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耕硯
(湖北經(jīng)濟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通識教育是由general education翻譯得來,也有學者將它譯成“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學者們對通識教育內涵的表述各不相同,他們從不同的視角,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通識教育的概念。李曼麗(1999:15-18)從性質、目的和內容三個角度對通識教育給出了如下定義:“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接受的非專業(yè)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yǎng)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yè)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教育”。
當今社會,人若要對社會有所貢獻,甚至只是生存下去,都必須有足夠的知識寬度、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成熟的心智,只有終身學習才可以跟上社會發(fā)展的腳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識教育啟發(fā)心智,在高校開展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學生,使他們對自身價值產(chǎn)生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能夠從不同角度認識世界和體驗人生,從而使他們作為負責任的公民進入社會,履行更多的責任和義務。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7)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的素質教育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轉引自張樂興等,2010)。可見,大學英語有跨學科和人文性的特點,其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通識教育觀強調的培養(yǎng)全面人才的觀點一致。具體而言,大學英語既可以成為通識教育的內容,也可以充當通識教育的手段。本文所提到的通識教育指的是外語通識教育,正如楊曉峰(2008)所述,掌握了英語就可以充分地了解不同于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從而引發(fā)對本民族文化的反思,最終實現(xiàn)全世界文化的相互融合和促進。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對大學英語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有些高校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不僅已經(jīng)諸于實踐,也獲得了不少經(jīng)驗。雖然對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但是改革無定法,各個高校只有切實考慮社會和學生的需求,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如辦學定位),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改革,并且避免跟風和形式主義,才能找到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有效的大學英語改革之路。本文結合湖北經(jīng)濟學院的校情,提出了構建立體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設想,下文將會提出幾點具體的建議:
大學英語課程始終貫穿我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四年的大學生活,我們可以采取“必修課+指定選修課+任選課”的課程設置形式。必修課和任選課都很容易理解,那么“指定選修課”的意義在哪里呢?其實,指定選修課含有兩層意思,一是選修,即該課程屬于選修系列;二是指定,即學生在選修課程中必須選讀一定的課程(曾建彬等,2011)。
一方面這樣的課程設置完全符合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應實現(xiàn)綜合英語類、語言技能類、語言文化類和專業(yè)英語類等必修課和選修課有機結合,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英語應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訓練和提高”的目標;另一方面選修課和必修課相比,它在確定教材、教法、教學目標等方面有更大的空間,同時也為結合我校的具體情況,更靈活地展開大英教改提供了可能性。
具體的時間安排如下:
必修課:第1-4學期;
指定選修課:第3-4學期;
任選課:第2-7學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重點院校已提出并在積極實踐著模塊化教學形式,但是每個學校的情況并不相同,作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我校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與那些重點院校不具有可比性,所以簡單地照搬照抄別人的模式是不現(xiàn)實的。另外,我校的大多數(shù)新生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從高中填鴨式的學習方式到大學自主學習方式的轉變,所以改革要進行,但是要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不可操之過急。本文建議第一學年的必修課仍舊采用現(xiàn)行的“讀寫譯+視聽說”的課程設置。當學生修完第1、2學期的必修課以后,第3學期的必修課就采用“基礎英語類”模塊化教學,第4學期的必修課采用“應用技能類”模塊化教學。在必修課開展模塊化教學的同時,開設指定選修課和任選課。
具體的做法是:1.第2-7學期提供若干門任選課,保證大學英語學習四年不斷線;2.第3-4學期增設“文化知識類”和“專業(yè)英語類”兩個模塊的指定選修課。下圖為這一構想的執(zhí)行模式。
Richards(2008:51)曾經(jīng)提到一個合理的課程必須建立在學習者需求的基礎之上,他還明確提出了進行需求分析對于課程設置的重要性。在外語教學領域,需求分析主要涉及總體情況、學生需求和社會職業(yè)需求三個方面(陳倩倩,2011)。事實上,總體分析和社會職業(yè)需求得到了較多的關注,本文認為學校和老師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自身的需求。
