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貴
當代中國文人的風骨精神
史云貴
在我國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迅速轉(zhuǎn)軌的過程中,傳統(tǒng)主流思想和文化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文人學者傳統(tǒng)的美德在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下日益缺失,現(xiàn)代性的風骨精神在他們困惑和彷徨中漸露端倪?;趥鹘y(tǒng)文化和近現(xiàn)代西方理性文明的融合并與時代特征緊密聯(lián)系,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嚴肅的民族責任心;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參與國家政治管理的勇氣;追求自由、民主和真理的精神;樸實、謙虛、慎言慎行的美德;對待利益的良好心態(tài);淳樸的良知和嚴謹執(zhí)著的治學精神等美德為特征的中國現(xiàn)代文人的風骨精神,是當前我國社會迫切需要的一種社會進步精神,這種社會精神的塑造、提升與凝煉,將為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完善提供較為持久的動力支持,并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文人風骨;傳統(tǒng)文化;和諧社會;文人學者
當前,我國思想文化領域正在發(fā)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思想文化發(fā)展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完全適應,尤其是一些領域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打造社會思想文化的支撐力量,培育、提升主流思想文化,引領社會思潮的任務更為緊迫。在我國經(jīng)濟轉(zhuǎn)軌與社會轉(zhuǎn)型的變動時期,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氣質(zhì)和精神,即文人的風骨,受到嚴峻的挑戰(zhàn)?!鞍虢刈印笔袌鼋?jīng)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傳統(tǒng)美德的價值與功用,極端利己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官本位思想比我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候都更為嚴重地侵蝕著廣大文人知識分子的心靈,使一些文人學者成為金錢和美色的俘虜,在市場經(jīng)濟面前斯文掃地。在這個到處充滿著誘惑的轉(zhuǎn)型社會中,廣大知識分子應如何一方面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tài),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自己的一顆“本心”,即如何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使文人的傳統(tǒng)風骨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日益塑造出現(xiàn)代文人學者所應具有的風骨精神,這種理性的社會精神將有助于對新的社會主流文化和時代精神的塑造和提升,有助于社會主體由個體理性走向公共理性,從而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道德與文化的支持,這將是本文所試圖闡釋的主要內(nèi)容。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本文認為,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加以凝練與提升現(xiàn)代文人風骨精神,并以此推動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
老子曰: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薄?〕中國文人學者精神不竭之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們?yōu)槊褡宓莫毩ⅰ业母粡娂捌渖鐣秸x等方面永恒追求的理性精神。他們中的不少人在國家和民族大義面前會毫不猶豫地像孟子倡導的那樣“舍生取義”和“取義成仁”。司馬遷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毛澤東就此進一步指出: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他的死就比泰山還重。為了國家、民族的獨立和富強,為了人民的幸福與安康這樣的大義,文人士大夫就會義不容辭地“舍生而取義”,由此才出現(xiàn)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和“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等彪炳史冊的士大夫中的楷模。