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永遠的電波》這部作品在歷史與現實的多維度音響時空中穿越、交錯,時而現實,時而歷史,形成鮮活現實感與厚重歷史感交融的效果;將音樂、語言、音響交融在一起,多層面音響疊加、交錯,延伸和拓展了聽眾的想像力,加深、加厚了故事的廣度和力度,使整部作品既有現代感,又有歲月的滄桑感。
關鍵詞:廣播 音樂 電波
為紀念人民廣播事業(yè)創(chuàng)建70周年,北京音樂廣播精心制作播出了專題音樂節(jié)目《永遠的電波》。該節(jié)目通過大量豐富、翔實和珍貴的音響,真實地再現了人民廣播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的歷史,謳歌了老一輩廣播工作者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通過這部作品可以讓聽眾追憶廣播、感受廣播、暢想廣播。
一、以焦點事件開篇,用語言音響展現畫面
我在構思《永遠的電波》節(jié)目時有多種方案,最終確定把汶川地震中的廣播作為節(jié)目開篇。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fā)生大地震后,災區(qū)的所有通訊中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迅速播出了第一條汶川大地震的消息,牽動了全中國每一個人的心。為了能及時得到外界消息,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救災部隊每人配發(fā)一臺收音機。廣播成為黨中央指揮抗震救災的重要手段,收音機成為災區(qū)人民了解外界情況的唯一途徑。
節(jié)目通過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郎峰蔚的采訪向聽眾描述了當時的情形。這位一直堅持在災區(qū)一線的記者語氣激動,仿佛這些事就發(fā)生在昨天。她說:“當時是地震的第二天,我們到了漩口中學的臨時避難點,看到我們進去,很多孩子撲過來就哭了。孩子們說:‘能不能告訴我爸爸、媽媽,我們在這里還活著’。我們讓所有孩子把自己父母的名字寫下來,通過直播第一時間告知給他們的父母。后來我們才知道,很多人整日整夜都守在廣播前,希望能從廣播里聽到他們親人平安的消息?!?/p>
任何人聽到這段采訪都不可能不感動,廣播在當時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被闡釋得淋漓盡致。不用過多的語言描述,讓事實來說話,一下就抓住了主題,抓住了聽眾的心。
郎峰蔚在采訪中還說:“我記得直升飛機降落在河灘上,剛剛做完報道。突然看見從下游山的另一側轉過來一面迎風招展的紅旗,我當時激動得眼淚嘩的一下兒就下來了,一路路的人民子弟兵,正在向這里開進。我們不斷地通過電波告訴人們:人民子弟兵正在從空中、從水上、從陸地等多路往災區(qū)趕,正在大規(guī)模地開始救援?!?/p>
這些采訪音響在節(jié)目一開篇就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在節(jié)目開始的幾分鐘內就抓住了聽眾的耳朵。開篇是廣播作品成敗的關鍵,廣播作品應當把最重要、最精彩的內容放在最前面。如果開篇不著邊際,下筆很遠,節(jié)奏緩慢,“開門不見山”,是很難吸引聽眾的。
音樂節(jié)目的優(yōu)勢在音樂,在用聲音展現了汶川地震這一歷史畫面的同時,我選用了管弦樂《大地安魂曲》,通過采訪和激動人心的音樂描繪了在災難面前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感人場景。
二、歷史音響再現歷史關鍵節(jié)點,典型人物細敘廣播情結
歷史是由許多事件組成的。聲音也是歷史的組成部分之一,并且越來越成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永遠的電波》使用了很多歷史音響和音樂,此起彼伏,交相輝映,不斷引起聽眾的興奮,恰到好處地為節(jié)目增添了許多可聽的色彩。
2010年12月30日是中國人民廣播事業(yè)創(chuàng)建70周年紀念日,70年前,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第一聲呼叫,標志著中國人民廣播登上了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歷史舞臺。從此,它響徹中國大地,被當時的進步人士、青年學生贊譽為“茫茫夜空中的燈塔”。
我曾經到過延安王皮灣,見到了大量的歷史文物,當年的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播音室只有一張木桌、一只話筒和一架老式留聲機……人民廣播就是在這么簡陋的條件下創(chuàng)建、發(fā)展壯大。在節(jié)目中我運用竹笛演奏的陜北信天游風格的旋律,把人們帶到人民廣播的發(fā)源地延安西川的王皮灣,表達出廣播人對人民廣播事業(yè)開創(chuàng)者的崇敬之情。
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是通過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第一次向國內現場直播的。我找到了當年參加《黃河大合唱》演唱的老歌唱家孟于的采訪錄音。她說:“我在臺上唱《黃河大合唱》以后,淚流滿面,激動得不得了,那些蔣管區(qū)來的先生們上臺就和星海擁抱啊。這部偉大的作品太感人了,作為一個合唱隊員,感覺到《黃河大合唱》音樂的力量是那樣偉大,使我和民族的苦難和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孟于說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饵S河大合唱》唱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鼓舞了當時中國人民的士氣,是一部不朽的音樂作品。特別是通過廣播,很快傳遍了全中國?!队肋h的電波》節(jié)目中,《黃河大合唱》的宏大氣勢讓人們一下兒回到了抗日的烽火中,用事實展現了廣播在當時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開國大典現場轉播是人民廣播最具代表性的一幕。當時,沒有電視,沒有網絡,廣播是唯一現場轉播的媒體。當時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播音的是北平新華廣播電臺播音員丁一嵐和齊越。當我找到丁一嵐在天安門城樓上現場直播的音響時,欣喜若狂。這一段錄音清晰干凈,展現了老一代廣播人的風采。“國旗已經上升到旗桿的頂尖,開始在人民首都的晴空里迎風招展,它象征著中國的歷史從此開始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我們的國旗五星紅旗將永遠地飄揚在人民祖國的大地上。”丁一嵐說到這里時,管弦樂《紅旗頌》激昂的旋律轟然而起,充分展現了這一讓人難以忘懷的歷史畫面。
