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稼民
執(zhí)政黨的文化力量與社會主義命運
——寫在蘇聯劇變20周年之際
倪稼民
蘇共執(zhí)政初期因文化力量的先天不足嚴重制約了蘇聯社會制度的實質性的轉換和社會文明由傳統到現代的順利轉型,而后又忽視列寧晚期極為重要的文化革命思想,完全無視自身文化的缺陷,沒有及時進行文化自省、文化批判和制度建設,最后導致自身的垮臺和社會主義的失敗。中國今天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仍然存在著大量的問題,中國的文化自省、文化建設和制度建設的責任仍然重大和迫切,我們必須在總結蘇共的教訓上搞好我國的文化建設。
蘇共;執(zhí)政黨;文化力量;文化制約;制度建設
十月革命使布爾什維克由革命黨走向執(zhí)政黨。如何繼續(xù)沙俄未完成的現代化建設和現代社會轉型?如何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設一個全新的社會?任何一種全新的創(chuàng)設性的路徑選擇,都不可能完全脫離前路徑影響,都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要依賴于前路徑資源。這里的關鍵就是路徑依賴是有限度的、有條件的和時間性的,表現出一種繼往開來的過渡期特征。如果超過了這些限制,把在特定時間特定環(huán)境下的特定手段絕對化,任何一種創(chuàng)設性的選擇都將走向反面甚至回到原來的老路,繼而發(fā)生前路徑同樣的問題,最后導致轉換的失敗。在這種背景下,執(zhí)政黨的“文化力量”即他們自身的文化背景、文化心理、理論修養(yǎng)、思維方式、對新社會的制度預設和實際操作能力及其角色轉換能力等等往往會成為其最終選擇哪一種路徑的指示牌。
革命勝利后,年輕的俄共 (布)執(zhí)政黨“為熱情的浪潮所激勵”,〔1〕企圖將為戰(zhàn)爭所迫而實行的自上而下的強制性的粗暴的軍事共產主義作為“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捷徑??Μ標顾盟录吞共ǚ蛑荼﹦邮沽袑幍纫恍╊I導人意識到蘇維埃政權的危險性,迫不得已“退卻”,放棄軍事共產主義,實行新經濟政策,但隨著新經濟政策的推廣和深入,列寧等思想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晚期的列寧真正從馬克思社會主義理論的西方文化背景視域下解讀社會主義,深刻認識到十月革命本質上不是使俄國從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而僅僅是“從沙皇制度轉到蘇維埃制度”,革命成果很可能“被最腐敗的因循守舊的習氣取而代之”,〔3〕不是共產黨員“在領導,而是他們被領導”、被泛濫的舊制度的“官僚主義的莠草”所侵蝕?!?〕于是,列寧用盡生命中全部的也是最后的力量來疾呼文化革命的重要性,特別強調在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問題‘只’在于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的文化力量”?!?〕
很顯然,被列寧所要求和強調的“文化力量”,理應是一種以現代的、先進的文化眼光來理解馬克思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力量,而不是以農民的狹隘的視野和訴諸于強權的方式來追求形式上的社會主義如軍事共產主義。應該說作為列寧新經濟政策思想的忠實的捍衛(wèi)者和闡釋者布哈林等人,正是代表著列寧所要求的那種文化力量,他們在列寧去世后積極推動著新經濟戰(zhàn)略的發(fā)展和完善,他們深深懂得在生產力嚴重落后的蘇聯如何走向社會主義。但所有這些都被不久后激烈的黨內斗爭、集體化運動和工業(yè)化目標所覆蓋。
客觀地分析,要讓那種實事求是地反映蘇聯生產力發(fā)展狀況、符合馬克思社會主義原理的思想和政策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在當時的蘇聯最起碼需要這些“文化力量”作保證:一是能夠保證新經濟政策思想得以全面貫徹的相對健全的政治制度安排和意識形態(tài)的呵護,二是能夠保證堅決貫徹這一思想的領袖或領導集體,三是能夠保證這一思想得以順利貫徹的干部基礎和更廣泛的群眾基礎?!?〕但是這每一個“保證”在當時都難以保證。
首先,蘇聯的政治經濟制度在列寧在世時還沒有定型的態(tài)勢,且存在相當大的問題,根本談不上相對健全。列寧也曾做過一些改革的努力并在去世前建議“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變動”。〔7〕但是,列寧的建議沒有得到繼任者們的采納和重視。蘇聯的政治制度朝著越來越遠離民主、遠離監(jiān)督的官僚主義泛濫的集權體制方向駛去。結果,體制上相對比較寬松靈活的經濟文明建設不僅沒有相應的比較民主的政治文明建設與之配套、支持以及作為保障,反而受到日趨集中的政治體制和行政管理制度的阻撓和干擾。這更加大了新經濟政策繼續(xù)推進的難度和風險。而為以商品經濟、市場與私有財產為基點的新經濟政策提供理論支持的思想根本無法與占意識形態(tài)主流的以計劃經濟、公有制、消滅剝削等為理念的社會主義思想較量,也就是說,新經濟政策無法得到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支持與呵護。
