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曉華 吳中朝 趙永剛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北京市東城區(qū)東直門內(nèi)南小街16號,100700)
頸源性頭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是指頸椎及頸部軟組織器質(zhì)性或功能性病損所引起的以慢性、單側(cè)頭部疼痛為主,伴耳鳴、眩暈、惡心、嘔吐、眼部脹痛或眼球內(nèi)陷感、視物模糊、頭頸上肢部活動受限甚至行動障礙等癥狀的一組綜合征,頭痛多由枕部起始,可放射到額、顳及眼眶部,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痛苦和不便。作為安全有效的自然療法,針灸成為目前治療該病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胺泊讨?,官針最妙”,就目前相關臨床研究而言,其中很大一部分的針法來自于《靈樞·官針》,我們針對《官針》中諸多針法在頸源性頭痛治療中的作用做一個初步的研究。
目前的臨床研究中,《官針》針法的十二刺、九刺、五刺均有涉及。
1.1 十二刺
1.1.1 恢刺 “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边@是一種治療筋肉攣急痹痛病癥的針刺方法。將針直刺在拘急筋肉之傍側(cè),并或前或后提插運針,以疏通經(jīng)絡,恢復拘急,而使恢廓通暢。此為一針多用的刺法,類似近代的多向透刺法。周氏[1]采用恢刺法:取風池(雙側(cè))、天柱(雙側(cè))、阿是穴,用長40mm、直徑0.35mm的毫針,先直刺入腧穴,得氣后,將針尖退至皮下,更換針刺方向,向上、下、左、右方向刺入,然后再將針退至皮下,直刺入腧穴,留針20min,總有效率達95%?;执痰拇碳ち枯^毫針直刺刺激量大,且通過一穴多方刺可使腧穴周圍的感受器都得到興奮,產(chǎn)生神經(jīng)沖動從而達到疏通經(jīng)絡,活血止痛,舒筋緩急的效果。
1.1.2 短刺 “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至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甭M針稍搖動其針而深入,在近骨之處將針上下提插摩骨。這種針法主要用于治療深部病癥。嚴氏[2]探查頸枕部能引出傳導征象的陽性反應點,取直徑0.30mm,長50mm針灸針分別刺入風池、天柱、頸夾脊穴后,針尖朝向鄰近的陽性反應點方向,緩慢進針3.3~5cm,如遇阻力,搖動針體深入,使針尖直抵骨面,用針尖仔細探查陽性反應物,至針下沉緊感驟增,行震、摩、搓法,腕關節(jié)不斷震顫在近骨處行小幅度提插1min;然后調(diào)整針體使之稍斜,針尖在陽性反應物下的骨面上行提插法(摩骨)1min;接著右手拇指向前行搓法1min。諸穴皆如此操作,使針感向頭顱部放射為佳,針感傳導區(qū)域盡可能擴大至前額。通過毫針對頸枕部陽性反應物下的骨面上反復行震、摩、搓法刺激,對周圍組織起到松解作用,改善了局部肌肉痙攣和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調(diào)節(jié)椎體間動態(tài)平衡和促進軟組織新陳代謝,從而促使軟組織無菌性炎癥的吸收,減輕對神經(jīng)的刺激,阻斷疼痛的傳導。與常規(guī)針刺組相比,短刺針法組毫針直達病所,在主要病變部位重點刺激,進針深、得氣感強,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針刺。
1.1.3 傍針刺 “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敝饕糜谥委燁B固、日久的疼痛病癥。朱氏[3]在天柱穴使用傍針刺法并使針感向枕部傳導,治療本病有效率達96.2%。我們發(fā)現(xiàn)傍針刺更容易使針感傳導,并在局部產(chǎn)生烘熱感,能更有效地改善椎基底動脈的壓迫和痙攣情況,改善腦組織的缺血缺氧,從而減輕、緩解其繼發(fā)性頭痛。
