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討散文式新聞的審美特征,有助于我們把握好散文式新聞的寫作方法,準確理解其新聞性和文學性相互融合、滲透的特征。散文式新聞的審美特征有:“自由”是散文式新聞內在的最本質的審美特征;情感愉悅的審美體驗;形象生動,趣味性濃,是散文式新聞最典型的外顯審美特征;清新明快是散文風格和新聞特征相融合而產生的審美特征。
【關鍵詞】散文式新聞;審美;特征
一、散文式新聞的定義
著名記者穆青分別于1963年和1982年闡述了自己關于新聞散文化的觀點,其要點如下:1.不要過分拘泥于新聞寫作的格式要求,新聞也是散文的一種,要“充分吸取散文寫作中那種自由、活潑、生動、優(yōu)美、精練的表現(xiàn)手法”。[1]2.要注意細節(jié),“抽象的東西要通過生動活潑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出來”。[2]3.散文化新聞的總體風格是清新明快。
1981年,新聞界提出了新聞語言多樣化的問題,認為新聞競爭不僅在于抓新聞事件,還在于新聞寫得美不美?!懊啦幻馈?,說明當時新聞界的很多人士已經注意到了新聞的文學傳播效應。
研究新聞寫作的著名學者胡欣在其所著《新聞寫作學》中明確了“散文式新聞”的含義,它是“用優(yōu)美的語言,散文的筆法,形象生動地表達新聞事實的一種報道方式”。[3]
考察穆青和胡欣關于新聞散文化寫法的意見,我們可歸納出散文式新聞的內涵:首先,它必須具有新聞的內在特征,具備新聞的六要素,即五個W和一個H,也就是“何人、何事、何時、何地、何因、如何”。其次,散文式新聞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更多地表現(xiàn)出文學色彩,審美性是其根本特征之一。
二、散文式新聞的審美特征
(一)“自由”是散文式新聞內在的最本質的審美特征
散文式新聞就是因為新聞報道受到很多不必要的限制,“八股”傾向嚴重而產生的。所以,它最顯著的審美特征就是“自由”,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自由的思想。記者只要不違背黨和國家的根本利益,對同一件事情可以各抒己見。在不違背法律道德的前提下,記者在新聞報道中完全可以充分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各種見解。
第二,自由的風格。記者們的審美趣味和個性特征可以融入到新聞寫作中,使新聞報道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爭奇斗艷的局面。有些記者真誠坦率,有些記者溫柔婉轉,有些記者傲然屹立,有些記者謙虛敦厚。記者不同的性格特征會造成他們新聞寫作風格的大相徑庭,所以我們讀新聞時,有時感覺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有時則是狂風暴雨,奔瀉灑脫。
第三,自由的內容。散文式新聞在選取題材和主題方面更加自由?;蜴告付?,或放聲歌唱,或大發(fā)議論,或回憶過去,或展望未來,大到國家大事、小到日常生活,都可以成為它抒寫的內容。內容自由了,可讀性會隨之變強,新聞報道的對象就會更加廣泛。
第四,自由的形式。所謂自由的形式,即指在新聞報道中,作者打破新聞寫作在形式上的條條框框,可以把新聞當做小品文、隨筆、雜文、敘事散文、抒情散文來寫。這種寫法具有以下特征:敘述靈活多樣,結構標新立異,描寫生動活潑,修辭雅俗共賞,富于詩情畫意。
?。ǘ┥⑽氖叫侣劯嗟厝谌肓擞浾叩乃枷敫星椋棺x者產生了情感愉悅的審美體驗
新聞記者如同文學家,適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趣味滲透到新聞事件里,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如在體育新聞報道中,記者往往會毫不隱晦地表露出對某體育事件的情感和態(tài)度,在導向上對讀者有極大的影響。下面我們來看一則體育報道:
經歷挫折飛得更高 歷經磨難飛得更遠
高延林
北京奧運會已經進入尾聲,中國代表團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國人總體上是滿意的。但是,個別人關于郎平執(zhí)教美國女排,劉翔因傷退賽,杜麗、程飛、賈占波等衛(wèi)冕失利等的議論,卻值得商榷。
坦率地說,我國體育健兒能在本屆奧運會上獲得如此成就,與許多外教的幫助是分不開的,在我們代表團里就有30多位外教,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F(xiàn)如今,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無論是體育,還是文化,國際化的交流已經成為世界潮流,一個國家要強盛,一個民族要振興,閉關鎖國行嗎?
