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琴
(許昌學院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師的人格是進行教育的基石”。所謂人格,就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教師的人格主要是指教師的道德品質,是教師獨特的性格、氣質、能力的總和。人格是在社會中形成的,它是一個人感情、言談舉止、道德信仰的綜合表現(xiàn),理想的人格具有示范作用。教師的人格狀況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教師一言一行無形中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對老師的話聽與不聽、信與不信、服與不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本身的人格魅力。自古至今,成功的教育學者,在他們的信念、操守以及道德規(guī)范之中,都有著獨特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教育學生成長成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升格晚,學校文化底蘊和學生的學習氛圍不夠濃厚,學生們也由于文化基礎有限、自制力不足等原因產生了不重視學習、浮躁、功利等思想,更需要教師們擁有高尚的個人品格,提煉自身魅力來影響教育學生。
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生整體狀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多元化,他們善于思考,思想活躍,崇尚良好社會公德,渴望良好人際關系等,但也存在自身的不足。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農村家長由于缺乏與孩子溝通交流的時間和方式方法,使不少學生表現(xiàn)出不善與人交流、自閉內向等特點,一些學生中出現(xiàn)了對自己的理想、前途、信仰、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認識上的困惑,個別學生甚至出現(xiàn)在道德上的失衡等現(xiàn)象。為了培養(yǎng)合格的跨世紀人才,教師應該充當學生的導航者,以自己健康的人格,為學生梳理出一個明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用自己崇高的品格、正義的行動以及為教育事業(yè)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無私奉獻精神來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心理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多是學習一般、活動表現(xiàn)一般的學生,不易受老師關注,升入大學他們大多自信心不足,又缺乏鍛煉,想參加活動又缺乏表現(xiàn)的才能,產生對班級活動冷漠、主人翁意識不強的現(xiàn)象。再加上大學費用給家庭帶來的巨大經濟壓力,迫使不少學生入校就開始思考畢業(yè)后的出路,而學校的知名度和專業(yè)層次水平又讓他們看到很多負面的就業(yè)信息,從而產生對自身就業(yè)和能力的懷疑,更加的自卑。
作為教師,應該通過自己的語言和行動表現(xiàn)出全面的人格魅力,即言行一致、公正正直、謙虛謹慎、熱愛工作、熱愛生活、熱愛學生、敢于直面挑戰(zhàn)、有開拓進取精神、有無私奉獻精神。與學生打成一片,友好相處,能對學生心靈深處的喜悅和煩惱、肯定與疑惑及時察覺,并對他們的點滴進步予以肯定和表揚,從而與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共鳴,贏得學生的信任和積極效仿。
教師高尚的人格會引導學生尊敬、信賴、模仿,這會激發(fā)學生的激情和熱情,有助于學生對自我的再塑造。恰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教師的人格對于年輕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發(fā)展的陽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業(yè)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fā)展和形成?!?/p>
健全的教師人格對學生成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會從學生的學業(yè)、情感、道德,幾個方面對學生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當教師的人格力量使學生仰慕并心悅誠服,就會產生一種人格效應,令學生在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之中,受到教師榜樣示范作用的感化。只有來自于內心最深處的情感,才能真正打動和感染學生。
教師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要根據“因材施教”、“對癥下藥”原則,針對青年學生在不同階段的發(fā)展特點,進行積極的、主動的、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學工作,同時,更要以自身人格魅力為學生樹立榜樣,感染和教育學生,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鬃诱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應率先垂范。教育學生要誠信,自己就應有磊落的言行;讓學生避免浮躁,自己就多一些坦然和淡然。
教師以愛心為前提,充分尊重學生個體,才能贏得學生歡迎,也只有友愛、公正、尊重、信任地對待學生,才能使學生在平和、愉悅的心態(tài)下接受教師的教育,感受教師大公無私、誠實守信、勤奮敬業(yè)、團結協(xié)作等品質。而這種影響教育又是任何教科書,任何說教和批評都無法達到的,它會讓學生的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念和道德價值判斷。
作為教師“身教勝于言傳”,只有內在美與外在美完美地結合才能滿足現(xiàn)在學生的需求。魏巍在《我的老師》中寫道,學生們連老師握筆姿勢都急于模仿,這表現(xiàn)學生的“向師性”和“模仿性”,教師在課上或是課下的一言一行,甚至坐、立、行的姿勢都會成為學生關注的對象,如果想讓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文明禮貌、得體大方、團結互助。如果不能改掉不良的習慣,對學生不僅沒有形成正面的積極影響,反而造成負面的消極影響。