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為謀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現(xiàn)代化歷史上,與時俱進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身上更賦予了愛國、理性、謙遜、獨立、民主、自由、平等等核心概念為特征的現(xiàn)代文人的風骨與精神。敬愛的周總理為了國家和人民忍辱負重,“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改革開放進入攻堅階段的時候,朱镕基總理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yè),毅然激流勇進,并莊嚴宣誓:“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就任中國總理以后,進行了經(jīng)濟領域的“宏觀調(diào)控”,成功地完成了經(jīng)濟的“軟著陸”;大力開展反腐敗工作;以出色的外交才能處理中國的外交事務,以自己的行動踐行了其為國家和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誓言。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大義往往要求文人,特別是具有文人風骨的領導人始終保持著堅韌不拔的犧牲精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2〕我們的平民總理溫家寶同志身上就表現(xiàn)出了極其強烈的現(xiàn)代文人的風骨與精神,他在“任重道遠”和“誓言無聲”中“執(zhí)政為民”,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始終把黨與國家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群眾的冷暖放在自己的心上。
亞里士多德認為賢人的生活有兩種:一種是政治生活,另一種是哲學生活,如果能把二者結合起來,那就是最聰明的人了。我國古代很早就有“學而優(yōu)則仕”的說法。文人知識分子積極從政是由來已久的。相比較而言,文人是一個國家、一個時代人們中更具有思想和智慧的人,他們對國家和社會的認知往往比一般的社會個體更具有洞察力,從而使他們的某些言行可能會對當時的國家和社會,乃至對整個歷史都有著長期的影響。文人學者通過有效的政治參與,可以把個人的政治抱負與國家和民族的大義結合起來,這無疑是實現(xiàn)其自身價值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作為儒家代表的孔子、孟子,不但積極引導弟子在合乎“道”的前提下去積極為政,他們自己也為此身體力行??鬃诱J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3〕,即是說做官和追求富貴本身沒有什么可以指責的。但孔子強調(diào)為政要合乎“禮”和“仁”,“不以道得之,不處也?!?同上)在合乎“禮”與“仁”的前提下,孔子積極向弟子傳授為政之道,他告誡弟子“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4〕; “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5〕孔子還告誡弟子要“在其職,謀其政”。他認為國家和社會的大環(huán)境對文人學者從政與否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他主張文人君子“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xiàn),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薄?〕這些一直為后代的一些文人士大夫所效法。孔子還認為文人政治參與的途徑不是唯一的,學術研究和力行教育也是文人治國安邦的一種有效的路徑。有人問孔子“子奚不為政?”他說:“書云: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且酁檎?,奚其為為政?”〔7〕所以,學術和教化也是文人愛國、治國,實現(xiàn)其政治抱負的一種重要手段?!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文人學者要力圖把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在政治上“進亦憂,退亦憂”,以達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
一般說來,在任何一個時代,文人學者都是社會的中堅和脊梁。社會的變革往往由他們發(fā)起,意大利的文藝復興、中國的“五四”運動等無不如此。正是因為知識分子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號召力,人們對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和社會道義也寄予了厚望。許多文人學者也把“鐵肩擔道義”當作自己的責任,更把“獨以天地精神而往來”當作自己的氣質(zhì)和風骨,努力做到“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在中國歷史上把獨立人格、自由和正義看得比生命更重的知識分子不乏其人。魏晉時代的嵇康,不茍同于司馬氏集團,最后招致殺身之禍,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曲《廣陵散》成為其千古絕唱;明代的方孝儒,寧死不為篡位的朱棣作詔而被誅十族;明清之際的顧炎武以死來抗命清廷的征召,不為滿清修史。近代,則有大師王國維,不忍目睹祖國被列強的鐵蹄蹂躪而投昆明湖自盡;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聂斞赶壬?,以筆為匕首,一生堅韌地與專制和反動作斗爭。然而這樣的錚錚風骨到了現(xiàn)代,在強權政治和市場經(jīng)濟下卻日趨衰微。著名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的學術觀點隨歷次政治運動的風向而游走變化,前后矛盾。他在社會現(xiàn)實面前不得不對自己學術極盡詆毀,對于強權人物又是極盡吹捧,人們在他身上已經(jīng)找不到了他一度提倡的文人學者應具有的那種風骨精神。一代戲劇大師曹禺老先生,在“文革”中數(shù)次修改代表作《雷雨》,直至修改得面目全非,以與革命形勢相吻合。郭沫若先生文人氣質(zhì)和人格在“文革”中的扭曲自不待言。
