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書策
(河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9)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fā)展的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其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產社會化在全球范圍內的發(fā)展過程;另一方面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全球的擴張過程。對此,國外馬克思主義者結合經濟全球化在當代的新表征,從各自的視角出發(fā),對經濟全球化的性質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從而使這種研究呈現(xiàn)不同的路徑。
美國壟斷資本學派創(chuàng)始人保羅·斯威齊指出,資本的積累本性決定了經濟全球化的資本主義性質。全球化既不是資本主義存在的一個條件,也不是它存在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而是資本主義與生俱來的一個過程。事實上,資本主義在其四五百年前作為一種具有生命力的社會形態(tài)來到世間起,這一過程便開始了。他認為,資本主義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擴張的制度,它既有內向的擴張,也有向外的擴張。就經濟全球化的本質而言,它一如在現(xiàn)代歷史的整個時期內所表現(xiàn)的那樣:是一個始終在擴張,但時常會爆炸的資本積累過程。
英國學者戴維·麥克萊倫就西方右翼和左翼學者對經濟全球化的理解作了分析。麥克萊倫認為,從廣義上來說,右翼學者把全球化歡呼為社會生產力增長的進步過程,就像弗蘭西斯·福山最初闡述的那樣,把全球化看作是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普遍勝利,認為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將引起民族國家的滅亡,且不用對現(xiàn)行不規(guī)范的市場進行粗暴的政治干涉。左翼學者仍然傾向在國家范圍內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它們要么認為全球化是一個神話,要么認為全球化沒有什么新的東西。麥克萊倫指出,全球化與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直接相關,但同時全球化的歷史進程與社會主義的本性是相關聯(lián)的。從更廣的意義上說,社會主義就其本性而言是包括全球化在內進而與歷史發(fā)展的本質相一致的。在我們受遙遠事件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直接,以及我們自身通過自己的選擇——不論多么小——具有全球的影響這一意義上,全球化與社會主義所期望的內涵是相吻合的。
對當前所處時代的認識與理解全球化本質是密不可分的。烏克蘭學者在《馬克思主義和當代》雜志上撰文指出,與資本主義的帝國主義階段完全相符的跨國壟斷主義者同盟之間的瓜分世界成為決定性的因素,壟斷資本主義的跨國化是“全球化”的實質。各國馬克思主義者普遍認為,我們仍然生活在資本主義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代,這是理解今天的世界及其變化的基礎。從這個基礎上看,經濟全球化與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世界資本主義變革聯(lián)系在一起,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世界范圍擴張的結果。在全球化背景下,資本主義制度也在向深度方向作劇烈的擴張,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正試圖在全球取代所有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殘余。俄羅斯共產黨主席久加諾夫指出,在目前條件下,極為迫切的任務就是要創(chuàng)造性地閱讀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全球化是伴隨人類整個歷史的一個客觀、必然的進程,因此全球性問題是全人類的共同問題。但是,它們并不是由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社會產生的,而是由具體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資本主義或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集團產生的?!斑@樣一來,由全球化這一術語表示的當代現(xiàn)象的最普遍的定義是:使勞動社會化遍及全世界的資本主義形態(tài)。對經濟全球化所作出的“全世界的資本主義形態(tài)”的界定,在一些馬克思主義者看來,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經濟全球化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從生產關系上來看,經濟全球化是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而從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進程的主導理念來看,全球化也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巴西經濟學家多斯·桑托斯認為,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20世紀80年代初里根和撒切爾夫人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的結果。多斯·桑托斯指出,新自由主義政策是一種反動政策,其反動性在于力圖把今天的世界拉向倒退,把世界經濟拉回到壟斷資本和金融寡頭統(tǒng)治的時代。他并不認為新自由主義是一種絕對的“自由主義”,相反,這種“全球化”的世界經濟實際上仍然是以國家為中心的,因為新自由主義對國家經濟的干預是相當強的。多斯·桑托斯指出,要認識到全球化框架中占主導地位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帶有很大的欺騙性。新自由主義的推行,使得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工人運動和第三世界的社會主義運動加強了,發(fā)達國家出現(xiàn)的反全球化運動就表明了這一點。他指出,少數(shù)發(fā)達國家利用新自由主義政策對世界經濟進行控制,這就是所謂全球化的框架。
