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郢
(泰山學(xué)院泰山研究院,山東泰安 271021)
嬴秦一朝,由于秦始皇、秦二世接踵東巡,“登茲泰山,周覽東極”(秦泰山刻石語),加之始皇在此舉行的有史以來首次封禪大典,使泰山從方域名山一舉升格為國之圣山。但秦代泰山史料傳世甚少,諸多史事曖昧難明,新出秦代竹簡與封泥上的泰山記錄,使人可從中考索秦帝國時期的名山史實。
2007年12月,湖南大學(xué)岳麓書院從境外收購了約兩千枚珍貴的秦簡,中有大量的律令文書,編號為1114簡中出現(xiàn)了“泰山守”之名,文曰:“泰山守言,新黔首不更昌等夫妻盜,耐為鬼新(薪)白……”。
此前出土之秦封泥中,一印文為“泰山司空”。封泥為紅褐色,近圓餅形,長3.4厘米,寬3.1厘米,最厚處1.1厘米,背有橫向繩紋。泥面鈐正方形印,有十字界格,印面右下部殘,現(xiàn)邊長2×2厘米。羅振玉先生輯入《齊魯封泥集存》中。今藏濟南市博物館。
這兩件文物,堪稱是秦代泰山史料的重要發(fā)現(xiàn)。
秦簡及封泥發(fā)現(xiàn)后,有學(xué)者進行解讀,認為其中云“泰山”,為秦代曾置“泰山郡”或“泰山縣”之證。陳松飛先生《岳麓書院藏秦簡中的郡名考略》主“泰山郡”說,其云:“泰山是否是秦郡名,歷來缺乏文獻依據(jù)。岳麓書院藏秦簡中,編號為1114簡文曰:‘泰山守言……’我們從秦代職官設(shè)置可以判斷,‘泰山守’的‘守’非郡守之稱莫屬?!洱R魯封泥集存》收有‘泰山司空’封泥一枚。孫慰祖先生考證曰:‘泰山秦漢皆無其縣,印文非郡無以歸之?!兜乩碇尽吩?泰山郡,高帝置。全祖望《漢書地理志稽疑》說:故屬秦齊郡,楚漢之際屬齊國尋為濟北國,五月復(fù)屬齊國,分置濟北、博陽二郡。高帝四年屬漢,改博陽為泰山。王國維認為:故漢初之郡,當(dāng)因秦故。以此封泥證之,泰山亦秦始皇二十六年事自齊郡析出之郡。所謂高帝改博陽為泰山,恐實為復(fù)其秦名而已。’秦簡中的‘泰山守’無疑給封泥中的‘泰山司空’提供了泰山在秦代確曾置郡的重要佐證。同時也說明孫氏所考大致可信?!兜乩碇尽分兴^‘泰山郡,高帝置’的記載當(dāng)是秦代文獻資料有限的情況下所作的判斷,實際上泰山在秦早已設(shè)郡,之所以有‘高帝置’的結(jié)論,或如全祖望所推論,當(dāng)楚漢之際,泰山郡又歸屬于齊國,后又單獨劃出為博陽郡,至高祖重新區(qū)劃郡縣時,又改博陽郡為泰山郡,這或許也是漢承秦制的一種表現(xiàn)吧?!保?]
后曉榮先生則認為“泰山”系指泰山縣,所著《秦代政區(qū)地理》中論云:“泰山秦封泥有‘泰山司空’……秦漢之際,郡縣都設(shè)有‘司空’官?!肚芈呻s抄》:‘戎者城及補城,令姑堵一歲,所城有壞者,縣司空署君子將者,貲一甲,縣司空主將者,貲一盾。’睡虎地秦簡‘縣司空’職責(zé)分管縣內(nèi)有關(guān)軍事的土木工程,因從事建筑的勞動力主要是刑徒,故‘司空’又分管刑徒?!稇?zhàn)國策·齊策》中蘇秦說齊王曰:‘齊南有泰山,東有瑯邪。’秦漢時,為了宣傳皇權(quán)神圣性,對于各種自然神,尤其是天神的崇拜,是秦漢時宗教的重要內(nèi)容。所謂‘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秦漢泰山封禪,并設(shè)奉郊縣,管理封禪大典之事。如漢泰山郡奉高邑就是漢代皇帝為行封禪大典而置的基地,為漢特殊宗教職能的縣城。秦泰山置縣或也為秦封禪祭祀而設(shè)置,為漢奉郊縣奉高邑之前身?!保?]