孔子曾經(jīng)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8〕文人學者所追求的“道”,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歷史和政治的標準,往往賦予了時代的特征。近代以來,受西方理性自由主義的影響,以民主、自由、共和、博愛等為特征的西方理性文明和以“忠孝”為核心的中華傳統(tǒng)道德文化有機結合,從而形成了近代以來的“中華民族精神”。近代以來,與時俱進的文人學者在反對專制,探求自由、民主、共和的過程中所彰顯出來的風骨精神,無疑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鐵骨脊梁,它一直鼓舞著中國人民為實現(xiàn)國家的獨立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前仆后繼。一般說來,文人的骨頭是最硬的,他們在“道”的問題上立場堅定,不摧眉折腰事權貴。在國民黨政黨“全能主義”的鐵幕下,很少看到文人展現(xiàn)著其剛健的風骨,而魯迅、粱漱冥和儲安平等一些文人和自由民主主義者傲骨猶存,盡管是寥落寒星,但畢竟給處在黑暗中的人們帶來了自由與民主的一絲光明。嚴復先生曾說過“國貴自主,人貴自由”。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自由主義者張東蓀曾對培育理性自由主義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出過高度的評價: “倘使沒有這種自由的精神,恐怕就沒有實驗的科學,不會有進步的觀念,不論對于人生的幸福,不論從個人方向,抑或從社會方向,……這個自由主義精神是最可貴的”。〔9〕儲安平是近現(xiàn)代一位受西方,特別是英國自由和民主熏陶下較為成熟的理性自由主義者,他把自由分為“政治的自由”和“社會的自由”,他力圖在中國國家“全能主義”政治的桎梏中,以理性自由主義的政治言論來實現(xiàn)其政治的有效參與,并在“反右”前夕,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毅然鼓起了文人特有的激情和勇氣,寫出了《向毛主席、周總理提些意見》一文,比較實事求是地指出了中國國家“全能主義”政治下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黨天下”的問題。一直以“硬骨頭”而聞名于中外學術界的粱漱冥先生一直堅信“一個人不能不經(jīng)過思考就輕易放棄自己曾經(jīng)相信的東西”。胡耀邦同志在中國革命的洗禮和領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日益成為一個大知識分子。在他身上也明顯烙上了我國文人特有的氣質(zhì)和風骨。大家都知道胡耀邦最大的特點是人品高潔,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十分熟悉胡耀邦同志的李銳認為這是由于耀邦的“天性”和他“喜歡讀書,有人文精神”使然。胡耀邦同志一貫堅持實事求是,也一直鼓勵知識分子要實事求是、敢講真話。他對少數(shù)御用文人非常輕蔑,并怒斥這些所謂的文人是實際上“既沒有知識又沒有骨頭”的人。知識分子的“骨頭”問題,其實就是文人學者做人的原則和立場問題。“沒骨頭”的文人,常常為眼前的小利所驅(qū)使,不惜編造瞎話,有的甚至為了保官或保命竟然達到了不顧大原則,歪曲歷史真相的地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社會,文人學者有時很難把握自己的學術應該怎樣和市場經(jīng)濟相結合的問題。有的學者出席論壇,出場費開口就幾萬元,甚至還索要股份,其結果就只能順著主辦者的思維論證了下去。俗話說,“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軟”。一些學者在利益的驅(qū)動下,甘愿充當某些領導的“花瓶”,為這些剛愎自用的領導錯誤甚至荒唐的決策“錦上添花”。2000年,某資源枯竭城市既定好了“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后,從全國各地邀請一批學者為其出謀劃策。在此處吃喝玩樂,并拿到“紅包”的學者們,自然紛紛將本來一看就心知肚明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順著決策者的思路進行了一番所謂的科學論證。毋庸置疑,幾年下來,這些經(jīng)這批學者反復論證的“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紛紛垮了下來。這樣的學者,一心取悅領導,只要給錢就不惜說瞎話,自然屬于“沒骨頭”那類文人。2003年國內(nèi)某知名大學交通學院院長在利益的驅(qū)動下發(fā)布的研究成果竟然胡說“自行車比汽車污染大”。在高房價已經(jīng)壓得老百姓喘不過氣來、在國家不斷加大對房產(chǎn)業(yè)宏觀調(diào)控的今天,一些所謂的學者為了自己的私欲還在昧著良心說瞎話,“說房地產(chǎn)炒過頭,那是胡話”; “中國的貧富差距還不夠大,只有拉大差距,社會才能進步,和諧社會才能有希望”。