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是近代漢語時期重要的白話文獻。本文試從詞匯的疊音現(xiàn)象角度對其語言特點進行分析,以期探尋其成書時期的一些語言特點。
關(guān)鍵詞:《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 疊音 對疊
關(guān)于《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以下簡稱《詩話》)的成書時代,學者們從不同角度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jié)論。李時人、蔡鏡浩認為“是書雖然刻于南宋,但可能早在晚唐五代就已成書”①,劉堅認為“它的時代最遲也該是北宋”,“甚至還有可能往上推到晚唐五代”②,袁賓測定該書“寫定于元代前后”③,王洪勇則認為“是晚唐五代時期的語言”④。在語言諸要素中,詞匯的變化比語法、語音都要迅速,更能反映語言的時代特點,因此本文試對《詩話》中的疊音現(xiàn)象進行窮盡式的統(tǒng)計、分析,以期找出它成書時期的語言特點。
一、疊音的種類
音節(jié)相疊稱為疊音。疊音的種類主要有名詞重疊、疊音形容詞、動詞重疊等。下面對其進行具體分析。
(一)名詞重疊
名詞重疊泛指人或事物之多,《詩話》中出現(xiàn)以下9例:
(1)耕夫一見,個個眉開。(經(jīng)過女人國處第十)
(2)見香花滿座,七寶層層。(經(jīng)過女人國處第十)
(3)咸思三藏,人人發(fā)哀。(入竺國度海之處第十五)
(4)各各俱足,只無多心經(jīng)本。(入竺國度海之處第十五)
(5)相別之次,各各淚流。(入竺國度海之處第十五)
(6)游四門哭泣,代代留名。(到陜西王長者妻殺兒處第十七)
(7)法師今日上天宮,足襯蓮花步步通。(到陜西王長者妻殺兒處第十七)
(8)五色繡衣,般般戲具。(到陜西王長者妻殺兒處第十七)
(9)荒州荒縣無人住,僧行朝朝宿野盤。(經(jīng)過女人國處第十)
“個個”“層層”“人人”“各各”“代代”“步步”“般般”“朝朝”都是名詞重疊,其中“層層”極言寶多,“個個”和“人人”極言人多?!按敝傅氖恰懊恳淮保安讲健敝傅氖恰耙徊揭徊?,每步”,“般般”指的是“種種,樣樣,件件”,“朝朝”指的是“天天,每天”。至于“各各”,例(4)、例(5)都是“各各”,但意思并不一樣,《漢語大詞典》中給出5種解釋,根據(jù)語境,例(4)中應為“每一種”的意思,例(5)應是“個個,每一個”。
一般來說,名詞重疊以后詞性和語法功能不會改變,但有些名詞重疊可以轉(zhuǎn)化為形容詞,仍具有名詞所概括的事物的某些形狀,如例(6)、(7)、(8)中的“代代”“步步”“般般”已經(jīng)具有某些形容詞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名詞重疊在句子中主要作主語,也出現(xiàn)了作謂語的,如“層層”,這是名詞重疊后轉(zhuǎn)化為形容詞。同樣的還有“步步”“般般”,它們雖然仍具有名詞所概括的性狀和意義,但已經(jīng)具備了形容詞的性質(zhì)及語法功能,在例句中,就像形容詞一樣充當謂語。這樣的名詞重疊后具有形容詞的性能,從而轉(zhuǎn)化為形容詞,正是詞的形態(tài)變化的一種形式。這種現(xiàn)象在唐五代詞中有大量的例句。
(二)疊音形容詞
在《詩話》中,疊音形容詞有一種特殊的用法,即它可以指代它所形容的事物。如:
(10)舉頭遙望萬丈石壁之中,有數(shù)株桃樹,森森聳翠,上接青天,枝葉茂濃,下浸池水。(入王母池之處第十一)
“森森”原形容樹木高聳茂盛,在這里則指代“蟠桃樹”,等于說“森森蟠桃樹聳翠”。由此可見,“森森”指代“蟠桃樹”,并兼有其性狀。
(11)又有兩池,方廣數(shù)十里,瀰瀰萬丈,鴉鳥不飛。(入王母池之處第十一)
據(jù)《漢語大詞典》,“瀰濔”原指“水滿貌”,在這里則指代“池水”。既然疊音形容詞可以指代它所形容的事物,那么也就稱為該事物的“代名詞”,在句子中的語法地位也相應有了變化。
從以上兩個例子看,疊音形容詞指代所形容的事物后,在句子中直接取代了該事物名詞的主語地位。疊音形容詞指代它所形容的某種事物,既表現(xiàn)語言的精煉,又突出該事物的形象、性狀,以此寓情于景,意在言外,含而不露。
除此之外,在句子中不用程度副詞而用形容詞重疊的形式來表達,更能增強事物的形象性,而且具有一定的音樂美。如:
(12)前過一溪,洪水茫茫。(經(jīng)過女人國處第十)
(13)輕輕小話,不要高聲。(入王母池之處第十一)
(14)徐步向前,微微含笑。(過長坑大蛇嶺處第六)
(15)被猴行者化一團大石,再肚內(nèi)漸漸會大。(過長坑大蛇嶺處第六)
(16)入見街市樓臺,忩忩瑞氣。(入竺國度海之處第十五)
