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孫悟空之父的動畫大師萬籟鳴先生和他的胞兄,人稱“萬氏兄弟”,曾經(jīng)因為創(chuàng)下幾個中國第一而被載入歷史,他們在1926年拍攝的動畫片《大鬧畫室》是中國第一部動畫片;1934年拍攝的《駱駝獻舞》是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1941年拍攝的《鐵扇公主》是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1964年拍攝的《大鬧天空》是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而為大多數(shù)讀者不知的是,多才多藝的萬籟鳴大師還是中國剪影第一人。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時任《良友畫報》美術(shù)編輯的萬籟鳴先生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了一個特色專欄“良友人影”,運用人像剪影結(jié)合文字描述的圖文模式介紹文化界名人,其中有攝影家郎靜山,電影明星胡蝶、袁牧之、金焰、王人美、導演鄭正秋、畫家方雪鴣、文學家葉靈鳳、施蟄存、梁得所等名人名家,成為當時國內(nèi)外影響最大的《良友畫報》中的亮點欄目。1938年春,時任中國國民革命軍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和三廳廳長郭沫若來到武漢中國電影制片廠看望文藝界抗日愛國人士,經(jīng)眾人推薦,萬籟鳴當場給周恩來,郭沫若剪了影,獲得了周恩來很高的評價,作品被刊登在次日的《抗戰(zhàn)日報》上,可是,萬籟鳴本人卻是在時隔四十年以后才見到這張報紙。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接見電影界代表時,還曾專門關(guān)切地詢問萬籟鳴先生胞弟電影技術(shù)專家萬超塵有關(guān)萬籟鳴先生近況以及不忘對萬籟鳴先生的藝術(shù)才華贊賞有加。
萬老送給我一個夢想
我與萬籟鳴大師結(jié)緣并拜師學藝要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說起,那時,我在上海美影廠從事影視創(chuàng)作。著名藝術(shù)大師萬籟鳴先生已經(jīng)退休,但他退而不休,心中始終放不下深愛的美術(shù)電影事業(yè),常來攝制組看望大家。
有天上午,萬老又來到美影廠,到一個個工作室“巡視”。當他走進我們工作室,首先向我們這些年輕人問好:“大家好!”萬老是我們這些后生小子極其崇敬的前輩,老前輩來了,大家很高興。萬老也很樂意地回答我們提出的任何問題,當他走到我的“格子間”前,我與他聊起了剪紙藝術(shù)。萬老說,剪紙藝術(shù)流派很多,由剪紙藝術(shù)又談到剪紙電影,萬老說,1958年,他的胞弟萬古蟾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剪紙藝術(shù)片《豬八戒吃西瓜》。說到當年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萬老滔滔不絕,一口氣講了半個多小時。忽然,他問我:“有沒有黑紙?”我拿了一張黑紙遞給萬老,沒想到的是,萬老竟要當場為我剪一幅人物剪影,太驚喜了!只見萬老手執(zhí)剪刀,靈巧地運剪,不一會兒,一幅神態(tài)畢肖的“我”的側(cè)影就完成了。我驚喜萬分,急忙將作品貼在白卡紙上,請萬老簽了名。
繼續(xù)的交談中,我才知道,萬老就是我們中國剪影的開山祖師吶!上世紀20年代,《申報》著名記者戈公振去法國采訪一個國際會議。那天他在街上行走,遇人尾隨。戈以為是乞討的,就給了那人一點小費。不料,那法國人遞給他一幅剪影像,令他喜出望外?;貒?,戈寫了一篇訪法游記,那幅人物剪影也隨同發(fā)表。萬籟鳴先生當時看到后,覺得西洋剪影與中國剪紙風格迥異。從小就熟悉中國剪紙又有西洋繪畫功底的萬先生從此引發(fā)了創(chuàng)造中國剪影的想法。但萬老后來告訴我,剪影其實是“出口又轉(zhuǎn)內(nèi)銷”的。據(jù)史料分析,剪影起源于中國漢代的皮影和漢畫磚刻,后沿絲綢之路傳向歐洲。
學習剪影的尋夢之旅
自那天聽萬老一番“話說剪影”,又得到萬老的一幅大作,我激動之余就萌動一個夢想:我能不能學會這神奇的技藝呢?
