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女士購買某廉價航空的機票,結果飛機晚點數小時,飛機到達登機口時,由于不滿該航空在延誤期間的表現,大部分乘客要求賠償,否則拒絕登機。該航空公司最后答應每人賠200元。登機后,空乘人員為每位乘客賠償200元現金并讓乘客簽名確認。此后,當劉女士再次在該航空網站上購買機票時,網站顯示“你的資料被鎖定,請聯系客服”。在聯系工作人員后才被告知,她被列入了“黑名單”。
一次承運關系是一次經濟契約,而契約就是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當我們去一家高檔餐廳吃飯的時候,如果穿背心短褲拖鞋,估計門衛(wèi)會拒絕顧客入場,而在這種時候,我們好像從來沒有責備過保安和餐廳,而是覺得顧客不太注意穿著——但這有個前提,餐廳已經提前告知過,比如門前“衣冠不整,恕不接待”的牌子。當然,本著盈利原則的餐廳是會將此標準降到較為寬容的地步。
同樣,雖然中國現行合同法的第289條中規(guī)定:“從事公共運輸的承運人不得拒絕旅客、托運人通常、合理的運輸要求。”航空運輸自然屬于公共運輸,但是法條里的“通常、合理”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拒絕旅客是合法的。某廉價航空公司在售票的時候已經以非常醒目的字體提醒了旅客“延誤不賠償”等一系列差異化服務條款。市場是均衡平等的,同樣坐飛機,憑什么他們可以便宜很多,那一定是有一些成本被省去了,而對延誤的賠付,也許就是乘客在享受低票價的時候應該去承擔的風險或成本。便宜的票價,大家是樂于享受,但遭遇延誤了,旅客卻對不賠付的條款視若無睹,選擇性忽略了高利益背后的風險和成本,違背了自己的承諾。那下一次締約時,航空公司對有過違約紀錄的要約方區(qū)別對待,也就同樣容易理解了。
當然,如果是在民航被完全壟斷的狀態(tài)下出現了上述情況,乘客的利益應該受到保護,因為壟斷方在借助不平等的市場機制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今天市場參與者眾多,航空公司似乎也該有選擇權。從這個意義上講,“黑名單”有存在的必要,不是為了懲罰,而在于事前提醒大家冷靜看清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作者郵箱:bigyuanli@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