為此,2005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先生說,“中國合格的經(jīng)濟學家不超過5個”。這種說法當然有些片面,但足可以看出公眾對當前經(jīng)濟學家的不信任。盡管如此,當代中國有風骨的文人學者亦不乏其人。我國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梁小民就非常理性地認為,“經(jīng)濟學實際是教人一種思維方法,與其他有用、‘沒用’的學科一樣,重在提高人的整體素質(zhì)。我們常講‘性格決定命運’,性格就包含了人生態(tài)度。經(jīng)濟學的許多道理能讓人更了解人生,能夠正確對待人生”。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我非常贊同梁先生關于經(jīng)濟學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一樣,其精華是其思想而不是工具的觀點。一般而言,大多數(shù)文人學者都致力于追求一種有“道”的自由生活。老子云,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薄?0〕在社會轉(zhuǎn)型時期,浮躁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tài)。包括經(jīng)濟學家在內(nèi)的真正的文人學者應該遠離浮躁,潛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能成為金錢的奴隸,昧著良心信口雌黃;更不可一味地把自己的學術思想作為換官、換錢的工具。文人學者只有把自己的學術研究與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其學術思想才更有生命力,從而也實現(xiàn)了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的統(tǒng)一。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樸實謙遜的民族。早在春秋時期,老子就認為:水因“至柔”、“虛靜”,故可以“柔弱勝剛強”;江海因善于“居下”和“處低洼”,故可以“納百川”。文人學者的先祖孔子就是一個十分謙遜的人。孔子曾說過“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薄?1〕孔子認為一個人固然有才華,但如果他很狂妄自私,實際上對社會也不見得有多大的好處,“如有周公之才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薄?2〕自古文人相輕,文人學者很容易為自己的學術圈子所桎梏,有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對于同行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往往鄙夷,既成事實后又往往內(nèi)心倍加妒忌??鬃訉Υ擞兄羁痰恼J識,他曾說過“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13〕所以,樸實、謙遜的美德對于文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齊國有個孟之反的人,他在戰(zhàn)斗中堅持殿后,在論功行賞的時候,他卻自謙道,“非敢后也,馬不進也”〔14〕孔子對他的行為是極其稱道的。在學術和教化的問題上,孔子力主文人君子要“見賢思齊”。他告誡弟子,“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過,則勿憚改”〔15〕孔子認為文人樸實和謙遜的美德基于以“仁”為核心的本心。這種本心“操則存,舍則亡”。孟子在孔子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了關于人的本心與謙遜美德重要性的認識,他說, “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16〕。文人學者只有如此,才能達到在做學問和行教化方面“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的境界??鬃邮冀K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所以,他始終保持著謙虛的美德。孔子多次強調(diào)“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薄?7〕“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18〕我國著名學者季羨林先生就是現(xiàn)代文人學者中最杰出的代表。他身上所體現(xiàn)的樸實、謙遜的美德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推崇的平民知識分子的精神和人格,即圣賢的人格魅力與精神。季羨林大師始終以一個平民學者的身份,以孔子“絕四”的精神來嚴格要求自己?!按笕鍩o聲”的季先生,做學問與他做人一樣踏實沉穩(wěn)?!疤依畈谎裕伦猿甚琛?,正是季老樸實、謙遜的美德從而贏得了人們對他的普遍敬仰。張中行先生說季老身上具有學問精深、為人樸厚和深情三種“難能”品格,但“最難能的還是樸厚,像他這樣的難能找到第二位”。謝冕先生對季老在平凡中表現(xiàn)出的偉大的人格魅力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是那樣的普通,普通得無法和周圍的人加以區(qū)分。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無聲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無比渾厚的黃土地之中”?!按笙鬅o形”、“大音稀聲”,季先生的偉大無需裝飾,也不可形容,他的偉大就在于他的普通,就在于他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平凡的文人,從而使自己始終扎根于人民群眾的沃土之中,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
