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艷
(武漢科技大學,湖北武漢 430081)
陳獨秀的國家結構觀
王曉艷
(武漢科技大學,湖北武漢 430081)
民初以來,隨著中國政局的急遽變化,陳獨秀參與了關于國家結構形式問題的探討和論爭。陳獨秀關于國家結構的思想主要經歷了從主張聯邦制到單一制,再到民族分權聯邦制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他的每一次思想轉變都有著復雜的歷史背景和深刻的政治根源,是20世紀初中國錯綜復雜政局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陳獨秀;國家結構;單一制;聯邦制
國家結構通常是指一個國家中央和地方之間的相互關系,主要可以分為單一制和聯邦制兩種形式。從19世紀末以來,伴隨著追求民族獨立和建設民主國家的努力,對國家結構形式的思考和爭論從未間斷過。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實質上就是中國先進分子尋找救國治世良方的一種重要探索。陳獨秀作為五四啟蒙運動的發(fā)軔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和早期領導者之一,在關于國家結構形式這一問題上,也曾經進行過積極的探討。陳獨秀關于國家結構的思想經歷了從主張聯邦制到單一制,再到民族分權聯邦制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他的每一次思想轉變都有著復雜的歷史背景和深刻的政治根源,折射出20世紀初中國政局的急遽變化以及在這一背景下陳獨秀對國家出路的積極探索。
一
民國初年,出于對國家政局動蕩的憂慮,陳獨秀打破了不談政治的常例,參與了民初關于聯邦制思潮的討論,是一個聯邦論者。
聯邦制作為一種西方政治理論興起于清末民初。1911年武昌首義后,各省紛紛宣告獨立,清王朝的統(tǒng)治土崩瓦解,聯邦制思潮開始興起。資產階級革命派大多主張仿效美國,建立資產階級聯邦共和制國家。然而南京臨時政府建立后,為了盡早地實現全國的統(tǒng)一,中央集權制的主張逐漸壓倒并取代了原來的聯邦制設想。在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建立專制獨裁的統(tǒng)治后,聯邦制思潮重新抬頭。陳獨秀在1915年《抵抗力》一文中,就大力批判在袁世凱統(tǒng)治下的“統(tǒng)一之害”,“政權統(tǒng)一,則天下同風,民賊獨夫,益無忌憚。庸懦無論矣,即所渭智勇豪強,非自毀人格,低首下心,甘受笞撻,奉令惟謹,別無生路”。斗爭的矛頭直接指向袁世凱的專制獨裁和武力統(tǒng)一政策。
袁世凱復辟失敗后,中國又出現南北對峙、戰(zhàn)爭連綿、生靈涂炭的黑暗局面。在這種背景下,聯邦制理論再度興起。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希望通過聯邦制結束內戰(zhàn)與紛爭,實現和平統(tǒng)一。1917-1918年,陳獨秀先后發(fā)表了《時局雜感》、《駁康有為〈共和平議〉》和《近日中國之政治問題》三篇文章,對中國的現狀和國家結構形式進行了思考,提出了聯邦制主張?!皣医M織之作何狀態(tài),實以國中有力分子若何配布以為衡。配布得當,國基安寧,然后據此事實載之憲章,始可垂諸久遠”,“中國國家組織,自元設行中書省以來,分權制度,已早萌芽。清政不綱,省權益重,兵馬財賦,多不統(tǒng)于中央。辛亥兵興,勢益分裂,倘順此事實,創(chuàng)為聯邦,則六年以來,政局紛爭,必當稍殺?!标惇毿銖臍v史和現實兩個層面分析認為,中國有實行聯邦制的歷史傳統(tǒng),民初也存在建立聯邦制的有利條件但卻失之交臂,結果導致四分五裂的政治格局。目前,只有變單一制為聯邦制,才能遏制獨裁,改變動蕩不安的政治局勢。此外,針對當時甚為流行的所謂聯邦制妨害國家統(tǒng)一的錯誤觀點,陳獨秀在《時局雜感》這篇文章中進行了有力的批駁。他認為,“聯邦雖非單一國家,卻不害其為統(tǒng)一”。而單一體制并不適合于中國,因為在中國“日言統(tǒng)一,日益紛爭,國基迄不鞏固。無他,國家組織偏于理想而遠于事實之為害耳?!彼J為造成中國這種軍閥割據與相互混戰(zhàn)局面的根源在于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所以,陳獨秀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中國國家組織,亦宜分而不宜合……”即改革國家結構形式,實行聯邦制,“因勢利導,使國中有力分子,各得其所,”才能最終制止武力紛爭,實現國家統(tǒng)一。
陳獨秀在這一時期對聯邦制的探討是與中國復雜的國內政治斗爭形勢聯系在一起的。他把聯邦制作為反對軍閥專權、挽救時局的政治工具,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偟膩砜矗笥谛≠Y產階級知識分子階級立場的局限性,陳獨秀對聯邦制的研究是比較零散、膚淺的,缺乏有深度的理論探討。聯邦制在當時的中國不可能結束軍閥的專制和獨裁,也缺乏現實土壤。
二
五四運動后,陳獨秀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由一個民主主義者逐步轉變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在完成世界觀的轉變后,陳獨秀放棄了聯邦制主張,對20世紀20年代甚囂塵上的聯省自治運動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中國應當建立一個民主政治的全國統(tǒng)一政府。