但證之秦代政區(qū),無論“郡”說或“縣”說,均存滯礙。先說郡。秦郡名稱區(qū)劃,歷史地理學(xué)者頗多爭議。就泰山地區(qū)而言,一說屬之濟北郡,一說屬之博陽郡。主濟北說者為譚其驤、馬非百二先生[3]。主博陽說者為后曉榮先生,所著《秦代政區(qū)地理·秦置郡新證》中論云:“博陽郡原為齊地,始皇滅齊后分地置郡。秦博陽置郡原因,同上。但譚其驤、馬非百主秦未置此郡,實有違事理。譚曰:‘博陽據(jù)《項羽本紀》、《田儋列傳》乃濟北王都,是楚漢之初,其地猶屬濟北,安得謂秦世已分建為郡?!聦嵣希啬┲T侯跨州連郡,大者八、九郡,小者二、三郡不等。《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表》:‘內(nèi)地北據(jù)山以東盡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鞒酝蹴椨鹁驼紦?jù)九郡之地,其所封濟北王田安轄秦濟北、博陽二郡,都博陽,就是情理之中。……秦博陽郡治博陽(城),今在山東泰安市東南?!保?]其說較為合理。
按博陽郡治當(dāng)在博城,傳世封泥有“博城”字可證。而博之所在,即今泰安市區(qū)以南三十里之舊縣村。此地春秋戰(zhàn)國時為博邑;秦置博陽縣,漢代沿置,名博或博陽(《漢書》記縣名為博,但新出尹灣漢簡第三片木牘記西漢東海郡所轄縣道侯國長吏升遷情況,中一則云:“華喬故博陽令,以秀材遷?!彼莆鳚h時博與博陽兩縣名并用),屬泰山郡。金黨懷英《重修天封寺記》云:“泰安東南三十里,得故廢縣曰古博城。在唐為乾封,宋開寶間移治岳祠下,居民從之,而縣廢焉。”乾隆程志隆修《泰安縣志》卷九《古跡》云:“博城:縣東南三十里,即舊縣村。故堞猶存?!惫饩w《山東通志》卷三五《疆域志·古跡》云:“博縣故城:在(泰安)縣東南三十里。春秋齊邑,漢置縣,屬泰山郡。漢三年(前204)韓信襲破齊,田橫走博,即此。”今為舊縣村。博城遺址內(nèi)曾出土戰(zhàn)國陶器與瓦當(dāng)、漢畫像石、魏晉鐵器、隋唐瓷器等文物。博陽郡治博陽縣,距泰山主峰不過三十里,秦如置泰山郡,當(dāng)距山體不遠,依當(dāng)時置郡之例,毫無可能在三十里之內(nèi)二郡治并立(漢置泰山郡,已在濟北王獻泰山附近城邑之后)。
此一“泰山”是否指縣呢?這也頗難證實。首先,據(jù)陳松長先生所考,“守”只能指郡一級長官,而不可能指縣之長吏。其次,在現(xiàn)存史料中,亦看不出自秦代已于泰山地域有置專縣的痕跡。如《太平御覽》卷39《地部四·泰山》引邱淵之《齊記》云:“泰山,東岳也。嬴、博二縣共界,漢武封禪割置此縣,以供祀泰山,故曰奉高。”如果秦代已立有泰山縣,那漢武帝之置奉高縣以祀泰山,只不過復(fù)秦舊制,史家不會稱“封禪割置此縣”,視為創(chuàng)舉。因此,竊以為秦代不可能有“泰山縣”建置。
“泰山”既非秦代政區(qū),那么,秦代文物中的“泰山守”與“泰山司空”又如何解釋呢?