其次,列寧去世以后,幾乎沒有人能夠像布哈林那樣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列寧新經濟政策思想并竭力繼續(xù)推進之。即使托洛茨基較早看到軍事共產主義弊端,但始終認為新經濟政策是一種無奈的暫時的退卻,不主張將新經濟政策深化和擴展開來。也就是說,托洛茨基并沒有像列寧那樣最后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在蘇聯高層領導人中,積極反對繼續(xù)新經濟政策道路的也大有人在,更不用說還存在著一大批觀望的持消極態(tài)度的人。問題是列寧去世后黨內最高領導層中的幾個人,都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嚴重不足。盧那察爾斯基對托洛茨基評價客觀:清高、自負,除了對列寧表現出“動人的發(fā)自內心的敬意”并“以真正偉人的謙虛承認列寧的優(yōu)勢”之外,他是個“渾身帶刺、不能容人和專橫的人”?!?〕而斯大林 “太粗暴”、專斷、心胸狹窄,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則目光短淺并在關鍵時刻和重大問題上總是搖擺不定,布哈林的書生氣太濃并厭惡政治斗爭。所以,列寧去世后,除了布哈林致力于繼續(xù)深化和推進新經濟政策路線外,其他最高領導成員不是反對推進,就是因關注于最高領袖的空缺而陷于權力的明爭暗斗中,即使當時是新經濟政策的支持者,也并不一定是真正理解甚至根本就不愿意真正理解列寧新經濟政策思想的偉大意義,而僅僅是權力斗爭的需要。這樣,就社會主義路徑問題的正常的黨內爭論與權力斗爭交織在一起,使得領導人通力合作的可能性日趨渺茫,而斯大林動輒使用行政和組織處理手段及其嫻熟的政治手腕更使得正常的爭論及全力合作越來越不可能最終徹底消失,斗爭的勝利者的思想便成為黨的思想路線?!岸钪O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思想的布哈林卻恰恰是這場斗爭的犧牲品?!薄?〕
最后,當時蘇維埃政權的各級干部大多是內戰(zhàn)中火速提拔上來的。他們多為農民出身,僅有的文化知識多為速成的,缺乏或幾乎沒有理論修養(yǎng)和管理水平,只習慣于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革命口號和軍事手段。他們的思維方式“是在認知關系同他們的物質生活直接交織在一起的情況下形成的,而且起中介作用的主要是語言,知識則主要是通過直觀或者對某些習慣的養(yǎng)成獲得的。這樣的思維對‘抽象概念’、 ‘理論’、 ‘演繹’和‘邏輯’望而生畏,寧可避開所有這些而選擇把復雜的世界觀問題加以改編的宣傳性材料?!薄?0〕所以,上個世紀20年代初涌現出來的那批黨的實際工作領導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時代烙印——理論素養(yǎng)不足,思維簡單化、機械化,空想主義傾向嚴重。這種思維特征決定了他們難以接受實施新經濟政策的充滿矛盾的進程,卻能相當順手地行使軍事共產主義方式。所以,當斯大林終止新經濟政策,開始規(guī)模宏大的訴諸于強制手段的農業(yè)集體化、工業(yè)化道路后,并沒有受到來自干部隊伍內的多少阻力和推行上的困難??梢哉f,像斯大林那類革命家對軍事共產主義方式的鐘情除了他們對馬克思社會主義理解上的簡單化、表面化和粗淺化外,更因為軍事共產主義方式與他們血管里流溢的濃厚的俄羅斯舊文化傳統漿液是如此的吻合。
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并沒有凸顯出列寧所要求的那種先進的、理性的現代文化力量。建構新文明的嘗試受到舊俄國文化傳統制約而夭折,蘇聯最終幾乎還是依賴舊路徑資源和方式、只不過是經過革命“洗禮”而改頭換面登上歷史舞臺來走向現代化。
眾所周知,蘇聯是先有政治權力,然后才有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制度安排,是政治制度決定經濟文化制度 (后來幾乎所有的現實社會主義的政治與經濟文化關系都是這樣)??茽柲斡纱酥赋觯骸袄斫馍鐣髁x體制的關鍵是要考察其權力結構,……社會主義體制的主要特征均根源于社會主義的權力結構特征?!薄?1〕和其他現代國家一樣,蘇聯擁有正式的憲法、法律和司法制度,而且憲法明確規(guī)定蘇聯共產黨是國家的唯一的領導力量。其實,早在十月革命勝利后沒有幾年,“一切政權歸蘇維?!