國古文字典》(1998:917)曰:“世,透紐;止,端紐。端、透均屬舌音,世為止之準(zhǔn)聲首,指事兼形聲?!?說明二者音韻上的關(guān)系。而后金文、戰(zhàn)國文字中圓圈變作橫筆,或省作連為一筆,漸成今字形體。
以本義考之,《說文》曰:“三十年為一世。從卅而曳長之。亦取其聲也?!薄墩撜Z·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焙侮獭都狻芬装矅唬骸叭暝皇?。”宋人周密《癸辛雜識別集·必世后仁》云:“子曰:‘必世而后仁?!w言天下大亂,人失其性,兇惡不可告詔。三十年后,此輩老死殆盡,后生可教而漸成美俗也。”這種說法,可以為三個十()之合文釋之,但其本義為三十年是確鑿無誤的。
由此可見,“世”之本義為三十年,以此引申出一代、一生、進(jìn)而又引出時代、人生諸義?!稘h語大詞典》中收錄“葉”為“世”“代”的相關(guān)義項中,“時期”乃“代”之引申,亦即《咬文嚼字》所謂“后也指某段較長的時期”,那么,“13世紀(jì)后半葉”之說就是“三葉皆為司隸”的引申用法。
二、枼、葉
“葉”繁體作“葉”①,假借作“世”,有一番過程。《說文》:“枼,楄也;枼,薄也。從木,卋聲。”“卋”,即“世”之異體。許慎釋“枼”有兩義,一為“楄”,即方木;二為“薄”,乃抽象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凡木片之薄者謂之枼。故“枼、牒、鍱、、偞”等字皆用以會意?!稄V韻》:“偞,輕薄,美好貌。從木,擊聲。與涉切。八部?!卑矗恒C曰:“當(dāng)從卅乃得聲?!贝朔且病!睹珎鳌吩唬骸叭~,世也?!薄叭~”與“世”音義俱相通。凡古侵覃與脂微。如“立位、盇葢、疌屮、協(xié)荔、軜內(nèi)、籋爾、沓隸”等,其形聲皆枝出,不得專疑此也。
段氏此說,即以“枼”作聲符、兼帶表意而孳乳出的“牒、鍱、、偞”等字,皆有“輕薄”義。從此推之,為分化不同類別的輕薄義,在已有意符“木”基礎(chǔ)上,再加意符“艸”而成草木之“葉”(與片、金等意符而言,木、艸在此可看作一類),也是植物中最輕薄的部分,其引申義中也多指輕薄之物,如“葉輪、百葉窗、一葉扁舟”等,“葉”之形、音、義關(guān)系,可備一說。這樣一來,在草木之“葉”這一義項上,“枼”與“葉”構(gòu)成古今字的關(guān)系。
三、枼與世
(一)而“枼”與“世”的關(guān)系,似存有兩種看法。一種多數(shù)以通假視之,即“枼”之“世代、時期”之義為假借義。從傳世文獻(xiàn)與出土文獻(xiàn)來看,“枼”早見于金文,且多有假借作“世”之用例。如:
《詛楚文》:“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是繆力同心,兩邦若壹,絆以婚姻, 袗以齋盟。曰枼萬子孫,毋相為不利。”
《越王者旨于睗鐘三》銘文:“隹正月季萅,吉日丁亥,戉王者旨于睗□(擇)氒吉金,自乍禾童?!樣嘧訉O,萬枼亡疆,用之勿相(喪)?!?/p>
《冉鉦鋮》銘文:“唯正月初吉丁亥,……余處此南□(疆),萬枼之外,子子孫孫,友□乍□(塴作以)永鼓。”
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自今以來,叚門逆呂,贅壻后父,勿令為戶,勿鼠田宇,三枼之后,欲士士之。”
音韻條件上,據(jù)王力先生《漢語語音史》(1985:17~109)對上古音的構(gòu)擬,“世”[?ap]為審母月部,“枼”[?at]為喻母盍部。兩字聲紐均為舌面音,屬旁紐雙聲;韻部其主要元音均為[a],為通轉(zhuǎn)。上文可見,在段玉裁的上古韻部系統(tǒng)中,“侵、覃與脂、微”兩部皆有通例,也能說明二者的音韻關(guān)系。所以,“世”“枼”在音韻上旁紐通轉(zhuǎn)之關(guān)系,符合通假的音韻條件。
從以上兩方面綜合,文字學(xué)上“枼”通假作“世”,訓(xùn)詁中以“枼”有世代之假借義可通。