20世紀20年代初,聯邦主義思想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演變成為一場聲勢浩大的聯省自治運動。其核心思想是以聯邦制為國家結構模式,以民治主義為核心,要求各省制定省憲實行自治,在此基礎上再由各自治省聯合組織聯省政府,召開聯省會議制定國憲,最終確立聯邦制,進而實現國家民主和統(tǒng)一?!奥撌∽灾巍笔锹撝握撜呋趯χ袊皣椤钡恼J識而提出的一項救國主張。他們對武力統(tǒng)一失去了信心,試圖通過西方的聯邦制來制止中央和地方之間的權力之爭,完成國家統(tǒng)一。其斗爭矛頭直指奉行專制集權的北洋軍閥和割據一方的地方軍閥勢力,具有鮮明的資產階級民主色彩。面對這場聲勢浩大的運動,陳獨秀在深入地思考后進行了理性的批判。聯省自治論者認為聯邦制對抗衡獨裁具有積極的意義,是反對封建專制體制的一種進步制度。陳獨秀并不反對聯邦這項民主政治制度,“我對于聯省自治即聯邦這個制度的本身,本來不反對”。但是,陳獨秀反對聯省自治運動。理由是他認為在目前的中國,軍閥割據已成事實的條件下,聯邦制或聯省自治只能是一個空洞的理想,無法實現。所以,陳獨秀立場鮮明地表明了自己在這個問題上的態(tài)度,“斷然不敢承認聯省自治,能夠解決現在的中國政治問題”。陳獨秀還與當時力主聯邦制的胡適展開了激烈的論戰(zhàn)。雙方從各自的立場出發(fā),對中國政局紛亂的根源和改造中國的方式這兩大問題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從雙方的論戰(zhàn)我們可以深刻洞悉陳獨秀在這一時期關于國家結構問題的主張。
胡適認為造成中國政治現狀的原因是“為強求統(tǒng)一而封建軍閥,然而封建軍閥卻使各省格外分裂”。即他認為軍閥權大而地方和中央無權導致軍閥割據狀態(tài)。因此解決的辦法在于擴大地方權限,增強中央實力,制定省憲,實行省自治基礎上的聯邦制。也就是通過采用聯邦制,全面改造中國的國家結構,才能打倒軍閥,息紛止爭,謀求國家統(tǒng)一。而陳獨秀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政治糾紛之根源,是因為封建式的大小軍閥各霸一方,把持兵權、財權、政權,法律輿論都歸無效,實業(yè)、教育一概停頓,并不是因為中央權大地方權小的問題。”即陳獨秀揭示中國政局動蕩的根源是封建軍閥割據。如果不鏟除軍閥,聯邦制根本無法實現。
同時,陳獨秀還揭露地方軍閥假借聯治之名行地方割據之實,認為聯省自治的實質就是軍閥割據,聯省自治只會加劇軍閥割據。陳獨秀認為地方軍閥的聯治論是“完全建設在武人割據的欲望上面,決不是建設在人民實際生活的需要上面,所以他們這種主張,在人民政治能力的事實上,無人敢說這樣大的自治權馬上就能夠歸到人民手里,不過聯省自治其名,聯督割據其實,不啻明目張膽提倡武人割據,替武人割據的現狀加上一層憲法保障。武人割據是中國唯一的亂源,建設在武人割據的欲望上面之聯省論,與其說是解決時局,不如說是增長亂源?!彼?,“拿聯省自治來救濟中國簡直是藥不對癥,不但不能減少病痛而且還要增長病痛”??梢?,陳獨秀與胡適的政見正好相反,他認為軍閥割據已成事實的情況下,聯省自治不僅不能夠成為打破地方軍閥割據局面的武器,而且還會成為導致其加強割據的工具,加劇中國的分裂。
那么解決中國紛繁復雜的政局的途徑究竟是什么呢?陳獨秀認為,聯邦制在目前情況下的中國根本行不通,所以,“解決現在的中國政治問題,只有集中全國民主主義的分子組織強大的政黨,對內傾覆封建的軍閥,建設民主政治的全國統(tǒng)一政府,對外反抗國際帝國主義,使中國成為真正的獨立國家,這才是目前扶危定亂的唯一方法。”即中國必須通過人民革命方式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以實現真正民主主義的統(tǒng)一。顯然,陳獨秀對時局的政治見解與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綱領是基本一致的。
據統(tǒng)計,自1922年8月至1925年4月,陳獨秀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fā)表十余篇文章批判聯治思潮和運動,一方面揭露封建軍閥聯省自治假面具和聯省自治的實質,另一方面宣傳民主革命綱領,促使更多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劃清同聯治思潮的界限,也有力地推動了民主革命的發(fā)展。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軍閥割據,政局動蕩,實行聯邦制的結果只會加劇軍閥割據混戰(zhàn)的狀況,加深國家的分裂,使國家永遠陷于紛亂的狀態(tài)。因此,陳獨秀對聯治論的批判無疑是正確的,符合當時中國的現實,體現出陳獨秀敏銳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考能力。
三
陳獨秀堅決反對以武人割據為基礎的聯省自治,那么中國到底應采用什么樣的國家結構形式?中共二大上,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黨人把民族問題和國家結構理論聯系在一起,提出用聯邦制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中華聯邦共和國”的主張。
1922年陳獨秀主持起草了二大宣言,隨后在二大正式提出了民族分權聯邦制的國家結構的構想。二大宣言明確規(guī)定:“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實行自治,成為民主自治邦”,“用自由聯邦制,統(tǒng)一中國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華聯邦共和國?!奔丛谥袊静繉嵭袉我恢疲诿?、藏、回等邊疆少數民族集中居住的區(qū)域實行聯邦制,與內地組成聯邦。