本屆奧運會上我國代表團在某些項目上沒有實現(xiàn)人們的預期,對于失利者可謂一次挫折,是一次磨難。其實這都是太正常不過的事了,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你不可能做件件事都如意,不可能一生沒有煩心的事,因此說歷經磨難才會飛得更高,歷經磨難才能飛得更遠。高爾基說過:鷹有時會飛得比雞低,但是雞永遠飛不到鷹的高度。是雄鷹就不會畏懼挫折,是雄鷹就敢面對困難,只有這樣才能屹立在世界之巔。(《延安日報》2008年8月23日第001版)
這則新聞短評,立意高遠,態(tài)度鮮明,情感充沛,文采斐然。記者的情感傾向表露無遺,甚至提高到關系國家、民族振興的高度來談論北京奧運會出現(xiàn)的諸多現(xiàn)象。本文作者對有些心胸狹窄的人持強烈的批評態(tài)度,而對郎平、劉翔等教練和運動員給予充分的理解、支持和鼓勵,讓人讀后很受感動。
(三)形象生動,趣味性濃,是散文式新聞最典型的外顯審美特征
新聞界對散文式新聞的內涵和表現(xiàn)形式至今還沒有達成共識,但只要贊同新聞散文式寫法的業(yè)界人士都把“形象生動”當做它的標志性特征。那么,散文式新聞是怎樣做到形象生動的呢?首先,在敘事時注意角度的變化,環(huán)境氣氛的渲染,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人物描寫的典型化手法等;其次,特別注重細節(jié)描寫,對環(huán)境、人物神態(tài)、動作、語言、心理的描寫細致入微;再次,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如懸念、暗示、比擬、對比、襯托等;同時,注重新聞事件的情感渲染,以情感人;最后,特別注重語言的鮮活性和表現(xiàn)力。下面這則消息就充分體現(xiàn)了散文式新聞形象生動的審美特征。
大雨使武漢成為水城
[美聯(lián)社武漢7月27日電]門前一片汪洋,上班得劃小船,但梅建英(音)對搬出這個每年都要鬧水災的地區(qū)的想法卻一笑置之。
梅女士說:“我在這里住了30來年,在不發(fā)水的時候,這是個很適合住人的地方。”在她說話的時候,一群鴨子正從她的門前游過。
居民已搬出進水的一樓,他們將椅子、床和電視機等物品放在較高的樓層或是屋頂上。人們在屋頂上做飯、打牌,并在雨停的時候晾衣服。
在街上,兒童在齊腰深的水里玩耍。大人們肩上扛著小孩或貨物艱難地前行。還有一些人在撈魚。
上星期,一場創(chuàng)紀錄的傾盆大雨使這座有700萬人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變成了河流。狹窄的街道兩旁排列著兩三層的樓房,人們劃著小船、橡皮艇和輪胎的內胎在街上來來去去,頗有水城威尼斯的味道。(《參考消息》1998年7月28日)
這則消息完全打破了傳統(tǒng)消息寫作的結構特征,形式非常自由,那么它的新聞傳播效果到底怎樣呢?洪災本來是沉重和恐怖的,但在作者的筆下,災難成了其次,我們看到的是武漢人民輕松、坦然、樂觀面對大洪水的情景。試想一下,如果這則消息按照傳統(tǒng)寫法來寫,必定要用大量的筆墨來寫洪水造成的災難情景,讓人們讀后心情更加沉重和擔憂。那么,這則消息是怎樣做到如此適當精妙的傳播效果的呢?
