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悅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從篳路藍縷到蔚為大觀,中國古代的公文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演變過程,為后世留下了數(shù)量龐大、內容豐富、風格多樣的公文作品。作為管理公務、臨民治事的工具,中國古代公文特別是歷史上公認的古文名篇,既有選賢任能、勵精圖治的君命文書,也有犯顏直諫、針砭時弊的上奏文書,還有“位卑未敢忘憂國”、“以天下為己任“的布衣之士所寫的公文名篇。這些傳世名篇,從不同方面體現(xiàn)出極高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特別是在寫作技巧上,不少名篇顯現(xiàn)出了立意高超、內容充實、布局巧慧、語言流暢、富有文采等特點。下面我將具體探討一下古代公文中所體現(xiàn)出的“繁”與“簡”、“曲”與“直”、“詳”與“略”、“敘”與“議”、“概括”與“具體”這五大關系。
公文是推行政令、進行管理的工具,屬于典型的實用文體,為確保公文行政效能之實現(xiàn),其寫作撰制應以實用為本,從內容表述上要求實在性,即根據(jù)具體的情況來闡述具體的意見;從其文風來看應該以“簡樸曉暢”為高,要文從字順、語句通暢,而不必刻意追求形式新穎、辭藻華美。但古人也要求公文寫作要有“美”的成分。如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道:“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逼渲小耙搜拧钡摹白嘧h”就屬于典型的公文文種。陸機在《文賦》中也說“奏平徹以閑雅”,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章表奏議,則準的乎典雅”、“模經(jīng)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倍夜糯淖?、議、章、表等屬于上行公文,一般是寫給皇帝看的陳述或建議。為討得皇帝喜歡或重視,就努力在文中展示自己的學問和文采。所以在古代的許多公文中,經(jīng)常會看到大段鋪陳描寫、充盈著澎湃情感的語句、豐富而華美的辭藻等作者精心雕琢之痕跡。其實,適當?shù)刈非蠼Y構、文句、辭采,有時更能增強公文的表述效果,但是不能過于推崇,否則就會犯“損本逐末”、“因文害意”的錯誤。借用孔子曾經(jīng)說過的“文勝質則野,質勝文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文采和質樸(即“繁”與“簡”)關系的處理是否適當是衡量一篇公文優(yōu)劣的一個重要的標準。
如隋朝開國初期,大臣李諤針對六朝以來公文領域的浮華文風,寫了一篇《上隋高祖革文華書》的奏議,響應隋文帝倡導的“公私文翰,并宜實錄”的號召,從儒家經(jīng)典與道德教化、社會風氣的關系,進一步挖掘浮華文風的根源,指出其“損本逐末”的錯誤本質。提出了“請勒諸司,普加搜訪,有如此者,具狀送臺”的建議,即以行政手段來促進文風的扭轉和端正。李諤的上書和建議,得到了隋文帝的批準,隨即“頒發(fā)天下,四海靡然向風,深革其弊”,在當時改革文風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從李諤的這篇上書中,我們也可以找到諸如“江左齊梁,其弊彌盛,貴賤賢愚,唯矜吟詠。遂復遺理存異,尋虛逐微,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云之狀”之類句式工整、富于文采的語句。這也說明了適當?shù)剡\用“繁”文技巧是可以增強公文的表現(xiàn)力的。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公文或是作為封建官吏的安身立命之作,或成為政治斗爭、權力斗爭的工具。因此,公文的寫作者為了達到預期的實際目的,往往要反復衡量利弊得失,根據(jù)收文對象和當時情況,或者采用“直截了當、一針見血”的方式“直”書其事;或者采用“委婉曲折、以柔克剛”的方式“曲”書其事。這方面比較典型的是我國古代由臣下向君主進言諫勸的奏疏類的公文。有些公文作者懷著滿腔的激憤,以天下安危為重,有時竟不惜冒著生命危險毅然上奏,文中對皇帝或朝廷重臣的是非進行無情的揭露和批判,用詞往往都是尖銳犀利,以“直”文的方式對君主“迎頭棒喝”、口誅筆伐。