本鸵呀涀兂闪恕耙磺姓鄽w布爾什維克黨”,不但開始了布爾什維克一黨執(zhí)政,而且蘇維埃的作用日益變成“在‘人民委員會’的決定上蓋上一個印章”而已?!?2〕布爾什維克黨通過把政權機關的職能幾乎全部轉到自己手中的方式,實現了對國家和社會的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管理和統治,這是蘇聯制度建設上集權化的濫觴。如果說,俄共 (布)早期過于強調集權甚至出現紅色恐怖源于緊張的內外局勢所逼,而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黨內還是充滿民主討論、爭論風氣和允許派別存在。但是1921年黨的十大上取消反對派以后特別是列寧去世后,這種氣氛伴隨著制度上的日趨集權化而消弭。1936年憲法的頒布,蘇聯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正式確立則標示著黨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一切領域的全面控制和滲透的合法化和制度化。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黨和國家干部都是自上而下任命的 (開始處于無奈,因為有70%以上的文盲,無法進行正常的選舉。但后來成為一種制度。這本身也是與文化的普遍落后緊密相關,這里的文化是指觀念和習慣等。文化乃制度之母)。憲法規(guī)定蘇維埃代表必須通過選舉產生,但是在沒有競爭的情況下進行的,候選人又是由黨提名決定。政治局是最高的決策機構,無論是各共和國、各地區(qū)和各城市的黨委及重要機構的黨委的人事安排,還是國家事務,最后都由政治局定格。地方事務及地方官員由地方黨委說了算。這種“黨的全面而絕對的領導”原則下產生的干部任命制度——官職等級名錄制在斯大林時期被最終確立后,成為蘇聯權力結構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黨對國家實行全面控制的組織保證。斯大林在1939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大報告上為此作了注釋: “制定了經過實踐檢驗的正確的政治路線以后,黨的干部就成為黨的領導和國家領導的決定力量?!薄?3〕隨著干部制度的發(fā)展,對不同級別的干部制定了不同的特權等級制度也隨之形成,并堂而皇之地成為對黨和國家干部的一種制度供給。
其次,黨 (國家)通過公有制 (實質上是國有制)、計劃經濟、農業(yè)集體化等,對經濟領域實行全面的干預和控制。這些制度安排是解讀經典而演變出來的,是蘇聯體制的核心,也是凸現集權的典型案例。蘇聯在實行計劃經濟上可以說是做到了極致,從列寧欣賞福特制、泰勒制,斯大林時期的“馬鋼憲法”(當年中國人對以蘇聯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聯合企業(yè)經營管理模式為代表的工業(yè)體制的稱呼)強調專家治廠、經濟核算、科層管理與一長制,直到勃列日涅夫時代大興數理經濟學,強調要素配置的最優(yōu)化模型,逐步發(fā)展了一套所謂“科學計劃”體制。至于企業(yè)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消費者千樣萬式的偏好完全可以不考慮。
再次,文化建設主要是通過意識形態(tài)這樣一種“經濟得多”(羅伯特·達爾)的制度安排在社會進程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共產主義意識形態(tài)不僅為蘇共執(zhí)政提供合法性依據,更在一段較長的時期內為人民樹起了一座信念豐碑,即只要努力,面包會有的,牛奶也會有的, “一切都會有的”,現在的困難只是暫時的。蘇聯社會能夠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穩(wěn)定除了高壓控制和封閉管理,實際上還有意識形態(tài)的儒化作用。而且,蘇共對意識形態(tài)的建設是極其重視和投入的?!颁撹F是怎樣煉成的”造就了一批“保爾·柯察金”,斯達漢諾夫運動激發(fā)起全社會高昂的勞動熱情和對共產主義的無私奉獻精神。蘇聯模式能夠確立本身就與這種儒化分不開,它要求每個黨員成為黨和領袖的“圣劍騎士”——絕對服從最高旨意,要求每個國民都是一顆螺絲釘,哪里需要往哪里擰。于是,隨著生產資料的國有化,思想也被要求“國有化” (哈耶克語),表現在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展開的思想文化、意識形態(tài)等各個領域內的大批判、大清洗和“大轉變”后,斯大林一個人的頭腦,代替了億萬人民的思考。蘇聯黨和國家實際上進入了一個“造神”的時代,圍繞斯大林及其理論思想這根中心軸進行連篇累牘地、不厭其煩地論證、闡釋、歌頌和無限地拔高、神化。廣大的黨員群眾在這樣一種文化建設體系中幾乎都變成了“會動的木偶”(泰戈爾語)。黨內實事求是的作風、不同意見的民主爭論風氣和對任何思想理論持有的審視和批判精神遭到打壓和迫害。制度建設走向集權,文化建設趨于單一、教條,黨自身的文化力量不但沒有得到本質上的提高反而使其自覺性和反思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靈敏性和探索性等日趨萎縮。