(二)另一種則是以“世”“枼”在文字形體上近似訛誤而相混,“枼”之“世代、時期”之義為引申義。李孝定先生《金文詁林讀后記》(1982:235)卷六曰:
枼字許君以為從木,世聲,此就撰文立說也。字在卜辭作,象形,其上半象葉形者,填寫作,與三十字作又作者形近,字又變?yōu)閯t為世,小篆最變?yōu)椤笆缆暋币?,三十年為一世,卅世一字也,而枼實不從此,至以一葉為一世者,聲近通假耳……
李先生雖在最后仍承認(rèn)二字“聲近通假”,但是從形體上的訛誤分析,且認(rèn)為“枼”非從木世聲的形聲字,而是“象葉形”的象形字,郭沫若先生《卜辭通纂》亦有類似看法②,而后的上半部分與“世”形體相混,暗示不排除二字讀音也因形近而混的可能,由此為二字在音韻上的通假關(guān)系抽掉了一項有力的證據(jù)。而林義光先生在《文源》卷二中則直接認(rèn)為葉的世代之義是由本義引申而來:
葉,古作吳尊彝當(dāng)為葉之古文,象莖及葉之形,草木之葉重累百疊,故引伸為世代之世,字亦作葉。(李圃,鄭明《古文字釋要》2010年版)
(三)從草木之葉繁盛、重疊累積之狀,引申出世代之義,情理似通,卻有失牽強(qiáng),但兩種理解比較起來,前者說服力更強(qiáng)。
首先,“枼”“世”的確具備了通假的兩個基本條件:文獻(xiàn)用例、音韻條件,即使后者的解釋也不能否認(rèn)這兩點,只是在這兩點之外,認(rèn)為“枼”在形體表意上,自有“世”義。
其次,在字形上以甲骨文中為葉之初文,似有不妥之處。甲骨文中,“葉、果、?!敝T字形皆有作之例?!叭~”亦有專指“桑葉”的用法,如陸游《過野人家有感》詩有云:“隔籬犬吠窺人過,滿箔蠶饑待葉歸。”自注:“吳人直謂桑葉曰葉。”因此,以形專為葉,在文例用法上有失偏頗。另外,按引申義之說,在世代之義中,“世”即為“枼”后起字,這樣就忽視了“世”形為三十年之本義的造字理據(jù)。而林先生以為葉之古字一說,已失吳尊彝詳述,文獻(xiàn)不足征,也不能作為信據(jù)。
再次,考察方法上,“枼”“世”并沒有確切證據(jù)能證明二者間的引申關(guān)系,所謂意義上的引申關(guān)系可能是穿鑿附會,也可能是無意中造成的一種聯(lián)系而已,裘錫圭先生《文字學(xué)概要》(1988:12)提到:
有時也能看到被假借的字跟借它來表示的詞不但同音或音近,而且在意義上也有某種聯(lián)系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大概有很多是無意中造成的。人們在為某個詞找同音或音近的字充當(dāng)假借字的時候,很可能無意中找了一個跟這個詞在意義上也有聯(lián)系的詞。有意假借一個跟某個詞在意義上也有聯(lián)系的字來表示這個詞的情況,也是存在的。這種情況不很常見,可以作為假借的特例來處理。
所以,應(yīng)將“枼”“世”視作假借中“本有本字的假借”一類,即在“世代、時代”義項上,假借字“枼”與本字“世”并用。
四、葉與世
作為“枼”之今字,“葉”同理假借作世代之“世”也就文通理順。這種用例早見于《詩·商頌·長發(fā)》:“昔在中葉,有震且業(yè),允也天子,降予卿士?!薄睹珎鳌贰多嵐{》等文字訓(xùn)詁之作也多以“葉”假借“世”,如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昔在中葉?!薄秱鳌罚骸叭~,世也?!薄豆{》:“中世,謂相土也?!比鸪桨矗骸秱鳌芬匀~為世之假借。葉,從枼聲;枼,從世聲。故世可假作葉?!痘茨闲迍?wù)》云:“稱譽葉語。”高《注》:“葉,世也?!薄稄V雅釋言》亦曰:“葉,世也。”
另《毛詩異文箋》:
“昔在中葉?!薄秱鳌罚骸叭~,世也?!卑福捍藚枰?。《說文》:“葉,從枼聲”;“枼,從世聲”?!蹲笫险言陚鳌罚骸捌浼臼涝惶剖逵??!薄段倪x》曹植《與吳季重書》注引作“季葉”。是葉、世古字通用……世與葉今古文之別也?!?/p>