如著名的明代第一直臣海瑞曾在戶部主事的任上,向當時一心修道,二十年不上朝而將朝權交給奸相嚴嵩的明世宗朱厚熜上《治安疏》(又稱《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文中寫道“陛下則銳精未久,妄念牽之而去矣。反剛明而錯用之,謂長生可得,而一意玄修。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興土木。二十余年不視朝,綱紀馳矣”,直斥皇帝迷信道教、“侈興土木”導致朝政荒廢。又指出“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自陛下登極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今賦役增常,萬方則效陛下,破產(chǎn)禮佛日甚,室如懸罄,十余年來極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號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凈而無財用也’”,在文中海瑞直言不諱地指出國家現(xiàn)在吏貪將弱、民不聊生,都是主上昏庸導致,而后還用民間俚語諷刺國號。當然,在這篇公文中不只有揭露,提出弊端之后,海瑞還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張。據(jù)史書記載,當時皇帝讀了這篇奏疏后,大為震怒,將其擲之于地,命令左右逮捕海瑞。后以“罵主毀君,悖道不臣”之罪,下旨逮捕海瑞。直到世宗朱厚熜過世后,海瑞才被赦復官??梢哉f,海瑞的這篇公文除了以直諫留名青史之外,在當時并未達到興利除弊的實際作用。
在古代,歷朝以“直”筆向皇帝進諫的公文,除了一部分被見識深遠、心胸寬廣的君王嘉納外,許多都是適得其反,反而刺激統(tǒng)治者一意孤行,而進諫者往往也落得個貶官下獄的下場??梢姡沙枷孪蚧实劢ㄑ砸?guī)勸,希望得到采納的這一特定行文目的的文體,其寫作要考量特定行文關系,充分考慮收文對象的性格特點,盡可能在收文者即統(tǒng)治者容忍的范圍內,即以“得體”之文達到勸諫的初衷。所以這一類公文若使用“曲”筆往往能達到比較理想的結果。
如西晉時期晉武帝聽說李密的德行才能,欲征召其為太子洗馬。李密由于曾在蜀漢做官,傷感與于故國,同時也為當時的政治局勢所擔憂,所以想要推辭,但恐怕遭到司馬氏的打擊迫害,思前想后李密以要奉養(yǎng)年老多病的祖母為由,上《陳情表》請求晉武帝讓他不應詔為官。全文以“情”為主線,詳細敘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況和祖母對自己的辛勤撫養(yǎng),詳盡委婉地說明了自己屢次辭謝征召的原因,既表達了對晉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終養(yǎng)祖母以盡孝道的決心。同時,又以“理”為輔線,點明“圣朝以孝治天下”,并且說自己“不矜名節(jié)”,委婉表達了自己并非懷念故國而辭官不做。其中“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非常真摯感人地表達了自己對祖母的“孝”和對晉武帝的“忠”。據(jù)說晉武帝看了深受感動,不僅同意他的請求,而且賜給他奴婢二人,叫郡縣供給他贍養(yǎng)祖母的費用??梢娺@篇得體之文以情感人、以理動人,以“曲”文的方式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談到古代公文的“詳”與“略”首先要將其與前面所提到公文中“繁”和“簡”的關系區(qū)分開,后者主要側重于公文內容和形式的如何統(tǒng)一問題,即強調公文的內容決定形式,而公文的形式對內容也有一定的反作用;而這里的“詳”與“略”主要側重于公文用語的字句多與寡、篇幅短與長的關系,即公文內容的表達形式如何取舍選擇的問題。
一般說來,公文的好壞并不取決于詳略。但是一篇好公文的用語往往都是簡明扼要,詳略得當。當然,文章不能為簡而“簡”,事繁則文繁,事簡則文簡,況且文章繁簡“非因字句多寡、篇幅短長。若庸絮懈蔓,一句亦謂之煩;切到精詳,連篇亦謂之簡”。如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失敗,“揮淚斬馬謖”后,為承擔領導責任而上的《街亭自貶疏》,通篇僅3句話、計74個字。第一句話“臣以弱才,叨竊非據(jù),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納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先自責身負重任的過失。第二句“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責帥,臣職事當”直言己罪,指出自己缺乏明辨是非、知人善任的才能。第三句主動提出懲罰措施,即“自貶三等,以督厥咎”?!督滞ぷ再H疏》全篇三句話雖文字簡約卻承轉自如、持論有據(jù),體現(xiàn)了諸葛亮忠心為國、嚴于律己的高風亮節(jié),同時也體現(xiàn)了公文“要言不繁”、“理皆要害”的特點。