一般說來,文人學者由于有著知識和智慧應該更具有理性,會努力做到慎言慎行。然而,我們現(xiàn)在有一些文人學者卻恃才放獷,說話極不負責任,前述一些所謂的學者在利益面前斯文掃地即可為例。還有一些文人學者,為了制造所謂的“名人”效應,不惜無限擴大甚至歪曲社會事實,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氣概,真令人不可思議。更有一批文人學者不惜丟棄自己的人格,充當達官顯貴的代言人。如此不負責任,可謂“文”乎?可謂“智”乎?到頭來,恐怕無非是害人害己?,F(xiàn)代文人學者要“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安貧樂道”,“富而好禮”〔19〕,從而努力成為“君子儒”。文人學者在浮躁和功利面前,應該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絕四”精神來要求自己,身體力行地推行教化,使社會主義道德觀念深入人心,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盧梭認為:風俗習慣,是一個國家的真正的憲法,是刻在公民內(nèi)心的憲法?!?0〕而良好的社會風尚的形成,無疑需要更多的像季羨林先生那樣“身正為范”、“身體力行”,而又“誓言無聲”,潛移默化地塑造和提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文人學者。
以探究“道”為己任的文人學者,應樹立正確的利益觀??鬃诱f,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1〕其實,孔子并不反對,甚至支持文人士大夫正當?shù)墨@利行為,他說: “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薄?2〕所以,他更強調(diào)文人學者謀求富貴要取之有“道”,“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3〕孟子認為,“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薄?4〕如果一個文人仁義禮德富足,就不會羨慕富家大族花天酒地的生活;如果他更注重自己的人格和聲譽,也不會羨慕達官顯貴華而不實的外表。故文人君子要在“道”的原則下謀求富貴,不可過于功利。亞里士多德也曾說過,事事以求實用,不可能有豁達和自由的精神。真正的文人學者把追求物質(zhì)財富作為追求高質(zhì)量道德生活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把它作為生活的目的?!罢缈茽柪锲嫠赋?,動機是人產(chǎn)生的,而不是動機產(chǎn)生人。人們做一件事或不做一件事的利益,不取決于任何外部情況,而決定于他是什么樣的人”; “每個人都有兩種利益,他關心的利益和他不關心的利益。每個人都有自私的利益和不自私的利益,而自私的人培養(yǎng)起來的習慣是關心前者,而不是關心后者”。〔25〕有些文人學者在為自己極端功利行為作辯護的時候,往往會抬出馬基雅維里“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名言作擋箭牌。實際上,馬氏的功利主義是“國家功利主義”,不是極端的個人功利主義。在對待名利問題上,我們應該好好地向鄧小平同志學習。小平同志是個襟懷坦蕩、光明磊落、勇于承擔責任的正人君子,是個不爭功不諉過、大公無私的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具有一切條件擔任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職務,當時許多人也力主鄧小平擔任黨主席和軍委主席,但小平同志從培養(yǎng)接班人的大局出發(fā),竭力做好黨內(nèi)同志的工作,讓較年輕的胡耀邦同志擔任黨主席 (后來稱總書記),他只答應暫時擔任一段軍委主席,并一再堅持在黨內(nèi)排名一直排在葉劍英之后。但是在需要承擔責任的時候,他決不畏縮和推諉,總是主動站出來。如在對毛澤東同志所犯錯誤責任的分析上,他說: “講錯誤,不應該只講毛澤東同志,中央許多負責同志都有錯誤?!筌S進’,毛澤東同志頭腦發(fā)熱,我們不發(fā)熱?劉少奇同志、周恩來同志和我都沒反對,陳云同志沒有說話。”〔26〕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7〕文人知識分子應該更多地為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和正義而奔走呼叫,而少一些銅銹氣,更不能在社會貧富日益加大的情況下助虎為虐。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憲法和法律所追求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xiàn)自由、平等和正義。 “平等,是因為如果沒有了它,自由便不能存在?!薄?8〕要使一個國家能夠長治久安就應該使社會的兩極盡可能地接近,既不允許長期存在著一擲千金的豪富,更不允許長期存在著生無立錐之地的赤貧。理性的文人學者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特有的風骨與精神,為社會的公平、正義而吶喊,而不是與之相反。