綜上所述,“葉”假借作“世”的具體情況既明,回到開頭《咬文嚼字》中的問題,還有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現(xiàn)代漢語中,葉作“世代、時代”之義已廢棄不用,只有“較長時期的分段”這種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也只是收錄了這一義項,且與表示植物一部分的“葉1”分立條目,標(biāo)為葉2,作為形同音同而意義不同的同形詞。葉1中的義項為本義、引申義;葉2為假借義,兩者之間意義上并無關(guān)聯(lián)。
第二,“時代”與“時期”為兩個意義有別的詞?!稘h語大詞典》的解釋如下:
【時期】發(fā)展過程中的一段時間。巴金《滅亡》第二章:“這是他底表妹,他底幼年時期的唯一的愛人。”趙樹理《套不住的手》:“(教練組)是高級社時期就成立了的?!?/p>
【時代】①指歷史上以經(jīng)濟(jì)、政治、文化等狀況為依據(jù)而劃分的某個時期。《宋書·禮志一》:“況三國鼎峙,歷晉至宋,時代移改,各隨事立?!彼稳f俟詠《三臺·清明應(yīng)制》詞:“好時代、朝野多歡,徧九陌、太平簫鼓?!薄?lt;艾青詩選>自序八》:“我所經(jīng)歷的時代,是一個波瀾壯闊,絢麗多彩的時代?!雹讵q世代,代代。唐高適《酬馬八效古見贈》詩:“時代種桃李,無人顧此君。”③指個人生命中的某個時期。丁玲《團(tuán)聚》一:“這在他的少壯時代和他的性格上都是不能容忍的,他也無聲的寬容著她?!鄙驈奈摹稄奈淖詡鳌の易x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在作孩子的時代,原本也不是個全不知自重的小孩子?!?/p>
“時期”多指具有某種特征的一段時間,這種特征廣泛多樣、針對性不強(qiáng);而“時代”則是具有較強(qiáng)劃分依據(jù)和特征的一段時間,其用法更為嚴(yán)格。因此,可以說“石器時代”“五四時代”也能用“石器時期”“五四時期”,而在用“19世紀(jì)時期”“抗戰(zhàn)時期”時,卻很少以“19世紀(jì)時代”“抗戰(zhàn)時代”代之。
但是在“世”的各義項中,并沒有“時期”這一用法,如俞樾《茶香室叢鈔·先進(jìn)于禮樂蘇子瞻說》:“孔子之世,其諸侯卿大夫視先王之禮樂,猶方圓冰炭之不相入?!边@里的“世”即時代,與常說的“維多利亞時代”“拿破侖時代”用法相同。前面提到,“葉”之“時期”義由“世、代”義引申而來,所以,“20世紀(jì)上半葉”之“葉”是由“葉”的假借義“世、代”引申而來,而非直接假借于“世”。
第三,“葉”與“世”在“世、代”義上有假借關(guān)系,但和“代”無假借用例,《咬文嚼字》中說“假借指‘世’或‘代’”,不準(zhǔn)確。
五、結(jié)語
通過以上分析,諸如“20世紀(jì)中葉”之“葉”的意義來源已明。簡言之,從訓(xùn)詁入手,“枼”與本義為三十年的“世”音韻上旁紐通轉(zhuǎn),屬音近;在出土文獻(xiàn)和傳世文獻(xiàn)中早有互用假借之例,二字在“世、代”義上是為假借字關(guān)系;在字形上,“葉”由“枼”加意符艸分化而來,二者在“輕薄”之義上構(gòu)成古今字關(guān)系;進(jìn)而古字“枼”廢棄少用、“葉”完全取代后,字際關(guān)系上“葉”遂與“世”亦構(gòu)成假借字的關(guān)系;“葉”借“世”來的假借義“世、代”,引申出“較長一段的時期”,即“20世紀(jì)中葉”之“葉”,且“葉”之“世、代”義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廢棄不用。
注 釋:
①古文中“葉”讀作xié,即協(xié)音之“協(xié)”,并非草木之“葉”。
漢字簡化后,兩字合并。實為兩個不同的詞。本文后草木之“葉”均作“葉”,以辨字形。
②《卜辭通纂》:“當(dāng)是枼、葉之初文,象木之枝頭著葉?!?/p>
(舒遲 南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 21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