筆者以為凡此二者,皆秦代為管理泰山所置之職。自先秦起,國之重要山林已屬之官府,設(shè)官名山虞?!吨芏Y·地官》云:“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為之厲而為之守禁?!弊⒃?“守者,謂其地之民占伐林木者也?!笔栌衷?“彼是其地之民占取澤物者守之,明此山虞所守亦然。是以下文亦‘令萬民時斬材,有期日’,明是守山林之人也?!保?]蓋護林守山,為山虞職責(zé)。
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制定山岳祭祀制度?!妒酚洝し舛U書》云:“至秦稱帝,都咸陽,則五岳、四瀆皆并在東方。……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崤以東,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會稽,湘山。……諸此祠皆太祝常主,以歲時奉祠之?!敝貥O重山岳之祀,岳祠之歲祭,領(lǐng)于太祝,而山岳之管理,亦當(dāng)有專官董之。西安中國書法藝術(shù)博物館所藏秦封泥有“恒山候丞”(祠祀恒山之官)、“行華官印”(巡視祠祀華山之官)[5],可以證實上述推測。泰山地位與恒山、華山相當(dāng),且因封禪而益尊崇,亦應(yīng)置有類似官職?!讹L(fēng)俗通義·山澤第十·五岳》記漢代之制:“東方泰山,……岱宗廟在博縣西北三十里,山虞長守之?!保?]據(jù)此漢代于泰山設(shè)“山虞長”,駐岱宗廟中,掌泰山山林。漢代地方置官多承秦制,此一山虞長,極有可能是從秦官沿置而來。
如果推定秦代曾設(shè)泰山專官,那“泰山守”即應(yīng)為守山之專官,由于泰山為皇帝封祀之山,地位重要,其置官與郡等同,故長吏亦以郡官“守”稱之(漢代稱“山虞長”,“長”則為縣長吏之名)。另外秦簡中有的“守”字亦可解作看護或護守之名,“泰山守”視為掌護泰山之官,亦能講通。而“泰山司空”則應(yīng)為“泰山守”之屬官,職掌山岳工程之官。秦始皇行封禪,建祀壇,立行在,土木之工浩大,司空殆董其事者。①周曉陸、路東之二先生以為“泰山司空”“當(dāng)為秦始皇帝封泰山時所司建筑職司”[7]。李曉峰等先生《濟南市博物館藏界格封泥考釋》亦云:“‘司空’,官名,周代,稱‘冬官司空’,為中央六官之一?!逗鬂h書·百官志》曰:‘掌水土事。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則議其利,建其功。凡西方水土功課,歲盡則奏其殿最而行嘗罰。凡郊祀之事,掌掃除樂器。凡固有大造大疑,諫爭,與太尉同?!梢?,其職掌主要是水利土木等工程,是為后世六部制工部之始。泰山既是歷代帝王的封禪之地,必有一套日常管理機構(gòu),雖史書缺少記載,但‘泰山司空’封泥即應(yīng)為秦代管理泰山土木工程的官吏用印?!保?]龐任隆先生《秦郡縣封泥的歷史地理學(xué)意義》對此并舉一新證:“今案里耶秦牘記有陽陵司空官職,陽陵也不會是郡名,參照此牘,‘泰山司空’確實未必與郡有關(guān)?!保?]以上諸家所論,似得其實。
如能推定“泰山守”與“泰山司空”皆掌泰山之官,而非郡縣之官,那此則為泰山設(shè)立專官之權(quán)輿,對研究泰山管理史大有意義。
今知最早的泰山專官,為漢代之山虞長?!稘h官馬第伯封禪儀記》云:“馬第伯自云某等七十人,先入山虞,觀祭山壇及壇及故明堂宮,郎官等郊肆外,入其幕府觀治石。”又云:“太尉、太常齋山虞。”是山虞自設(shè)官署,獨立于郡、縣之外。魏晉南北朝制度不詳,隋開皇之制:“五岳各置令,又有吳山令,以供其灑掃”(《隋書》卷28《百官志》)。其官階視為從八品。唐置岳瀆廟官,《唐六典》卷30《鎮(zhèn)戍岳瀆關(guān)津官吏》云:“五岳四瀆令各一人,正九品上。(注:古者神祠皆有祝及祭酒,或有史者,令蓋皇朝所置。)廟令:掌祭祀及判祠事。祝史:掌陳設(shè)讀祝行署文案。齋郎:執(zhí)俎豆及灑掃之事?!薄对涂たh圖志》卷10:“岳廟,在(乾封)縣西北三十里……有岳令掌之?!碧┥教拼x鴦碑《長安題記》之“專當(dāng)官岳令劉元機”及《趙昌元題名》之“岱岳令”即此職。五代設(shè)有巡山一職。宋初由縣令兼任東岳廟令、縣尉兼任廟丞。金代不設(shè)掌泰山山、廟之官,而委其事于道士?!洞蠼鸺Y》卷34《岳鎮(zhèn)海瀆·雜錄》載大定之制:“契勘岳鎮(zhèn)海瀆系官為致祭,祠廟合依準中岳廟體例,委所隸州府,選有德行名高道士二人看管祠廟?!笔菫楣芾眢w制一大變革。自此以后,泰山管理事權(quán)皆掌于州縣,具體廟務(wù)由道士經(jīng)辦。明設(shè)督香稅官,清設(shè)巡山典史,皆臨時派遣,而非固定職務(wù)。