最后,人也被“國有化”了,所有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及其學生等都被強制納入這個體制,其生活資源和生存形式通過學校教育、工作安排、住房分配、社會保障機制和戶籍制甚至“定居區(qū)”的劃分等被完全格式化、制度化了。所謂充分的就業(yè)制度使人們都成了“單位人”或“集體農莊人”,而不是獨立的社會個體和自由的公民,離開單位或集體,他所擁有的一切生活資源和生活保障都將無從落實。蘇聯所有的社會組織和協會也都是在黨中央的相應機構領導下,盡管享有所謂的自主權,但各個組織的領導成員都是由黨來決定其候選人,其具體活動也由黨安排和規(guī)定。
不可否認,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沒有任何先例和樣板的情況下,蘇聯在制度創(chuàng)新、制度“移植” (主要指通過移植西方的現代性因子或者是通過解讀——經常是歪曲解讀經典馬克思主義而得來的啟示)上,為人類社會開辟了一條新航線,提供了一種極為深刻的啟示。這種制度安排在特定的非常時期確實發(fā)揮過高效率,而且這種戰(zhàn)略選擇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嚴峻的現實考量,當然還有政治體制、意識形態(tài)尤其是對公有制計劃經濟的一般理解?!?4〕
但誰能遺忘,蘇聯制度設計和制度選擇的過程本身就伴隨著驚心動魄甚至充滿血腥的博弈,而當塵埃落定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又往往變得面目不清甚至于面目全非呢。一方面,由于“移植”現代制度需要現代制度環(huán)境,而俄國缺失,這就需要不同程度的外力強制置入。結果,社會生活某些領域的成功變革往往伴隨著其他領域的停滯甚至衰敗。在這樣的條件下,社會、經濟和文化等領域的力量往往成為改造的對象,而不是改革的基石或動力,歷史積淀的社會文化和經濟領域中的積極作用和巨大的潛在力量不但沒有充分利用好,反而經常促使她與變革帶來的不斷高漲的抵觸情緒和日益劇烈的矛盾交織一起走向變革的反對力量。而國家為了不斷地自我生成推動現代化的動力,總是希冀通過移植所謂的現代性因子,摧毀和扭曲原來既有的文明體系的完整性和連續(xù)性。而在文明的殘垣斷壁上是更難促成和塑造現代制度環(huán)境的。索爾仁尼琴對俄羅斯現代化進程的抨擊即因此而起。另一方面,社會主義蘇聯在政治制度安排上架起的這種權力結構,使已經具有“自我合法性”論證傾向的黨進一步走向絕對化和神圣化乃至僵化?!?5〕權力集中加劇,出現了一切權力集中于中央機關最終集中于總書記個人身上,繼而出現新的造神運動和日益瘋狂的個人崇拜現象。任何質疑、探索和創(chuàng)新,都被看作是對黨和領袖的不忠和背叛。俄國學者沃斯連斯基有一段精辟的論述,他說: “作為一位革命領袖,列寧首創(chuàng)了職業(yè)革命家組織,并以此為杠桿,將俄國翻轉過來;作為機關的首腦,斯大林首創(chuàng)了官職等級名錄制,依靠這個機制,他駕馭、控制了俄國。”〔16〕而特權制度的提供和演繹加速造就了一個官僚、低效、保守和日趨僵化的既得利益集團的產生。這個特權集團 (奧爾森稱之為分利集團)對于黨的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完全異于列寧的思想,對于制度改革和創(chuàng)新愈來愈基于自身利益來取舍,為國家利益增長帶來高效的制度創(chuàng)設和改革往往會影響他們的既得利益而得不到通行。由此導致文化建設上的單一化和僵化、制度建設上出現制度缺失與制度過度并存現象,正向的力量壓不倒負向的力量,制度本身始終得不到糾錯、修正的機會,遑論健全和完善。
難道這是文化力量缺失的宿命?非也!早在19世紀上半期,俄羅斯杰出的思想家恰達耶夫就對俄羅斯的文化作出了極其深刻而透徹的反思和評價,他以極端尖銳的形式提出問題:俄羅斯精神是依舊由神圣和殘暴兩極構成?還是在兩極之間又有了第三極——文化中積淀下來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匯集點? “在俄羅斯精神和文化中兩個極端的斗爭是否依舊繼續(xù)存在?自身的奴役是得到了克服,還是在繼續(xù)奴役周圍的人,仍在加重我們自身受奴役的枷鎖?在發(fā)現了自身缺陷之后,我們是感到有某種受虐待式的喜悅和扭曲了的快感,還是面對自身的形象就像面對女妖墨杜薩一樣無動于衷?我們拿起珀爾修斯之盾,是為了消滅墨杜薩,還是自身已經變成墨杜薩?”〔17〕在恰達耶夫以后,俄國有思想的每一代人都在反思自身的文化并力圖對這些提問作出自己的回答。布爾什維克執(zhí)政黨同樣也在探索反思,他們應該有能力避免重蹈覆轍,列寧、布哈林等已經顯示了這種文化力量,他們也有過機會即使在斯大林模式已經確立后也有過多次改革機會,如二戰(zhàn)后、斯大林去世后……,還有如果列寧不是那么早離世,如果斯大林沒有掌握如此大的權力,如果蘇聯有足夠的時間而不是處于資本主義包圍中日趨加劇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如果赫魯曉夫、戈爾巴喬夫等是高明的有大智慧大謀略的醫(yī)生……,歷史是沒有假如的,但是也不能說就不存在其他的可能和機會。