由于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二大將漢族聚居的地方和東三省稱為本部,蒙回藏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稱為疆部。陳獨秀認為,本部與疆部不能實行劃一的制度,應予以區(qū)別對待。關于本部,陳獨秀主張統(tǒng)一后仍然實行單一制。他認為,本部的各省“一旦去了地方軍閥之割據的狀態(tài),除了擴大實際需要的地方自治權以外,實無改變國家組織之必要”。此外,聯邦制“然亦非語言相同的本部所需要,至少也非今日所需要。”即聯邦制不符合中國本部的實際。所以,他主張通過人民革命在中國本部建立一個“民主的全國統(tǒng)一政府”。
關于蒙回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疆部,陳獨秀認為它與本部不僅“民族歷史不同言語不同”,而且“經濟狀況不同”,應該與本部組成聯邦制。如果強行將其統(tǒng)一于本部,建立單一制國家,將會損害這些少數民族的利益與發(fā)展,違背民主共和原則。所以,陳獨秀根據馬克思主義民族解放理論,極力主張“尊重邊疆人民的自主”,在“民族自決”和“民族平等”的基礎上以聯邦的形式實現民族的聯合。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提出這一主張的目的主要是喚起國內少數民族人民爭取解放的覺悟,使各少數民族從壓迫下解放出來,實現自治,以免遭帝國主義侵略和軍閥統(tǒng)治的雙重痛苦。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中華聯邦共和國”的構想主要是作為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而提出來的。這里要指出的是,陳獨秀在這個時期所推崇的聯邦已經由民初歐美式的地方分權聯邦制轉向主張革命的蘇俄式民族分權聯邦制。這是他聯邦制思想的最大變化。
毫無疑問,陳獨秀提出建立民族聯邦制國家結構的構想,一方面是源于共產國際的影響和蘇俄聯邦主義的實踐啟示,更重要的是源于他對中國國情,特別是對中國各民族的歷史與現狀的認識。當然,陳獨秀的這種認識是片面的、膚淺的,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影響一個國家對國家結構的選擇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如自然因素、民族因素、文化傳統(tǒng)、階級結構等,而且各種因素也是相互作用的,僅僅從蒙古、西藏、回疆在歷史、語言和經濟上與中國本部各省發(fā)展不同就得出中國應采取聯邦制度的結論是片面的。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局限是由時代決定的。隨著中國共產黨人對國情認識的不斷深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的提高,對國家結構問題的認識也不斷深化。在1949年建國前夕,中國共產黨最終放棄了以聯邦制解決民族問題的主張,選擇了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在民族問題上確立了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1]陳獨秀.時局雜感[A].任建樹,張統(tǒng)模,吳信忠.陳獨秀著作選(第1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17-318.
[2]陳獨秀.聯省自治與中國政象[A].任建樹,張統(tǒng)模,吳信忠.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80-381.
[3]胡適.聯省自治與軍閥割據[J].努力周報(北京),1922(19).
[4]陳獨秀.對于現在中國政治問題的我見[A].任建樹,張統(tǒng)模,吳信忠.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77-378.
[5]陳獨秀.聯省自治與新西南主義[A].任建樹,張統(tǒng)模,吳信忠.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80.
[6]陳獨秀.統(tǒng)一與分立[A].任建樹,張統(tǒng)模,吳信忠.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861.
[7]陳獨秀.中國共產黨對于目前實際題目之計劃[A].任建樹,張統(tǒng)模,吳信忠.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24.
(責編:李莉)
D693.2
A
1008-8431(2012)04-0052-03
2012-05-20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中國近代聯邦主義人物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1jyty131)。
王曉艷(1976-),女,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