偉大的人格是一種巨大的感召力,教師的人格魅力,直接影響著學生品德的塑造,影響著學生今后的人生道路。良好的教師人格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保證,是社會進步的價值尺度,是教師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
尊重是每一個人的基本要求。對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學生而言,他們有著更加強烈的自尊心,如果這種自尊心得不到保護,他們就會更加的自卑,對未來更沒有信心。如果教師能尊重學生,真心地與學生相處,對學生寬容,把學生當平等的人來對待,使他們感受到尊嚴和理解,他們會更加敬重老師,用雙倍的愛和努力來學習生活。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優(yōu)點,教師要具備善于發(fā)現(xiàn)優(yōu)點的眼睛,找出學生身上不同的閃光點,不拿不足與短處來對比學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受到老師的賞識,自己是獨特的也是優(yōu)秀的。即使學生犯了錯誤,在批評教育的時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實事求是、就事論事、點到為止,盡可能地給學生一定的反思和悔過的機會。作為教師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陶冶學生,讓學生在老師的潛移默化中,也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健康地生活。
首先要有廣博的知識。高等教育的對象是具有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獨立個體,是以專業(yè)知識學習為己任的能動個體。現(xiàn)在的大學生追求真理、渴求新知,對教師有著更高的要求。他們通常不滿足于書本教學,通過電腦、互聯(lián)網等途徑,他們了解的東西很多。老師用自己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廣闊的課外知識,吸引他們的興趣,幫助他們分辨良莠,引導他們在專業(yè)知識的主干道上前行,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健康地遨游。
其次要有不斷創(chuàng)新的科研成果。隨著信息化社會的來臨,坐在教室的學生隨便翻動手機就能“知天下事”,下載許多教材、課件、教學視頻。所以老師如果只是講書上的知識、別人的知識已經不行了。教師只有不斷地探索創(chuàng)新,運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用自己的眼光視角引領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才能讓學生耳目一新、開啟心智。好的老師并不是講得熱鬧、聽得過癮,而在于有他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見解,說一句話做一件事就能讓學生有體會,進而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最后還要熟練運用教育技術。隨著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教學的手段也越來越現(xiàn)代化,所以作為一名現(xiàn)代的教師,掌握先進的教學手段是很必要的,也是教師人格魅力的一個重大延伸?,F(xiàn)代的課堂如果只是運用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很難吸引學生,如果我們的課堂能像好萊塢大片或是王剛講故事那樣精彩的話,學生一定不會厭煩或逃課。所以,運用先進的教育技術從而提高課程的吸引力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的追求,也是我們跟上時代不和學生有代溝的途徑。
愛是教育的基礎,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苯處熞闷降鹊难酃鈦砜创龑W生,用欣賞的目光觀察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從中感受到殷切的期望,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取向上的動力。教師對學生的情感要從愛的角度出發(fā),教育學生要嚴慈相濟,富有愛心。這樣,學生也會學會愛老師、愛同學,使他們在人格發(fā)展中能分辨出善與惡、美與丑。大學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情感與熱情,獲得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教育好學生,使教育發(fā)揮最大限度的作用,使學生順利地成人、成長、成才。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升格后學生越來越多,教師的教課任務量不斷加大,每天疲于上課做研究,沒有時間與學生交流談心。不少老師的教學只是停留在“傳道”階段,帶著教案匆匆上課,下課后又匆匆趕往下一個課堂,如果遇到合班的大課,黑壓壓二三百人,老師更難去跟學生接觸,很少和學生溝通,師生關系淡漠,又怎能讓學生欽佩他的人格,感受他的魅力?
“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勤奮、勇敢、謙虛、自強不息的良好性格才能被學生感受到,學生才會拿來學習運用,從而提高適應環(huán)境、克服困難的能力,培養(yǎng)自己健康的人格。師生之間的投桃報李,也會更加促進教師在精神境界和思想追求上嚴格要求自己,追求高質量、高品位的精神生活,錘煉自己的人格修養(yǎng)。
大學教師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行為,有淵博的學識和良好的教學藝術,有對學生始終如一的關懷和愛護,有莊重的儀表和舉止,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只有具備這些,才能實現(xiàn)經師和人師的完美結合,真正成為充滿人格魅力的大學教師。
[1]楊柳,杜偵.論大學教師的人格魅力[J].江蘇高教,2006,(04).
[2]張小明,黃德健.論教師的人格魅力及其對大學生發(fā)展的影響[J].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學報,2004,(04).
[3]張曉云.高校教師人格力量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J].河南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yè)教育版),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