1.1.4 齊刺 “齊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敝饕糜诤盎舴秶^小而又較深的痹癥。謝氏[4]根據(jù)風池穴的解剖位置由皮膚、淺筋膜、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之間、頭夾肌、頭半棘肌、頭后大直肌直至寰枕后膜,在該穴用齊刺,療效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選穴針刺組。齊刺風池穴可以觸激枕大神經(jīng),松解頸部軟組織,緩解神經(jīng)受壓等癥狀,從而對治療頸源性頭痛有明顯療效。
1.2 五刺
1.2.1 關刺 “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甚無出血,此肝之應也?!庇糜谥委熃畋?,有舒利筋肉、緩解攣急之效。石氏[5]用關刺法治療頸源性頭痛:先用手指觸摸枕骨下緣,摸到有條索狀物處或最痛點處,用30號1.5寸毫針直接垂直刺入,使針尖到達枕骨,再向各個方向提插,待患者出現(xiàn)較明顯的酸脹感時留針;若痛點及條索狀物不明顯,則選風池、玉枕、腦空穴,根據(jù)疼痛放射、牽扯部位,遠端取頭竅陰、天柱、完骨、絡卻、角孫、率谷等穴,均斜刺,針尖朝向痛處。有效率顯著優(yōu)于超短波理療組。我們認為針刺治療以痛為腧,條索狀物或明顯的痛點,多半是勞損處、粘連處、攣縮增生處。選用關刺法,直刺筋上并搖動針身或采用多向刺的方法得氣可對這些部位進行松解,同時配合循經(jīng)配穴也可起到疏通經(jīng)絡的作用。
1.2.2 合谷刺 “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边@種針法在患部肌肉針刺,斜刺進針后,退回淺部又分別向左右斜刺,形如雞爪分叉。該法是一種加強刺激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療與脾有關的肌肉痹癥等疾患。后世對此種針法認識不一,有人理解為三針或四針同用,也有據(jù)此演繹出其他刺治方法,如蒼龜探穴等,在頸源性頭痛的治療中也被廣泛應用。陳氏[6]在枕項部壓痛點或條索狀結(jié)節(jié)處標上龍膽紫點作體表定位點,用直徑0.40mm、長50mm的不銹鋼毫針刺入達骨面,將針稍微提起,向左右約1mm處,稍有間隔地各刺2~3次,若硬結(jié)較大,可多刺幾下,即可出針。每天1次,5次為1個療程,有效率達93.8%。此法直接作用于病變組織,行氣活血、舒筋通絡、散瘀止痛之功效優(yōu)于普通針法,可使攣縮粘連的組織松解,降低頸枕部軟組織的張力,促進瘀血和滲出吸收,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及新陳代謝。
1.2.3 輸刺 “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nèi)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陛敶淘凇豆籴槨分泄灿?處,同名不同法,與九刺中適于五臟病的輸刺及十二刺中適于熱病的輸刺不同,五刺中的輸刺適用于治療骨痹或深部病癥。柳氏[7]于頭上、下斜肌在第1頸椎橫突上的附著點(即天牖穴)采用輸刺法治療本病,深刺至骨面,消除頭上、頭下斜肌對神經(jīng)、血管的刺激和卡壓。方法:拇指觸及天牖穴并深壓至第1頸椎橫突骨面作為押手,另一只手持針緊貼押手拇指甲快速刺入皮膚,緩慢進針至骨面,患者有明顯的酸脹感,可放射至枕頂部,然后略提針沿骨邊緣反復提插3~5次后留針20min出針,療效滿意。
1.3 九刺
1.3.1 分刺 “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敝羔槾倘梭w分肉處的方法。分肉指肌肉間隙處,亦有以深部近骨的肌肉為分肉者。本針法主要用于治療筋肉疾病,故可引申應用于頸源性疾病。楊氏[8]用針刺肌肉刺激療法:患者俯臥,以薄枕支撐胸部使頸向前彎曲,消毒鋪巾;確認C1~6處的棘突,在C5(必要時加C4和C6)棘突水平,旁開中線約1.25、2和2.5cm,用直刺進針法,通過頭夾肌,觸摸和針刺頭半棘肌、頭最長肌、頸最長肌,然后針刺更深處的多裂肌和回旋肌;又將針對準枕骨,觸摸和針刺斜方肌、頭半棘肌和頭夾肌的附著處。當針刺入上述攣縮縮短的肌肉時會有滯針感,即“得氣”,留針10~20min,通常會感到針被放松,患者感到疼痛緩解,必要時用手快速抖動針體,令肌肉更快地放松。利用針刺縮短的肌肉可產(chǎn)生數(shù)伏特電位,并可提供數(shù)天延續(xù)的刺激,放松頸部相關縮短或痙攣的肌肉,使過敏性的神經(jīng)脫敏,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1.3.2 絡刺 “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敝笢\刺皮下血絡的針刺方法,三棱針及皮膚針的刺法均屬于此。