文人學者要為著自己的理想和人類的“道”進行不懈地追求和探索。當前廣大文人學者所追求的“大道”,應該是基于對自然、生命、人生的熱愛等良知基礎上的對天地間大“道”的向往和追求?;钪娜耍紤撚兄?、愛等基本的美德。孟子說過: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薄?9〕而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社會越來越讓人們感到人世間的悲涼與冷漠:少女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歹徒強奸而無人敢問;兒童落水眾人圍觀竟無一人救助;英雄見義勇為,卻無一人上前幫助;路人遭遇車禍,竟無一人上前營救,甚至還有惡毒的肇事者倒車殺人;窮人看不起病被無情拒之醫(yī)院大門之外等等。這一切與社會主義極其不和諧的現(xiàn)象每每在拷問人們,特別是在折磨著真正文人學者的良知。誰應該為這些無辜生靈的涂炭而買單?文人至少要從良知出發(fā)喚起社會麻木的人心,喚起人們對自然、生命的愛,喚起人們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喚起他們對自然和社會理性的思維和理性的行為。
文人學者在著手做學問之前,應該好好地思考一下,我們探求天人之際及其人間之“道”的目的究竟為了什么呢?如果沒有這種“人本主義”精神,搞不清楚為誰做研究,即學術研究的社會價值究竟何在,我們的學術研究還在多大程度上有著意義呢?當前,正當我國黨和政府號召廣大文人學者從中國的“大道”出發(fā),致力于“窮人”經(jīng)濟學研究的時候,正當溫家寶總理身體力行地研究“窮人經(jīng)濟學”,并為中國的“窮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時候,而一些文人學者卻仍舊習慣于高高在上,閉門造車。2003年夏,就在中國即將開始免除農(nóng)業(yè)稅和開始對農(nóng)民進行補貼的時候,一位很有名氣的經(jīng)濟學家還在著文《中國還沒有達到工業(yè)反哺農(nóng)業(yè)階段》,繼續(xù)鼓吹國家對農(nóng)民過于索取的合理性。
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文人應該淡泊明志,潛心求道,雖然我們不一定能達到古今圣賢的治學境界,但應心向往之,要有著這種精神。當前,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為誰做學術,為誰服務的問題。文人學者的真正價值不是體現(xiàn)在他擁有多少物質(zhì)財富上面,而在于他的學術思想和學術價值的生命力,特別是文人特有的風骨精神對社會的進步和社會良好風尚的塑造、提升、凝煉的正向作用上面。正如胡啟立同志在《我心中的耀邦》一文中所云,一個人,后人景仰即不朽,活在人心便永生。從歷史與現(xiàn)實來看,真正受后人景仰的文人學者,不是由于他們所擁有物質(zhì)財富的多少,而是那種千百年來中華文明的積淀與時代特征相結合的文人的風骨精神。
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經(jīng)千年風雨的磨難與錘煉,并于近代以來深受西方理性自由主義影響的文人的風骨精神,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時代特征日益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在市場經(jīng)濟中日益成熟的現(xiàn)代文人學者的風骨精神,是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進一步發(fā)展的動力之一,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繼續(xù)吹響著引導人民追求自由、平等、正義、理性的號角,必將在中國新一輪社會整合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過程中扮演著日益突出的角色。這就是本文力圖論證的要義。
〔1〕〔10〕〔27〕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87,89,346.
〔2〕〔3〕〔4〕〔5〕〔6〕〔7〕〔8〕〔11〕〔12〕〔13〕〔14〕〔15〕〔17〕〔18〕〔19〕〔21〕〔22〕〔2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80,36,38-39,19,82,20-21,37,89,82,95,60,6,72,76,9,39,69,71.
〔9〕觀察:第5卷,第11期,1948-11-06.
〔16〕〔24〕〔29〕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267,271,80.
〔20〕〔28〕(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70,66.
〔25〕(英〕)J·S·密爾.代議制政府〔M〕.王瑄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95.
〔26〕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6.
〔責任編輯:劉彥武〕
G122
A
1008-9187- (2012)01-0116-06
史云貴,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四川 成都 61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