新馬克思主義者也普遍認為,全球化趨勢和新自由主義的興起之間有很大的相關性。英國學者戴維·哈維在《希望的空間》一書中指出,全球化就是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這種全球化成功地使工人相互之間永不停歇地競爭,從而瓦解了工人階級運動。美國學者大衛(wèi)·科茨認為,全球化所表現(xiàn)的跨國經濟活動的增強,使各國大公司一方面競爭壓力增大,另一方面又可以較自由地擺脫國內限制,這導致大公司既必須又有可能降低勞工標準和環(huán)境標準,這種趨勢形成了新自由主義產生的背景。新自由主義可能使資本主義面臨一個停滯、動蕩甚至崩潰的未來,但是資本主義在短期內無法重新回歸調節(jié)主義國家以應對危機,只有在世界發(fā)生重大動蕩和社會主義運動興起以后才有這種可能??拼闹赋?,當代的資本主義全球化,無論是從資本主義世界不斷增加的經濟一體化意義上,還是從世界資本主義的地理大擴張來看,都給發(fā)展新的調節(jié)主義的國家設置了障礙。新馬克思主義者認為,20世紀90年代出現(xiàn)的跨國金融資本在全球迅速而自由的流動為其主要特征的經濟全球化,是冷戰(zhàn)結束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全球擴張,更精確地說,是以美國資本為首的跨國資本的全球擴張。新馬克思主義者對新自由主義和經濟全球化的批判,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要取向之一。
在新自由主義的主導下,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經濟全球化與兩極分化通行并進。經濟全球化對世界各國生產力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有些馬克思主義者以經濟全球化所造成的兩極分化為視角,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性質。埃及學者薩米爾·阿明指出,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就是兩極分化,即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成員之間,產生日益擴大的不平等。由于價值規(guī)律的全球化和市場的全球化,又由于貨物和資本市場可以全球化,而勞動力市場不能全球化,因而必然導致世界的兩極分化,勞動力市場分割成許多板塊的情況,必然使世界經濟中的不平等狀況惡化。阿明把兩極分化定義為資本主義世界擴張歷史和理論的中心問題。他認為,從這個角度上看,邊緣結構的建成和演變,以及他們相對于中心結構的特征,從一開始就顯現(xiàn)出十分重要的意義。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菲德爾·卡斯特羅也指出,全球化是客觀現(xiàn)實,它顯示了在這個星球上我們都是同一條船上的乘客。然而,乘客們旅行的條件是極其不平等的;這種全球化是富國進行統(tǒng)治的工具,是加深各種不平等并使其永久化的因素,是發(fā)達國家之間為了控制現(xiàn)今和未來的市場而激烈競爭的舞臺。日本學者伊藤誠也指出,作為全球化的經濟體制的后果是以發(fā)達大企業(yè)為中心的財富的積累和第三世界各國龐大的貧困積累,以及世界規(guī)模上的兩極分化和無產階級的貧困化,再現(xiàn)了《共產黨宣言》的兩極分化論的正確性。
在分析全球化趨勢與新自由主義和兩極分化之間的相關性的基礎上,許多馬克思主義者預測了全球化的性質向社會主義發(fā)生轉變的可能性??ㄋ固亓_指出,當今全球化的世界是一個由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思想、標準和原則統(tǒng)治著的世界,古巴不反對全球化,也不可能反對,因為這是歷史規(guī)律;古巴所反對的是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全球化本來會使各國人民更加緊密地進行交流和聯(lián)系,但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是對第三世界最可恥的再殖民化。因此,世界上既有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也有互相聲援的、主張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全球化。第三世界各國應該用互相聲援的全球化來應對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伊藤誠指出:“自由主義和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的基本意識形態(tài)和趨勢。由于新自由主義所倡導的資本主義全球化導致了人們經濟生活條件十分惡劣,因此社會主義運動一定可以在第三世界國家重新得到加強?!蓖ㄟ^跨國反全球化運動和其他的反制度運動,以及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對美國帝國主義行徑的斗爭,使得社會主義目前正重新獲得越來越多的機會。為了理解新自由主義和當代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歷史性質以及為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更多的選擇,應當增強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國際合作的作用。
[1]徐世登.卡斯特羅論全球化與發(fā)展中國家[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3,(12).
[2][日]伊藤誠.現(xiàn)代世界和《共產黨宣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