本法以其刺及絡脈,故名絡刺。梁氏[9]先在頭痛側(cè)的上頸部(C1~C3段)探查壓痛點,用一次性皮膚針將皮膚叩至潮紅,并有微出血,用閃火法拔玻璃罐,留罐5min,出血約3mL,隔3d治療1次,共治療2次,配合手法整復,總有效率96.23%。刺絡拔罐放血符合《靈樞·九針十二原》“菀陳則除之”的治療原則,具有活血祛瘀、通絡止痛之功;從西醫(yī)角度來說,上頸部刺絡拔罐放血可能消除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緩解軟組織的痙攣,解除或減輕對上頸部頸神經(jīng)的理化刺激,從而達到治療頸源性頭痛的目的。
1.3.3 焠刺 “焠刺者,刺燔針則以痹也?!睙n,火灼之意。燔針,即火針,是用燒紅的針,迅速刺入體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焠刺具有省時、刺激量大、作用強等優(yōu)勢,即時效應好,且對一些頑癥及疑難雜癥有獨特的療效。馬氏[10]取穴天柱、風池及 C2~4夾脊穴,選用賀氏鎢錳合金細火針(規(guī)格為0.5mm×25mm)。患者取坐或臥式,選好部位,碘伏常規(guī)消毒,醫(yī)者以右手拇指食指持火針針柄,左手持酒精燈,針體于酒精燈外焰處加熱至通紅,對準穴位或患處,迅速刺入,并立即敏捷地出針(進出針靠腕力控制,時間約半秒鐘)隨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針刺深度和角度根據(jù)部位和胖瘦靈活應用,火針針后不休息繼續(xù)行毫針;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休息3天再進行第2個療程,共用3個療程,愈顯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毫針刺組。他認為采用火針攜高溫直達病所,針體周圍微小范圍內(nèi)病變組織被灼至炭化,粘連板滯的組織得到疏通松解,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隨之改善,使椎底動脈供血加速,促進非炎癥吸收,并能緩解肌肉和關節(jié)韌帶的緊張,最大限度地減少患者的痛苦?;疳樦委?,運用機械和熱力兩種刺激相結(jié)合,直接刺達病灶基底部,起到活血通絡、化堅散結(jié)的作用,直接達到治愈的目的。運用火針可以同時達到針刺的通經(jīng)驅(qū)邪和艾灸的溫陽散寒的雙重作用,可在短期內(nèi)消除水腫,溫通經(jīng)絡,使氣血暢通,從而扭轉(zhuǎn)腦供血不足的病狀,緩解疼痛。此方法療程短、見效快,不易復發(fā),具有顯著而肯定的療效。
《內(nèi)經(jīng)》首次把針刺深度分為三層,淺層為皮下,以泄陽分之邪;中層為肌肉淺層,以泄陰分之邪;深層為分肉之間。而在針刺治療頸源性頭痛時,我們也將其分為肌痹、筋痹、骨痹。從針法的作用層次、刺法等方面分析,不同針法可有共同之處,也有一定的差別。
2.1 關刺與恢刺 關刺和恢刺均用于治“筋痹”,但二者又有不同之處。關刺只直刺關節(jié)附近的肌腱,因為筋會于節(jié),四肢筋肉的盡端都在關節(jié)附近;而恢刺除直刺肌腱之外,還要從兩旁斜刺,是專對筋肉拘急痹痛的部位四周針刺,先從傍刺入,得氣后,令患者升舉活動關節(jié)筋肉,不斷改變針刺方向,提插捻轉(zhuǎn)行針同時配合患者升舉活動關節(jié)筋肉,以舒緩筋急,通筋活絡。
2.2 輸刺與短刺 輸刺和短刺均用于治療“骨痹”,即治療骨與關節(jié)疾病。輸刺刺激量較小,直刺、深刺至骨后作小幅度提插捻轉(zhuǎn)行針。短刺刺激量較大,深刺至骨后作搖法,提插法或提插捻轉(zhuǎn)結(jié)合行針。
2.3 恢刺、合谷刺、傍針刺與齊刺 恢刺、合谷刺、傍刺與齊刺均屬于一穴多向或多針刺法,具有刺激強、經(jīng)絡傳感快、治療范圍大的優(yōu)點,對于一些經(jīng)筋病,尤以經(jīng)筋結(jié)聚處的疼痛或粘連結(jié)滯,影響頸椎關節(jié)的正常屈伸運動,關節(jié)附近經(jīng)筋結(jié)與聚的部位,其病位深范圍較集中,尤其是寒氣凝滯久者,單針刺激難以中的,不易奏效的,可“以痛為俞”選取壓痛點或經(jīng)筋結(jié)聚處,采用多針刺法,來加強治療痹證的效果?;执虒钊饩屑北酝吹牟课凰闹茚槾?,以疏通經(jīng)氣,舒緩筋急。合谷刺針在同一腧穴刺向三個不同方向,刺激力強,舒筋通絡、行氣活血、解痙止痛之功較強,可不留針。傍針刺針在病灶處,傍側(cè)復加一針以加強針感,以促進經(jīng)絡氣血運行加快,祛瘀除痹,善于治療痹證日久者。齊刺當病處直下一針,左右兩旁各下一針,三針齊下,又稱三刺,善治病邪范圍較小但卻深聚的痛證、寒證、痹證。因此,傍針刺側(cè)重痹久,而齊刺側(cè)重于寒痹小而深。
