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彩,亦稱“逗彩”,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紋飾的全部或大部分輪廓線,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溫中燒成,再在釉上的青花輪廓線內(nèi)填繪彩料,最后在低溫中兩次燒造而成?!岸凡省币辉~為清代《南窯筆記》中首先使用,不見于明代的記載,明代文獻中所謂的“青花間裝五彩”可能即指斗彩。
斗彩瓷器出現(xiàn)在明代成化年間,它將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結合,不僅保持了青花幽靚典雅的特色,而且增加了五彩濃重華麗的色調(diào),彼此襯托,爭奇斗艷,絢麗多彩,贏得了“彩瓷之冠”的贊譽。
斗彩瓷器自成化朝問世以后,就以胎細釉潤、色彩艷麗、裝飾獨特而成為珍貴的宮廷用瓷。從目前已知的成化斗彩瓷來看,都是專為宮廷需要而燒造的,制作時更是不惜工本。由于生產(chǎn)的數(shù)量不多,所以在明代晚期已經(jīng)成為難以尋覓的稀世珍品,出現(xiàn)了“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的狀況。傳世的成化斗彩瓷數(shù)量極為稀少,到萬歷時已經(jīng)是價值連城,所以《明神宗實錄》中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斗彩雞缸杯一雙,價錢十萬”的記載。目前僅見40多個品種,大約有250多件,而且絕大部分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每一件成化斗彩瓷都離不開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青花用于勾勒和渲染紋飾,構成畫面的主要輪廓;五彩則增加畫面的色彩,烘托與點綴圖案,講究濃淡搭配,追求清雅富麗的藝術效果。青花使用國產(chǎn)的“平等青”,發(fā)色淡雅柔和。五彩的色澤多樣,鮮艷秀麗,柔潤優(yōu)雅。
成化斗彩瓷的色彩絢麗,能夠根據(jù)不同的選料和配比,調(diào)制出各種不同的色彩。比如,紅彩有色艷如血的鮮紅、色深艷有光的油紅,黃彩有嬌嫩透明的鵝黃、色微閃紅的杏黃、色濃光弱的姜黃、稍有透明的蜜蠟黃,紫彩有熟如葡萄的葡萄紫、色暗的赭紫、色濃無光的姹紫,綠彩有深濃閃青的松綠、淺翠透明的孔雀綠、透明微閃黃的水綠以及葉綠、山綠等。
成化斗彩瓷的繪畫細膩又不失雅致,疏朗之中偶得濃艷,精巧而不失大氣,千姿百態(tài)又雋永秀美。繪畫時往往依據(jù)畫面來設色,使得圖案與色彩的搭配渾然一體,恬淡沉靜。由于以平涂勾勒填繪技法來描繪圖案,所以畫面缺乏層次感,比如人物的衣服都是一色單衣,山石無凹凸感,樹枝不皺皮;葉子只有陽面,沒有陰陽向背之分;花朵只繪正面,無側(cè)面和背面之別。圖案豐富,題材多樣,常見的圖案有梵文、團花紋、菊花紋、葡萄紋、靈芝紋、花鳥紋、花蝶紋、嬰戲圖、高士圖、子母雞、海獸紋、八吉祥、螭虎云龍、龍穿花卉、纏枝花卉、折枝花卉、海水飛馬、五供養(yǎng)圖等。
成化斗彩瓷使用“麻倉土”燒成,胎體呈牙黃色。釉面滋潤肥腴,溫潤潔白,如脂似玉,撫之有玉質(zhì)感。造型精巧規(guī)整,玲瓏娟秀,富于變化,以小件器物為主,除常見的盤、碗、碟、杯、洗以外,還有瓶、蓋罐、蓋盒等,尤以天字罐、雞缸杯、高士杯、嬰戲杯、葡萄杯等久負盛名??钭R為“大明成化年制”青花六字楷書款,書寫時多用藏鋒筆法,筆觸遒勁,柔中帶剛,字體沉穩(wěn),以拙取勝。
成化斗彩瓷的制作工藝多變,使用加彩、點彩、覆彩、染彩等技法。其中,加彩和填彩是在大面積的青花圖案上用加繪或加點的方法烘托紋飾;覆彩是在釉下已繪成的青花圖案上,釉上復加邊線或彩繪,使之出現(xiàn)上下重疊的裝飾;染彩是先在釉下用青花勾勒出紋飾的輪廓線,然后通過輪廓線最外側(cè)色彩的渲染,深淺濃淡如暈狀的色彩,將已經(jīng)勾線的紋飾襯托出來,達到烘托相襯的效果,一般多用于邊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