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課程理念突出體現(xiàn)了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使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一個班級不可能沒有后進生,而后進生的教育問題是衡量教育與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轉化“后進生”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所追求的目標之一,轉化一名“后進生”與培養(yǎng)一名優(yōu)秀生同樣能讓教師感受到成功的欣慰與喜悅。
關鍵詞 “愛”教育;培養(yǎng);方法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所謂“后進生”指的是那些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然而,當我們素質教育的辨證觀重新審視“后進生”這一概念時,就會看到認識上的誤區(qū),有時就造成工作中的偏差。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大量的人才,正視“后進生”,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新課程理念要求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也得到進步和發(fā)展。作為教師,應當用“愛”教育后進生。可以說能做好后進生工作的教師,才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教師。
一、因材施教,激發(fā)后進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后進生形成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因為學習緩慢,理解力和記憶力都較差;有的由于十分貪玩,雖然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但抵御不了外界的誘惑;有的因為家庭原因,父母嬌生慣養(yǎng),或因離異對孩子不聞不問,造成孩子性格孤僻;有的具有逆反心理,故意違反紀律以引起老師的注意……根據(jù)后進生的不同情況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對第一類后進生要對他們降低要求,補好基礎,多應用直觀材料,多作言語解釋,對他們做錯的題暫時不評分,等訂正后給滿分,讓他們體驗到學習取得成功的喜悅,以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再慢慢提高要求。對第二類學生要提高他們的認識,指出危害性,培養(yǎng)他們遵守紀律的良好行為習慣,并善于發(fā)現(xiàn)和捕捉那些被遮掩了的閃光點。我所教班上有一個叫田宇的后進生,成天貪玩,欺負同學,學習成績也一塌糊涂。然而,我卻發(fā)現(xiàn)他有爭強好勝、不怕吃苦的閃光點,讓他擔任小組長,這下激發(fā)了他的自尊心,調動了他積極向上的熱情,有了上進心,對學習也產(chǎn)生了興趣。對第三類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鼓勵和關愛,和他們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多與他們溝通,讓他們覺得教師可親可敬。這些“不幸兒”如果也能受到教師的關心、幫助、熱愛,那么,他們就會有所發(fā)展,成為教師心目中的“幸運兒”。對第四類學生要做到一視同仁,不可偏心。要樹立起“手心手背都是肉”的觀點,讓學生接受你的觀點、態(tài)度,甚至崇拜你,把你當偶像,那么,他必將對你言聽計從。
二、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鼓勵后進生做學習的主人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采用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同時要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和后進生的年齡特征及個性表現(xiàn),創(chuàng)造性地加以選擇和運用。如在低年級階段,教師把游戲引入課堂,造成動靜結合、活潑有趣的教育氣氛,在教學“人民幣的計算”時,采用“商場購物”的游戲:在每個玩具、學習用品等上面貼好價錢,讓學生自己動手當“售貨員、顧客”賣(買)東西。在高年級階段,可組織一些實踐活動,如在教學“統(tǒng)計”時,把學生帶到操場,讓學生分組統(tǒng)計參加各種活動的人數(shù)(如:爬竿幾人,丟沙包幾人,踢鍵子幾人,跳高幾人等),然后進行整理統(tǒng)計。課外活動時,老師與有特長的后進生一起參加體育活動,后進生們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特長。讓他們從內(nèi)心覺得自己不比別人差。從而提高后進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愿學、樂學。
三、及時評價優(yōu)點與成績,充分調動后進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要像對待優(yōu)秀生那樣對待后進生,激勵后進生體會自身價值,增強自信心。對于后進生的一點點進步,教師也要給予肯定。我常對他們說:“你真了不起,昨天8道題對2道,今天就能對4道,明天對得會更多,加把勁,好好學,相信你是最棒的?!薄皼]關系,爭取下次,老師相信你,下次肯定能考好。”別小看這些簡單的話語,它們會使后進生產(chǎn)生前進的動力和勇氣。教師不能過高要求后進生,只要后進生每天有一點進步,就是他們的成功。作為教師就應當表揚,長他志氣。
在教學上,對待學習困難兒童應該堅決遵循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的教學原則,注重改善教學方法。同時我們必須加強分析學生實際,確定教學計劃和教學措施,確保大多數(shù)學生達到共同的基本要求。在集體教學中要兼顧個別,針對學習努力但思維遲鈍的學生多鼓勵他們勤于思考;對認知能力不強的學生要結合實際情況對癥輔導,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使他們逐步摘掉“后進生”這頂帽子。
實踐經(jīng)驗告訴我們,后進生教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單靠學校和教師是難以實現(xiàn)的,它需要全社會齊心協(xié)力,共同奮斗,尤其是新課程理念下的后進生,更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家長、社會的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只有加強對后進生的教育轉化,才能使他們有效地服務于社會,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