這里并不是將蘇共垮臺僅僅歸咎于文化,但誰又能否認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呢?因為任何人都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擇或創(chuàng)造歷史,而只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chuàng)造。一切已死的先輩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任何創(chuàng)造活動不可能不受到當時當地既定的經濟發(fā)展狀況和由這種經濟狀況構成的文化傳統模式的制約。而作為歷史精神積淀的文化傳統無論是精華還是糟粕一旦成為一種超個性的民族心理或一種集體無意識,就很難超越和改變。這種被文化人類學家克魯柯亨稱為“最為精深微妙”的隱型文化幾乎在每個個體處于母胎中就作為一種文化的“遺傳密碼”被注入。所以,盡管從理論上說,以馬克思主義武裝自己的布爾什維克是俄羅斯民族先進文化的代表,然而,他們的文化主體終究只能是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前提、文化狀況必然會以各種方式在他們身上獲得不同程度的表現,尤其是各種極端落后的文化因子往往會以一種意識不到或不能清醒感覺到的方式,對布爾什維克黨員的思想和行為發(fā)生作用。俄國的歷史決定了俄國的社會主義實質上更多的來自自身文化中的公社集體主義、平等主義等,它們與西方自由主義后的社會主義關系似乎并不那么緊密。俄國社會主義不是自由主義的繼承者和完成者,只是俄國專制主義的反對者。當它顛覆了專制主義后極易走向另一種形式的專制。俄國社會主義沒有過現代社會自由主義的經歷。這就經常使得某些封建專制主義及腐朽落后的傳統、民族心理等滲透進來甚至會公然打著“社會主義”旗號出現在我們面前。
另外,在整個社會主義實踐中包括中國,還是因為社會主義執(zhí)政黨文化力量的缺失,沒有做到將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在某種程度上強調的人的自由、權利、民主等資產階級文化傳統價值具體化,經常會恐懼甚至否定這些普世性的價值,沒有能夠恰如其分地把自由主義的進步遺產運用于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理論發(fā)展中去,更沒有真正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人的全面的、自由的發(fā)展的深刻思想?!榜R克思主義應當使自己成為這些政治價值的先鋒。但是,沒有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和現存社會主義政權的政治壓制使馬克思主義成了上述價值的對立面,而自由主義倒反而等同于自由和民主?!薄?8〕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失敗與此有密切的關系。
俄國如此,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深厚的東方文化傳統和幾千年專制的大一統的國家,恐怕更是如此。中國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雖然超越了蘇聯模式,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剛性的制度變革之后,“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還會很有韌性地長期存在。中國改革為什么如此艱難,本身就與文化息息相關。我們今天官場上出現的如此之多的奇怪的、丑陋的、扭曲的、令人憤懣的、無奈的黑色幽默,諸如大學畢業(yè)生絕大多數趕著去考公務員、幾個處長崗位竟有幾百個教授爭相競聘、執(zhí)法者釣魚、李剛門、趙作海事件等等丑事奇事怪事難道還不夠說明問題嗎?列寧批判的文化同樣存在于中國、存在于中共,魯迅抨擊的民族劣根性在當下仍然比比皆是,甚至在有些方面 (道德)更為加劇。