(17)良久,漸漸開光。(入竺國度海之處第十五)
(18)我?guī)煵挥脧驈?。(入九龍池處第七?/p>
(19)雷聲喊喊,進步不得。(過長坑大蛇嶺處第六)
(20)人民馬轎,往來紛紛。(入竺國度海之處第十五)
(21)只見古殿巍峨,芳草連綿,清風颯颯。(入香山寺第四)
(22)且見大蛇小蛇、交雜無數(shù),擾亂紛紛。(入香山寺第四)
(23)一時之間,雷聲喊喊。(入竺國度海之處第十五)
(24)孟氏居那無兩樣,從今衣祿一般般。(到陜西王長者妻殺兒處第十七)
其中,“茫?!薄昂昂啊薄凹娂姟薄皬驈蚶?8)”“忩忩例(16)”營造出大、響、密、快、多的氣氛;“輕輕”“微微”“漸漸”則營造極靜、極小、極慢的氛圍。
(三)動詞重疊
動詞重疊表示動作的反復或動作的進行式,這也是動詞形態(tài)變化的一種形式。重疊動詞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動作的反復性,往往有強調(diào)、加重與突出的作用。如:
(25)天符有限,不得遲遲。(轉(zhuǎn)至香林寺受心經(jīng)處第十六)
(26)長者在路中早見人說癡那落水了,行行啼哭。(到陜西王長者妻殺兒處第十七)
(27)定光佛在云中正果法師,宣公不得遲遲。(到陜西王長者妻殺兒處第十七)
在上面的例句中,“不得遲遲”比“不得遲”語義更迫切,含有“催促”的意味,“行行”猶言走一走,“行行哭哭”即不停地走走哭哭,極言長者喪子之痛?!斑t遲”與“行行”在主謂結(jié)構(gòu)中作謂語。
二、對疊
疊音詞出現(xiàn)在對偶句中并相互對應,這就是對疊。通常,對疊多用于對偶句相同的語言成分里,且疊音詞的詞性也相同,這是嚴式對疊。因為詩詞文章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故還有寬式對疊,即疊音詞的詞性可以不同,但必須位于對偶句的相同成分里。《詩話》中存在大量的嚴式對疊,也存在一部分寬式對疊。從構(gòu)成對疊的各對偶句的字數(shù)來分類,主要是四字句的對疊,為“ABCC”式對疊。如:
(28)忽見波瀾渺渺,白浪茫茫。(入九龍池處第七)
(29)只見紅塵隱隱,白雪紛紛。(題原缺第八)
(30)深沙袞袞,雷聲喊喊。(題原缺第八)
(31)人煙寂寂,旅店稀稀。(入鬼子母國處第九)
(32)見藤蘿繞繞,花萼紛紛。(入優(yōu)鉢羅國處第十四)
(33)見祥云藹藹,瑞氣盈盈。(轉(zhuǎn)至香林寺受心經(jīng)處第十六)
(34)只見香煙裊裊,花菓重重。(入竺國度海之處第十五)
(35)大孩兒鬧攘攘,小孩兒袞球嬉嬉。(入菠羅國處第十三)
以上形成對疊的都是疊音形容詞,除例(34)外,均各作對偶句的謂語成分。例(34)中,據(jù)《漢語大詞典》:“攘攘”,紛亂貌。“嬉嬉”,喜笑貌。它們分別在句子中充當“鬧”和“袞球”的補語,說明動作活動進行的程度。這些疊音形容詞的運用,既增加了形象性,又有了音樂性,念起來朗朗上口。
此外四字句的對疊還有“ABBC”式。如:
(36)逢人不傷,見人不害。(入香山寺第四),[ABAC]式,如:
(37)根葉自然,無春無夏,無秋無東。(入優(yōu)鉢羅國處第十四)
(38)花枝常旺,花色常香。(入優(yōu)鉢羅國處第十四)
注 釋:
①李時人,蔡鏡浩.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成書時代考辨[J].徐州師院
學報,1982,(3).
②劉堅.《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寫作時代蠡測[J].中國語文,1982,
(5).
③袁賓.《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的成書時代與方言基礎(chǔ)[J].中國語
文,2000,(6).
④王洪勇.從詞匯史看《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的語言時代[J].古漢
語研究,2007,(3).
參考文獻:
[1]李時人,蔡鏡浩.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
1997.
[2]程湘清.隋唐五代漢語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
[3]王洪勇.從詞匯史看《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的語言年代[J].古漢
語研究,2007,(3).
[4]王力.漢語史稿(第2版)[M].北京:中華書局,2004.
(佟香蓮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