我決定試試。萬老的送的那幅“我”,就成了第一個臨摹的范本。第一次下剪,我剪了個“四不像”。再剪,還是不像。我知道是基本功不行。就像練書法,你得從橫豎撇捺練起。于是我先練“一刀直”,再練“一刀弧”。在家練,上班空閑時也練。剪刀嚓嚓,雪花飄落,每天,我都要掃出一大堆紙屑。
終于,手上有點感覺了。我再對著鏡子或默記來剪自己的肖像,或?qū)χ媹笾械娜宋锛簟u漸地,剪個人像也有點意思了。
那天,趁中午休息的時間,我將剪刀和紙放進衣袋,朝單位的門房間走去。我的“對象”,就是門衛(wèi)賴師傅。我已觀察多時,賴師傅長得很有特點,高顴福鼻,典型的“兩廣人士”。我走進門房間,與賴師傅搭訕起來。一邊找話說,一邊作最后的觀察。
賴師傅根本沒在意我,他隨口與我搭著話,眼睛始終警惕地望著大門外,忠實履行著職責。我悄悄掏出剪刀和紙,嚓嚓嚓剪了起來。剪畢,告辭。喜滋滋回到工作室,拿出“賴師傅”給同事看:“儂看是啥人?”“這不是賴師傅嗎?”又給好幾個同事看,大都沒走眼。成功了!我大喜。
人物剪影,最重要的是抓住對象的神態(tài)特點。我平日里常練“一眼準”。在路上,在公眾場所,看見有特點的人,我就“狠狠”地看,將對方的相貌死記于心。過幾天,我將其從記憶中調(diào)出,用剪刀剪下來??聪癫幌瘢渴遣皇钱敵醯挠∠??
有時,我去公園等人流較多的地方練習,常常在別人不注意時剪下他(她)的肖像。
單位午休時分,同事們“分門別類”地活動,打牌的打牌,下棋的下棋,打乒乓的打乒乓。一次,我觀戰(zhàn)下棋,見一位同事被對手殺得走投無路,急得汗都出來了。他低頭垂發(fā),神情沮喪。我見狀掏出剪刀,飛快運剪,一幅夸張的“輸棋急煞”剪影躍然而出。同事見了哈哈大笑。那時,萬老雖然退休了,但還有許多信件寄到單位來。趁此良機,我主動擔起當他的通訊員,常給他送信上門。同時也常將習作面呈萬老,請他指點。我因此成了萬老家的???,并幸運地成為他的學生。
海外執(zhí)剪回國著書
1988年去日本關(guān)西交流回國后,有出版社編輯找到我,希望與我合作出版剪影藝術(shù)圖書。我當即去了萬老家,請他出山來寫這本書。因為,萬老是中國剪影的開山人物,由他來完成這本書才是最合適的。
不料,萬老卻謙虛地主張由我主筆,他甘當綠葉提供資料,并允諾給該書寫序言。我感激并理解萬老提攜后生的用心,恭敬不如從命,在萬老的鼓勵下,我開始了這本書的寫作。
為了收集資料,我跑遍了上海所有的市、區(qū)級圖書館,廠資料室、電影局資料室也翻遍了。但實話實說,當時這方面的資料很少,但我還是有意外的收獲。在一些歐洲古典名著中,我看到有西洋風格的剪影插圖,這正好印證了萬老“出口轉(zhuǎn)內(nèi)銷”的推斷。
圖書館資料不多,萬老家就成了“第一資料庫”。我隔三差五去萬老家,聽他講述剪影的歷史,一段段記錄下來。講著講著,萬老就去書架、書櫥找資料。我就耐心等待,有時,他竟會為尋資料翻箱倒柜半個小時。我努力把自己的實踐體會和萬老的傳授上升至理論層面,為使讀者能循序漸進地掌握剪影技法,我還收集整理了中國剪影和世界各國的剪影作品,力求使該書能更具實用性。1990年12月,我國第一本剪影藝術(shù)專著《剪影樂》一書終于出版了,萬籟鳴老師參加了首發(fā)活動。前輩的鼓勵,讓我至今感念不已。
主題剪影探索之路