近代以后,隨著社會變化,原來數(shù)官共掌、政出多門的管理體制,已嚴重阻礙了泰山的保護與開發(fā)。有鑒于此,民國之初傅增湘提出了置專官以掌泰山的構(gòu)想:“余以為應(yīng)仿古代山虞之司,參以近今管理之制,設(shè)為專局,特置官司,畫分區(qū)域,類別條流。凡屬山中古跡勝區(qū),鉅細不遺,咸加籍記,公私所屬,各專責(zé)成。其經(jīng)畫大端則拓道路以利通行,疏溪澗以富泉源,禁樵采以護山林,設(shè)館舍以便游人,辟山廬以營市集,輯新志以廣播揚,寫圖畫以彰景物。屋宇之屬,存者量為葺治,廢者表其舊基。碑碣之屬,完者嚴禁磨劖,佚者廣為搜剔。靈祠香火,仍其土風(fēng),??蛢S居,亦受約束。資財則出于國帑,而助以邑錢;官吏則一其事權(quán),而參之輿論。樹此偉畫,斯復(fù)壯觀,倘假以十年之期,自巍然為五岳之長。然興革之際,異議或滋,利害所關(guān),群情多沮。持正論以助鴻功,端有賴于郡邑之賢士大夫,余將引領(lǐng)而望之矣?!保?0]其擬議的專局,合林業(yè)、水利、交通、工商諸事權(quán)于一署,此一構(gòu)想,實與秦漢唐宋之泰山置官頗多相近,故附述于此。
[注 釋]
①秦始皇在泰山的重要制作,除去為大眾所熟知的刻石頌功之外,還有以下幾點:
修封禪壇:據(jù)《太康地紀》所載:“為壇于泰山以祭天……為墠于梁父以祭地,壇皆廣十二丈,壇高三尺,階三等。而樹石泰山之上,高三丈一尺,廣三尺?!?《史記正義》引)
豎立“秦闕”:闕為宮、廟、城、墓之前的標(biāo)志性建筑,秦始皇于幸臨之地,數(shù)建石闕以為標(biāo)志,如“表(阿房宮)南山之巔以為闕”,又“立石東海朐界中,以為秦東門”。秦始皇在泰山亦豎石闕,據(jù)東漢馬第伯《封禪儀記》云:“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闕在南方?!逼潢I據(jù)考即岱頂之“無字碑”。
建泰山“行在”:秦始皇在位殫盡天下民力,大興土木,廣建宮室,所謂秦之宮苑“關(guān)中計宮三百,關(guān)外二百余”。其中一處即建于泰山之上。據(jù)乾隆《歷城縣志·山水考》記載:“瓦子嶺在齊城峪南,遍山皆瓦礫,相傳為秦皇行在。登岱之徑。”又《泰山道里記》記載:“迤北為瓦子嶺,遍山皆瓦礫,《志》稱為‘秦皇行在’也。”其地今屬歷城縣境。近年在遼寧綏中縣發(fā)掘秦皇行宮,于遺址多見塌落之屋頂瓦面及花面空心磚式踏步(見《華商時報》1994.4.21),與史書所記瓦子嶺遺址面貌十分吻合。瓦子嶺為“行在”故址當(dāng)無疑義。
埋劍日觀峰巔:《古今刀劍錄》云:“始皇鑄二劍,銘曰‘定秦’。一埋日觀臺下。”(據(jù)《秦始皇集傳》頁567引錄,他本文字有異,不取。)其舉背后深層心理動機尚難以明晰,或與鎮(zhèn)壓東方王氣、希冀秦朝久安的心態(tài)有關(guān)。
從上所舉,可見當(dāng)時土木工程極為浩大,為此曾設(shè)立一專司其務(wù)的官吏勢在必行。
[1]陳松飛.岳麓書院藏秦簡中的郡名考略[J].湖南大學(xué)學(xué)報,2009,(2).
[2]后曉榮.秦代政區(qū)地理[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9.
[3]譚其驤.秦郡新考[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十三經(jīng)注疏(第8冊)[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5]周曉陸.秦封泥再讀[J].考古與文物,2002,(5).
[6]王利器.風(fēng)俗通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7]周曉陸,路東云.秦封泥集[C].北京:三秦出版社,2000.
[8]濟南市博物館.博古擷采:紀念濟南市博物館50周年研究文集[C].濟南:濟南出版社,2008.
[9]龐任隆.秦郡縣封泥的歷史地理學(xué)意義[J].文史,2006,(2).
[10]傅增湘.岱岳重游記[A].藏園游記[C].北京:印刷工業(yè)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