2.4 絡刺與焠刺 絡刺與焠刺已非單純針刺療法,絡刺以淺刺皮下血絡達到“菀陳則除之”目的,活血祛瘀,絡通痛止。而焠刺則是通過加熱的針體,通過俞穴將火熱直接導入人體,既有針刺之功,又有溫灸之效,加強了對經(jīng)絡的疏通作用。
頸源性頭痛屬于中醫(yī)學“頭痛”“頭風”“痹證”的范疇,頭為諸陽之會,元神之府,又為髓海之所在,頭位最高,頭部所需經(jīng)絡、氣血等供養(yǎng)皆須從頸部上傳,但頸部活動的頻繁,易受勞損、損傷,或長期伏案工作及風寒濕邪侵襲,致經(jīng)脈瘀阻,“不通則痛”;氣血上行受阻,以致腦竅有失所養(yǎng)而“不榮則痛”。頸源性頭痛根據(jù)病變部位又有肌痹、筋痹、骨痹之分[11]。
肌痹、筋痹主要以頸部軟組織勞損或痙攣使頸部交感神經(jīng)受到擠壓而出現(xiàn)癥狀,典型的頭痛起于后枕部向顳頂部放射,疼痛性質(zhì)有間隙跳痛與脹痛,多數(shù)頸源性頭痛的患者伴有輕重不同的頸部僵硬?!短亍ぞ矶の宕獭纷?“寒濕之氣,客于肌中,名曰肌痹?!薄端貑枴らL刺節(jié)論》:“病在筋,筋攣節(jié)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倍豆籴槨菲糜谥委熂”缘拇谭òǚ执獭⒑瞎却桃约坝糜谥委熃畋缘拇谭òP刺、恢刺均被用于治療本病。骨痹多因長期勞損,兼受風寒濕邪浸淫導致頸椎關節(jié)紊亂、退行性骨關節(jié)病變以及頸椎間盤病變等病理改變,脊髓、神經(jīng)、動脈受壓引起頭痛、頭暈等一系列癥狀?!端貑枴らL刺節(jié)論》:“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治療骨痹的刺法,包括輸刺(五刺)、短刺。此兩種針刺均深刺至骨旁,輸刺法刺激量較小,直刺深刺至骨后作小幅度提插捻轉(zhuǎn)行針;短刺法刺激量較大,深刺至骨后作搖法,提插法或提插捻轉(zhuǎn)結(jié)合行針。
肌痹、筋痹、骨痹屬于病位深淺不同的痹癥,《官針》以上十種深刺手法,正是根據(jù)病位深淺、病情輕重以及寒熱虛實的病性不同,而針刺角度、深度、針數(shù)、刺激量有所差別,但共同之處在于均針至病所、氣至病所,從而達到通痹止痛,消除諸多癥狀的目的。因此,選用相對優(yōu)勢的針法的同時,還應注意針刺的作用點,除了根據(jù)辨證而循經(jīng)、局部常規(guī)取穴外,還注重陽性反應點,通過針刺陽性反應點,可松解局部軟組織、肌筋的粘連與痙攣,改善疼痛部位血液循環(huán),減輕局部無菌性炎癥對神經(jīng)與血管的刺激,以達止痛之功。
[1]周立武.恢刺治療頸源性頭痛臨床觀察[J].針刺研究,2007,32(1):67.
[2]嚴偉,李桂敏,李立紅,等.短刺法針刺治療頸源性頭痛的療效觀察[J].天津中醫(yī)藥,2010,27(3):208-209.
[3]朱國祥.天柱穴傍針刺治療頸性偏頭痛52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9,22(1):49-50.
[4]謝興生,尹利華.齊刺風池穴為主治療頸源性頭痛9O例療效觀察[J].中華中西醫(yī)學雜志,2007,5(7):37-39.
[5]石云瓊.關刺治療頸源性頭痛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7,34(4):506.
[6]陳章妹,張建明.陽性點合谷刺法治療頸源性頭痛81例[J].中國針灸,2005,25(8):548.
[7]柳百智,李華,賈惠文.輸刺天牖穴為主治療頸源性頭痛的臨床體會[J].光明中醫(yī),2008,23(5):612.
[8]楊曉初.針刺肌肉刺激療法治療頸源性頭痛的臨床觀察[J].針刺研究,2009,34(1):72.
[9]梁樹藝,范洪力.上頸部刺絡拔罐為主治療頸源性頭痛53例[J].福建中醫(yī)藥,2009,40(5):30-31.
[10]馬新平,李海燕.火針加毫針治療頸源性頭痛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8,17(3):318-320.
[11]林少貞.淺談《靈樞·官針》篇刺法分類[J].針灸臨床雜志,2008,24(7):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