2006年,我開始嘗試主題剪影創(chuàng)作。
主題剪影是剪影藝術(shù)的一個新發(fā)展,它拓展了人物剪影之外的領(lǐng)域,試圖用電影的視角去創(chuàng)造具有主題思想的平面作品。
剪影藝術(shù)歷來以表現(xiàn)人物側(cè)影為其特色,但這也使其表現(xiàn)力受到局限。為了尋找到有效的突破方法,我借鑒其他藝術(shù)的表現(xiàn)手法,運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段,用動態(tài)的肢體語言來表述人物思想,同時用場景的渲染氣氛烘托主題。這樣的綜合效應(yīng),讓觀眾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間,并由此得到心靈的共鳴。
主題剪影創(chuàng)作除了保持剪影概括性、夸張性、裝飾性三大要素外,有時還需引入中國民間刻紙?zhí)幚硎址ā⒙嫷目鋸埻怀鲋黝}的手法,黑白裝飾板畫的效果。
我創(chuàng)作的第一幅主題剪影作品名曰《浪漫上?!?。其靈感主要來自德國文學大師歌德贊美剪影的一句名言“迷人的黑影”。當時我的第一感覺告訴我,剪影具有浪漫的特質(zhì),這恰與上海老洋房風格很吻合。于是,我的構(gòu)思就從老洋房花園入手,并增添了鐵藝、西洋柱、花盆、藤蔓、花籃等諸多浪漫元素,同時設(shè)計了一位剪影師在花園里為女嘉賓剪影的情景。好像是家庭派對一角,又像是再現(xiàn)歌德心中的感覺。作品中的剪影師形象就是以自己為模特,而作品中的女嘉賓則是以某部影片中的女主角為原型設(shè)計的。此后,上海弄堂游戲、上海石庫門風情以及中國古典文化等系列作品陸續(xù)完成。創(chuàng)作主題主要圍繞上海本土人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心、包括成語、歇后語、古典詩詞、古典哲學思想觀點展開。
從2006年創(chuàng)作第一幅主題剪影《浪漫上?!返缴虾E糜螒颍虾J瘞扉T風情以及中國古典題材系列,先后發(fā)表于《新民晚報》等主流媒體,弄堂游戲剪影還被威海路國際文化傳媒街選作特色文化燈箱展示至今。多年來,許多關(guān)注中國主題剪影的讀者和同行,都給了我很多的鼓勵。我的一位老學長陳大哥,不僅能清晰記住我創(chuàng)作的每一幅作品名稱,見面時還不忘談?wù)勊淖x后感言,令我十分感動。2010年我創(chuàng)作出版了兩套上海人文剪影郵資明信片。
中國剪影再下西洋
隨著社會節(jié)奏的加快,讀圖已成為新生代欣賞的主流樣式,中國主題剪影恰巧能滿足潮流需求,故而目前,我已成功開發(fā)出中國主題剪影系列衍生品,以適應(yīng)都市文化旅游市場需求。同時,正在創(chuàng)編一本國際版圖書《中國剪影》,以中英雙語配合中國主題剪影畫面,把中國文化推向國際舞臺,讓各國讀者以喜聞樂見的視覺感受來了解中國文化。也期望推動國內(nèi)的剪影藝術(shù)普及,以帶動各地旅游文化的繁榮。在迷人的黑白世界里,留下了大師萬籟鳴大師的足印,也寄托著我的夢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