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方法很多,將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巧妙結合起來,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選擇素材、謀篇布局、細節(jié)描寫,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一種有效途徑。
關鍵詞 初中語文教學;讀寫結合;作文
葉圣陶先生說:“寫作能力跟閱讀能力有關聯(lián),閱讀得其道,無論在思想吸收方面或者技術訓練方面,都是寫作上的極大幫助。 ”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在日常的教學中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巧妙結合起來,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努力在“無聲”中“潤物”,提高學生的語文感悟能力和表達能力。
一、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選擇素材
寫作文,第一要務就是根據(jù)主題,選擇素材。 當下初中生作文有一個通病,沒有生活氣息,沒有貼近自我心靈,沒有思想。 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在作文中再現(xiàn)生活,抓住生活細節(jié),將生活與作文自然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生活是作文之本”,豐富多彩的生活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 那多彩如畫的校園生活,那幸福歡樂的家庭生活,那廣闊豐富的社會生活,有無數(shù)閃光的內容值得我們去描繪、去挖掘、去歌頌。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離開了生活便沒有了作文。教材中就有許多此類例子,教師可以通過閱讀教學將其充分挖掘。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寫父親為“我”送行,并爬月臺為“我”買橘子,其材料就取自平日生活。我們要引導學生樹立“生活即課堂”的觀念,通過閱讀教學,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會觀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向前人學習,從生活中挖掘素材、選擇素材。
二、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布局謀篇
作文主題確定了,材料選好了,接下來就要對所選材料進行裁剪,也就是所謂的布局謀篇。 很多同學在寫作時,尤其是考場上,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即:審完題,未加仔細考慮,直接提筆寫作。 結果寫到一半才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寫歪了,偏離了要表達的中心。 或者寫完了才注意到漏寫了一段重要的話,影響了文章中心的表達。 其實這些失誤都是可以避免的。 只要我們在提筆寫作之前圍繞中心列個提綱,弄清楚內容的主次詳略、如何處理主要內容、如何開頭結尾、如何過渡分段等問題,文章結構自然就會清晰有序。 提綱列好了,就好比建造樓房有了圖紙。 有了好的圖紙,造出的樓房就能堅固美觀。文章材料是詳還是略,這得根據(jù)中心思想來確定。 能表現(xiàn)中心意思的材料是重要的,要詳寫;同表現(xiàn)中心意思有些關系的材料,是次要的,要略寫。 次要的事不可詳寫,否則會喧賓奪主;但次要的不可以不寫,否則會情節(jié)不完整,前后不連貫。 總之,寫作與畫畫一樣,有的地方著色要重,有的地方著色要輕。 通過閱讀教學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布局謀篇的能力。如《背影》一課,我們感受到的是父子親情———父親對兒子的疼愛和兒子對父愛的感念。 文章詳寫送行的過程,抓住一個獨特的視角———父親的背影詳細展開回憶。 其中也有主次之分,買橘子的過程寫得較為詳細,寫背影的筆墨又特別詳盡。 文中先后四次出現(xiàn)父親的“背影”,但作者并沒有搞平均主義,對最能體現(xiàn)文章中心的父親爬過月臺為“我”買橘子的背影刻畫得尤其詳盡,如電影的一個特寫鏡頭深深烙在了千萬讀者的腦海中,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至于回家奔喪、在南京游逛等內容與主題關系不大,但作為文章的背景材料又不能不寫,所以都進行了略寫。
三、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細節(jié)描寫
當下中學生作文沒有有生活氣息,沒有貼近自我心靈的浮華文風,有人把它稱之為“套話作文”。這類文章語言浮華、結構呆板,多引用古詩文,多用排比句、比喻句,語句鋪陳而無氣勢,辭藻華麗而無內涵。 以排比開頭,主體羅列名人事跡,最后又以排比結尾,有時再加個題記,接個后記。 這種文章最初出現(xiàn)在高考作文中,當時的確很有“視覺沖擊力”,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也的確令人耳目一新。 因而許多學生,乃至老師爭相模仿,甚至把它當成“作文秘笈”加以炒作。 這種“新八股”式的“套話作文”終于在若干年后被“有識之士”猛烈抨擊。 我們絕對不需要千篇一律、千文一面的文章,而應該在細節(jié)描寫上下功夫,要對人物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觀、場面氣氛等細小環(huán)節(jié)或情節(jié)進行細致地描寫,從而讓人物性格更加鮮明、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生活畫面更加廣闊、社會主題更加深刻。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中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歷歷在目。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菲利普一家到哲爾賽島去旅行。 去時景色怡人,而回來時卻恰恰相反,這絕不僅僅是寫景,而是巧妙地刻畫了主人公從歡快猛然墜入失望、沮喪的心理變化。 如《變色龍》中“大衣”這一警官奧楚蔑洛夫“變色”的道具選擇,足見作者匠心獨運。 如《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當“我”接過阿長買的《山海經(jīng)》時“略略一翻”, 新書到手還不相信,想要確認一番,驗證一下,真實再現(xiàn)當時“我”對阿長的不信任、輕視,心存隔膜。至于經(jīng)典散文《背影》,其中的細節(jié)描寫就更多了。 “我”的四次流淚、父親的四次“背影”,尤其是父親去買橘子時的背影描寫更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 就連“我”的一個細小動作“趕緊去攙他”也含義深刻,在頓悟了父愛后,“我”馬上落實到實際行動上,伸手去攙扶父親,一方面生怕父親跌倒,當然也是對父親艱難買橘子的一個告慰。 細心的父親顯然也感覺到了“我”的用意,于是“撲撲衣上泥土”,故作輕松,免得“我”擔心。 如果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真正領會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的意義,難道還會出現(xiàn)所謂的浮華作文嗎?
四、結語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 ”閱讀是作文的基礎,閱讀好像蜜蜂采蜜,作文好像蜜蜂釀蜜,兩者相輔相成。 只有智慧地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寫出豐富多彩的好作文來。
參考文獻:
[1] 魯樞元,童慶炳等. 文藝心理學大辭典[M].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