正如前文所述,我校學生的英語水平差異較大,對大學英語重要性,個人學習目標和今后的發(fā)展也有著不同的認識,為了滿足學生差異化的需求,我們應該在各個模塊中提供多樣的課程內容供學生選擇,下面是對開設課程的幾點建議:
基礎英語類:大學英語閱讀,大學英語寫作,英語中級口語,英語中級聽力等;
應用技能類:交際英語口語,口譯,高級英語聽說,實用英語閱讀,英語應用文寫作,論文摘要寫作,學術英語寫作,翻譯理論與實踐,英語報刊選讀等;
文化知識類:英美文學,英國歷史與文化,美國歷史與文化,當代美國,跨文化交際,西方影視文化,公共演講,世界民族與宗教,西方音樂與文化等;
專業(yè)英語類:商務英語,金融英語,經(jīng)貿英語,新聞英語,法律英語,旅游英語,科技英語,國際會議英語等;
任選課:大學英語語法,英語語音語調,英語四級聽力專項,英語四級寫作專項,考研英語,雅思英語專項,二外(如日語、法語)等。
既然改革勢在必行,大學英語的課時和學分也會有相應的變化,那么究竟每個學生每學期要上幾門大英課程、修滿多少學分比較合適?雖然上文的表格中對學生每學期所修大英課程的數(shù)量給出了建議,但是那是我們作為一線教師的考慮,其科學性有待考察,而且學校還會從宏觀的角度去把握。另外,我們將現(xiàn)行的“讀寫譯+視聽說”的教學形式由兩年縮短成一年,那么讓學生在大學的第一年里完成本應用兩年才完成的基礎階段的大英課程,課時量又應該有怎樣相應的調整?如果增加課時量,增加多少才科學?顯然這些都是我們亟需解決的問題。
開設新的大學英語課程,建立新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都離不開重要的參與者——教師。中山大學在外語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方面早已行動起來,它特別制定了具體的外語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建設標準與實施方案,對教材、教師等方面都作出了詳細的安排,比如從2009年夏季學期開始,每年7月該校都會聘請幾名國內外專家學者到校開展合作,短期講學,集中時間共同建設一批外語通識教育課程(王哲等,2010)。
要保證大英改革的順利進行,就要培養(yǎng)能勝任外語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師,雖然有部分課程,如英語聽說讀寫譯等技能性課程,英美文學,英美概況等文化知識類課程的教學工作可以由大英教師結合自身的興趣和研究方向來摸索,并能勝任這些工作,但是教師仍然需要增強自身的文化底蘊,開闊自己的眼界,跟上國際發(fā)展的步伐,要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像中山大學那樣請進來,也可以讓老師們走出去,參加短期研修。當然,如果涉及像新聞英語、法律英語等專業(yè)英語類的課程就需要大英教師和相關專業(yè)院系的教師之間相互協(xié)作。
此外,要找到合適的教材也是一個難題。一方面,我們將讀寫譯和視聽說課程壓縮成一年,選取何種教材,學習幾冊為宜?如果挑選其中若干單元上課,是否會出現(xiàn)知識點不連貫、不系統(tǒng)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那些知識文化類或者專業(yè)英語類課程又應該依據(jù)何種標準來選擇教材?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前文已提及對學生展開需求分析是能否科學、合理地進行課程設置的重要因素,但是這種需求分析的調查應如何展開,又會碰到哪些難題?第一,這種需求分析的調查對象如何確定才能保證覆蓋的范圍夠廣,同時這個結果具有相當?shù)拇硇?;第二,這種問卷調查的設計怎樣才能既細致、科學,又便于得到準確的結論;第三,如果學生的需求呈現(xiàn)多樣化,我們應該怎樣確定合適的課程來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第四,如果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和院系、學校的總體安排產(chǎn)生了沖突,該如何處理。
本文所提出的立體化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構想把握了外語通識教育,這是我國大學英語的發(fā)展方向,并充分考慮了我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個性化的外語學習需求的現(xiàn)狀,既有助于提高全體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效率,培養(yǎng)他們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也有利于我們大學英語教師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和規(guī)劃。另外,我校的不少院系已經(jīng)有一些有較強英語應用能力的專業(yè)教師開展了雙語教學,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講英語和教英語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羅娜,2006),我們的課程設置也將有利于我校大學英語課程與各學院雙語教學課程的銜接。
[1]Richards,J.C.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51-89.
[2]蔡基剛,廖雷朝.ELE還是ESP,再論我國大學英語的發(fā)展方向[J].外語電化教學,2010,(9).
[3]陳倩倩.北航公共英語模塊學習需求調查與啟示[J].大學英語(學術版),2011,(3).
[4]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5-18.
[5]羅娜.EAP,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領域[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6,(1).
[6]王哲,李軍軍.大學外語通識教育改革探索[J].外語電化教學,2010,(9).
[7]楊曉峰.人文知識教育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探析[A].孫有中.英語教育與人文通識教育[C].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105-109.
[8]曾建彬,廖文武.研究生英語指定選修課程的探索——以“復旦大學研究生英語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方案”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1,(10).
[9]張樂興,李養(yǎng)龍.“以學習者為本”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調整與效果評價[J].山東外語教學,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