第一,使用了蒙太奇的敘事手法。這則消息完全打破了消息寫作的結構要求,采用了蒙太奇的敘事手法,它不按照時間的先后,而是剪輯了幾個與大洪災似乎格格不入的鏡頭進行敘述。它最先給災區(qū)中的女士“梅建英”一個特寫——“一笑置之”,不僅僅寫出了她在災難面前十分平和的心態(tài),同時也為整則消息營造出了一種樂觀、安寧的情感氣氛。然后再寫武漢人民在大洪災面前種種悠然的生活,各種生活物品雖然搬上了二三樓,但人們照常安寧地生活,做飯、打牌、晾衣服,像水城威尼斯那樣在齊腰深的水里劃小艇。這樣的敘述很清楚地傳達出了兩種信息,一是洪災造成的災難確實很大,二是身受大災難的武漢人民生活雖然受到很大影響,但他們的心態(tài)卻很平靜,不急不躁。
第二,使用了懸念、襯托等表現(xiàn)手法。消息一開始告訴我們,梅建英對搬出常鬧洪災的家鄉(xiāng)“一笑置之”,讀者不免會追問,梅建英的家鄉(xiāng)武漢到底有什么好呢?作者逐漸為我們解答了心中的疑問,最后竟然把洪災中的武漢和水城威尼斯相提并論,我們讀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梅建英女士不愿離開家鄉(xiāng)的根本原因是武漢人民所處的和諧安寧的社會環(huán)境。作者用戲水的鴨子和威尼斯的小艇襯托出了洪災中老百姓的一種安寧心態(tài)。
第三,對細節(jié)描寫的注重,使得這則新聞十分形象生動。如新聞重點剪輯了老百姓做飯、打牌、撈魚、戲水、水中劃艇這樣一些極富生活情趣的場景,使本來一則非常沉重的災難新聞,變得非常活潑、輕松。
?。ㄋ模┣逍旅骺焓巧⑽娘L格和新聞特征相融合而產生的審美特征
媒體過于講究新聞寫作的格式化,往往容易造成大量的新聞稿件刻板、陳舊、平庸。散文行筆追求清新自然,這就克服了傳統(tǒng)新聞寫作的上述毛病。而散文因為形散的特征,作者會恣意散開,不免有些拖沓啰嗦,散文式新聞當然要具備新聞的內在特征,要求簡潔、明了,這也避免了散文放得過開的毛病。因此,散文式新聞能夠有效克服兩種文體寫作容易出現(xiàn)的毛病,自然地顯現(xiàn)出清新自然的審美特征,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表達的鮮活性。散文式新聞興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針對傳統(tǒng)新聞寫作所犯的“八股”病,善于運用新聞散文式寫法的記者們都盡量避免單調、重復和陳舊,無論內容還是形式,他們都喜歡推陳出新,以其不斷的創(chuàng)新來吸引讀者的眼球。這就使得散文式新聞形成了清新自然、生動活潑的面貌。
第二,語言簡潔、優(yōu)美、準確。傳統(tǒng)新聞寫作只注重語言的簡練和準確,而輕視新聞語言的優(yōu)美性。散文式新聞則不同,讓讀者更輕松地了解新聞事件不是它唯一的目的,它的目的更主要的是讓讀者了解新聞事件后產生情感觸動,從而潛移默化地加強新聞的傳播效果。所以,散文式新聞特別注重使用富于表現(xiàn)力、內涵豐富、優(yōu)美生動的文學性語言。
第三,結構靈活簡明。傳統(tǒng)新聞寫作的結構安排往往不能掙脫條條框框,而散文式新聞糾正了這一毛病,記者們敢于創(chuàng)新,運用多向度和立體思維,靈活、精巧、簡明地安排新聞的結構。
三、散文式新聞的意義
隨著電視、網絡等現(xiàn)代化傳播媒介的普及,新聞傳播的媒介和方式產生了重大變化,多媒體新聞以其直觀、及時、生動、形象、豐富,在新聞傳播方式中優(yōu)勢非常明顯,通過報刊閱讀了解新聞的人呈現(xiàn)逐年下降的趨勢。
因此,今天我們再次提出散文式新聞的話題,就不僅僅是討論新聞寫作的問題了,更重要的是探討傳統(tǒng)紙媒如何適應新時代的挑戰(zhàn)?,F(xiàn)代化媒介的傳播優(yōu)勢是紙媒無法比擬的,但紙媒如果能很好地認清自己的特點,調整思路,也可以在現(xiàn)代化洪流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很好地生存下來。其中,散文式新聞應是紙媒值得提倡的重要報道方式之一。
參考文獻:
?。?]穆青.嘗試用散文筆法寫新聞[J].新聞業(yè)務,1963(1).
[2]穆青.新聞散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217-218.
[3]胡欣.新聞寫作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230.
(作者為遵義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美學碩士)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