鹵鴨腳板主要用紅鹵水煮熟,制作鹵鴨腳板的紅鹵要白酒、鹽、冰糖、大蔥、姜、茴香子、桂皮、甘草、花椒、香葉、丁香、草果、醬油、味精等調(diào)汁。把氽水的鴨腳板打去浮沫,撈出放在紅鹵中旺火繼續(xù)煮,煮到鴨腳板可以啃爛后撈出,擦上麻油裝盤,即可食用。也可做下酒菜,邊閑話邊吃。剛出鍋的鴨腳板,色澤金黃、味鮮香濃,飄散著咸香。
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總會看到很多招牌詭異的鹵味店,多以懸掛鴨部件吸引顧客,最多的是鴨腳,成都人稱之為“鴨腳板”。
我生活的長沙,被外地人稱為“好吃之城”,長沙百姓雖好吃,卻沒有這么多鹵味店。我長期來往成都及其周邊城市,對川菜有些了解。川菜的特色是涼菜(鹵菜)多,任何肉、下水、雜件都可以鹵制成涼菜。所以在川菜中以涼菜為主力的冷啖杯與炒菜、火鍋成三足鼎立之勢。
俗話說:食在四川,味在成都。成都人對辣味講究剛?cè)岵⒅?,既辣且香,香中帶辣,辣中有香,還少不了麻味。成都平原,地處川西,物產(chǎn)豐富、氣候溫潤。成都近郊的彭州,素有養(yǎng)鴨的傳統(tǒng),仔鴨產(chǎn)量甚多,九尺鎮(zhèn)是集散地。彭州仔鴨肉嫩味甜,很受成都人的歡迎。成都人吃仔鴨,方法不下百種,單分解吃鴨雜件就有鴨頭、鴨翅、鴨脖、鴨舌、鴨肝等數(shù)十種,我嘗試過的有十多種,可是鴨腳板從沒試過。
我們路過幾家鹵味店,尋找鴨腳板的蹤跡,常見到店里無論大人小孩,手里都抓著個鴨腳板啃的津津有味。這鴨腳板價格相差大,低的十六七元一斤,貴的二十四五元一斤。我很納悶,一樣的鴨腳板,都用鹵制,為什么價格相差這么大呢?我仔細(xì)觀察鴨腳板的顏色,才知道:色澤明亮的價格偏高,顏色深灰的價格略低。我正在猶豫選擇哪種時,妻子建議每樣買幾個回去,一吃就知道味道了。我認(rèn)為她的方法很好,就每樣買了半斤。
我們回到家,打開塑料袋,鹵鴨腳板散發(fā)出誘人的鹵香味,我忍不住拿起一個啃起來,咸咸的,有些韌勁。鴨腳板與鹵制的雞爪不同,表面并不柔糯粘嘴,小腿上的腳筋脆爽,能咬出清脆的響聲,可感到齒間的摩擦。鴨蹼和鴨爪間的肉質(zhì)細(xì)膩,鮮甜可口,耐人回味。鴨爪的小骨頭與肉很容易剔下,筋絡(luò)卻仍有部分粘在骨頭上,吃不干凈,感覺很可惜。我很快就啃完了一個,妻子要我試試其他鹵味店買的鴨腳板。我每樣吃了一個,完全明白了它們的定價標(biāo)準(zhǔn):顏色越淺的,看上去明亮金黃,小腿的筋絡(luò)越清脆,味道越純正,越有嚼勁;顏色越深的,看上去呈深褐色,醬油味和鹵味越重,吃起來不再有脆響和嚼勁,改之是糯性和咸味,失去了啃骨頭的滋味。
啃過了鴨腳板,我仔細(xì)回味了近幾年在各地吃的鴨雜件。我覺得各地最大的差別在于調(diào)料,成都人做鹵鴨腳板用花椒,長沙人做鴨寸骨用桂皮、八角,武漢人做鴨脖子用芥末,效果都一樣——減少了腥味。
第二天,我和妻子去那家貴點的鹵味店買了一斤鴨腳板,準(zhǔn)備于回湖南的路上在火車上吃。這鴨腳板,有點讓我難舍難離了。
責(zé)任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