本節(jié)所談的“敘”與“議”,其實就是研究公文中“敘述”、“議論”這兩種表達方式及相互關系。所謂的表達方式指的是運用語言反映客觀事物的方法和手段,是一種有目的、有對象的思想交流活動。不同的表達方式是由不同的反映對象和所要獲得的不同效果決定的。由于公文以實用為本,具有實用性、客觀性等特點,為了有效達到行政目的,更好地表現(xiàn)所要表達的對象,公文作者最主要采取“敘述”、“議論”和“說明”的表達方式。
這里,我主要分析古代公文中的“敘”與“議”這兩種表達方式。不同于文學作品,公文中的敘述講究“實敘”,一般忠于現(xiàn)實,符合事物發(fā)展的本來面目,在選材上可以選取最能說明問題,表現(xiàn)主旨的事實和情況。而議論就是通過事實材料來證明或反駁某種觀點的一種表達方法。在古代公文中,一般采用“敘”與“議”結合的方式,即以事實敘述密切服務于議論的方式來說明道理、辨別是非。具體到文章段落而言,一般有三種形式,下面我將以諸葛亮的《出師表》為例來分別闡述。
(1)先敘后議,由敘述引入議論。本文開頭第一段便分析敘述了天下形勢,從而得出了“此誠存亡危急之秋”的結論;再敘述“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臣之士忘身于外”的原因,從而引出了諸葛亮希望后主劉禪奮發(fā)圖強的議論。(2)直接說理,單純議論。第二段諸葛亮提出“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的建議,這一段沒有敘述說理,只是作者在說明道理,提出希望。(3)敘議結合,夾敘夾議。從第三段“侍中侍郎郭攸之”開始到第五段“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結束,作者在談關于人事的安排問題,每段都是先提出觀點,再引用先帝劉備的言行來作為例證,最后再發(fā)表自己的議論,使事實論據(jù)密切服務于議論,夾敘夾議,有理有據(jù),增加了公文的說服力。
最后,再談一談古代公文的“概括”與“具體”。公文以實用為本,故通過敘述來表明事理的過程中,往往采用“概括”的方法,用明確而又簡潔的文字將事情原委表述出來,給收文者以總的清晰、明確的印象。如《全宋文》中的《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劄子》,本文是臣子向宋哲宗上劄子,建議他以唐代陸贄為師,并在結尾提請校正陸贄奏議供皇帝精讀。其中第四段是全文的中心,講的是對唐相陸贄的評價概括,圍繞“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的總評,簡要概括了陸贄在“用人聽言”、“治邊御將”、“罪己改過”、“去小人惜名器”等各方面皆有雅言,語言簡潔有力,令閱者能快速抓住陸贄奏議內容及特色。
當然,古代公文具有概括簡潔性的特點外,也并不排除具體性,通過閱讀《公文選讀》這本書,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一篇公文——《楚鉛督運戴秉英祈粘印花并送清冊移》“概括”和“具體”結合的比較好。本文要求巴縣知縣粘貼印花,作為運鉛途經(jīng)此地的憑證。為了不影響本文內容表述的周全性,提請的事項(船只載鉛情況)有必要詳細交代,于是作者采用正、副件的形式構篇,以副件的清冊來詳盡交代每一艘船只的載鉛細節(jié),而正件中的要旨就不會被沖淡了。這說明,在公文某些特定用途上,“概括”與“具體”能夠以一種合適方式處理而同時存在并相得益彰。
綜上所述,伴隨著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文明發(fā)展史,我國的古代優(yōu)秀的公文寫作者筆耕不輟,以生花文筆寫出了一篇篇極其生動而又典范的上乘之作。這些文書既是歷史進程、文明發(fā)展的見證,同時,這些文書里面所體現(xiàn)的思想立意、結構方法、特別是高超的寫作技巧和精湛的表達方法都能很好的啟示我們甄別、借鑒、轉化,進一步提升我們自身的應用寫作能力。
[1]丁曉昌,冒志祥.中國公文發(fā)展史[M].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5.
[2]王銘.公文選讀[M].遼寧大學出版社,2006,12.
[3]閔庚堯.中國公文研究,2000,8.
[4]中國文論名篇詳注.霍松林,19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