我們今天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建設上仍然存在大量的由文化缺陷帶來的問題和弊端,如盲目、激進和大躍進式的經濟建設行為、政府任意撥款、搞大項目、做面子工程等風氣依然盛行,中國高鐵建設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主流意識形態(tài)一方面由于失去以往的控制基礎,另一方面由于沒有與時俱進還是以舊式的灌輸方式很可能導致其走向真空化或犬儒化;教育領域經歷了幾十年的所謂的教改,由于不懂得興趣、探索、求真是怎么產生的,急功近利,至今沒有一個比較規(guī)范合理的教改方案,這就是“錢學森之問”的前提,也是我們產生不了像比爾·蓋茨、喬布斯這樣具有無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激情的人才的根本原因;由于對政治體制改革緊迫性認識不足或涉及自身利益問題,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滯后,監(jiān)督機制建設不力,導致官員腐敗不斷發(fā)生又屢治不果,同時也是導致中國公民意識不強、公民社會不成熟的一個根本性的因素;中國政府官員的服務意識不強與之缺乏現代社會意識如委托代理意識、公仆意識等有關,在他們那里,他們還是傳統意義的父母官,他們是在為民作主,這并不是好事,它與我們所需要的現代文明、現代化建設是相背的。
中國文化的現代啟蒙需要徹底展開和繼續(xù)。中國的文化自省、文化建設和制度建設的責任仍然重大和迫切。我們今天急需在深刻總結蘇共教訓的同時進行深入的全面的文化批判、文化的現代啟蒙,急需拋開自古盛行的頌贊文化,用理性來審視,用科學來祛魅,這對于我們國家、對于中共自身不僅必要而且緊迫。而所有這些如果沒有伴隨制度上的建設是不能久遠的。值得慶幸的是,中國共產黨已經顯示出這種勇氣、自覺和力量,她已經深切懂得了落后國家的社會主義必須向世界開放、學習,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保持和弘揚民族文化精華的同時汲取一切優(yōu)秀的現代文明成果,堅持全面和深化的體制改革,堅決反腐倡廉,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和制度建設,健全和完善民主法制機制,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以人為本,堅持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我們的任務艱巨而偉大,但我們應該有信心!
〔1〕列寧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2版,1972.176.
〔2〕〔3〕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3,785,793.
〔4〕〔5〕〔7〕列寧全集:第43卷、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2版,1972.94,253,63,337.
〔6〕〔9〕陸南泉,等.蘇聯興亡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78,380.
〔8〕伊薩克·多伊徹.流亡的先知〔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264-265.
〔10〕李宗禹.國外學者論斯大林模式 (下冊)〔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580.
〔11〕雅諾什·科爾奈.社會主義體制——共產主義政治經濟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31.
〔12〕沈志華.蘇聯歷史檔案選編:第1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184.
〔13〕斯大林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243.
〔14〕W.布魯斯,K.拉斯基.從馬克思到市場——社會主義對經濟體制的求索〔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7.
〔15〕雅諾什·科爾奈.社會主義體制——共產主義政治經濟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51.
〔16〕Михаил Восленский.Номенклаmура:господствующий класс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Москва,1991,стр.82.
〔17〕安德蘭尼克·米格拉尼揚.俄羅斯現代化之路——為什么如此曲折〔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6.
〔18〕俞可平.全球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34.
D602
A
1008-9187-(2012)01-0001-06
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J50406)
倪稼民,上海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上海 200233。
正 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