一部優(yōu)秀的廣播作品要能給人以新意,使人回味,除了準確的概括之外,還必須有感人的細節(jié)或動人的情節(jié)。在這20幾分鐘的節(jié)目里,對人民廣播70年的闡述要詳簡得當,剪裁得體。簡則簡到幾句話就跨過一段歷史,詳則詳到不惜用相當的篇幅寫一個人的感受。
丁一嵐是人民廣播事業(yè)比較典型性的人物,從1945年投身人民廣播事業(yè),一干就是40年。1992年,丁一嵐不幸患腎衰竭去世。她的大女兒鄧曉嵐在接受采訪時說:“媽媽臨終前說‘給我播放一曲《延安頌》,讓我的靈魂回到那火熱的青春時代。滿足我這一要求,這對我是最大的安慰?!衣犎思艺f,人最后消失的是聽覺,我就趕快回家,把《延安頌》的磁帶帶到醫(yī)院去給她放。我這樣希望,我也相信她最后能聽到這首歌,能夠伴著這首歌遠去?!?/p>
這段采訪真切感人,催人淚下,充分展示了一位廣播人對事業(yè)和理想的追求。我相信,當優(yōu)美、激昂的《延安頌》歌聲響起時,一定會觸動聽眾的心弦。
三、既有鮮活的現實感,又有厚重的歷史感
聲音記錄歷史,聲音訴說歲月。昨日的現實,今天就成了歷史;今日的現實,明天將成歷史。《永遠的電波》在歷史與現實的多維度音響時空中穿越、交錯,時而現實,時而歷史,形成鮮活現實感與厚重歷史感交融的效果;它將音樂、語言、音響交融在一起,多層面音響疊加、交錯,延伸和拓展聽眾的想像力,加深、加厚故事的廣度和力度,使整部作品既有現代感,又有歲月的滄桑感。美妙的聲音能撫慰人的心靈,優(yōu)秀的廣播節(jié)目應該用聲音記錄歷史,震撼、穿透人的心靈。
當年中國成功發(fā)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人們在廣播中聽到了《東方紅》樂曲,這一重大事件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采訪到原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主任劉明山將軍。他說:“這次衛(wèi)星的發(fā)射任務是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如果這次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了,讓全世界人民能夠聽到從我們衛(wèi)星上發(fā)出的《東方紅》樂曲,那意義就非常深遠了?!彼€介紹了當時廣播報道這一事件的細節(jié):“我們衛(wèi)星測控站接收下來之后,用錄音帶錄好,然后派了專機送到北京,送到廣播電臺進行廣播的。那時候廣播成了人們一個非常重要的生活組成部分?!?/p>
在表現這一場景時,《永遠的電波》將人們當年在中國大街小巷歡呼雀躍的音響,和太空中傳來的《東方紅》樂曲融匯在一起,小提琴演奏的《東方紅》樂曲伴隨著劉明山將軍的采訪音響,讓人們一下回到了當年的情景中。
這些歷史音響,能夠立即把聽眾帶進當年的歷史時代,深情的小提琴曲《東方紅》豐富和延伸了作品的內容。巧妙地運用這些音樂、歷史音響和采訪音響,使《永遠的電波》這部作品更顯得色彩斑斕,讓人回味。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廣播與時代同行,構架起現代信息傳播的廣闊時空,人民廣播以獨特的傳播優(yōu)勢顯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人們展現了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在《永遠的電波》節(jié)目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60周年現場直播的場景中,禮炮音響、武警戰(zhàn)士護旗隊伍的腳步聲,響徹在天安門廣場上空。由1300人組成的聯合軍樂團、2500人組成的合唱團和250人組成的民族打擊樂團表演的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與之疊加,震撼人心,讓人熱血沸騰。
這氣勢磅礡、永載史冊的盛世慶典現場轉播的音響和六十年前開國大典的現場音響形成鮮明的對比,用事實證實了人民廣播發(fā)展的光輝歷程。著名人民廣播史專家趙玉明在《永遠的電波》節(jié)目中說:“70年來,中國人民的廣播事業(yè)可以說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經過新中國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fā)展,中國人民廣播的聲音響遍全國,響遍全世界。中國已經由一個廣播的小國、弱國變成了一個廣播的大國?!?/p>
國慶60周年晚會執(zhí)行總導演甲丁對我說:“‘十一’的那天晚上,有很多人是通過廣播感受到共和國在那一個時刻的那種興奮和喜悅,我覺得他們的心跳一定是通過廣播跟國家的脈搏在一起跳動。”在制作這段節(jié)目時,我把當時人們在廣場上高呼“祖國萬歲”的音響和譚晶、廖昌永演唱的《今天是你的生日》的高潮部分融匯在一起,達到了感人至深的效果,增強了沖擊力和震撼力。
(作者單位: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音樂廣播)
(本文編輯: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