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彰顯國家電臺責任感使命感、凸顯廣播特色、創(chuàng)新廣播傳播方式、體現人文關懷、整合國家電臺新聞資源、鍛煉國家電臺青年編輯記者隊伍等方面對《中國濕地報告》進行了全面梳理與總結。
關鍵詞:傳播規(guī)律 大型報道 全媒體 中國廣播
中央電臺大型系列報道《中國濕地報告》5月21日啟動至6月9日結束,歷時19天,行程約3.558萬公里,分別深入我國19個?。▍^(qū)、市,含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不同類型濕地進行調查采訪,真實、生動反映了我國濕地現狀,客觀、理性地反映了我國濕地保護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實現了國家電臺廣播大型報道的新突破。
一、主題鮮明、立意深遠,體現國家電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關注濕地、關注生態(tài)、關注環(huán)境、關注生存、關注和諧社會建設,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吨袊鴿竦貓蟾妗芬詽竦刈鳛閳蟮赖那腥肟?,展現了國家電臺對環(huán)境、生態(tài)的關切。整組報道播發(fā)后,引發(fā)了全社會對人與自然、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關注,強化了各級政府和廣大民眾的濕地保護意識,是國家電臺履行社會責任、肩負歷史使命的具體體現??梢哉f,自主策劃類似《中國濕地報告》式的大型報道是當前國家電臺爭取話語權、提高輿論引導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輿論影響力和引導力離不開精準的議題設置、翔實的內容、精心的策劃和受眾樂于接受的形式?!吨袊鴿竦貓蟾妗窂倪x題到策劃再到實施,都有一個詳細的計劃和準確的研判。報道過程中,又同搜狐、網易、鳳凰、騰訊、百度、新浪等網站進行了合作,很好地引導了網上輿論,發(fā)揮了國家電臺輿論引導的作用,凸顯了國家電臺的權威性。作為國家電臺,就應該發(fā)揮自身權威、高端、大氣的特點,用獨特深刻的價值判斷、文化內涵來打造核心競爭力。
二、多點落地、多形式呈現,凸顯廣播特色,形成強大的規(guī)模效應
《中國濕地報告》報道組在持續(xù)19天的行程中,每天在《新聞和報紙摘要》中播發(fā)動態(tài)新聞或廣播特寫,在《新聞縱橫》節(jié)目中播出深度報道,并在上午和下午的《央廣新聞》中隨時連線,近百篇廣播報道使整組報道體現出大型報道的持續(xù)性、連貫性、多樣性,多點落地、多形式的特點,這種報道手法使得報道形成了強大的規(guī)模效應。比如:西北報道組在寧夏采訪過程中,不僅采制了《新聞報摘》中的廣播特寫、《新聞縱橫》的專題,還采寫了5篇內容鮮活的網絡專稿和記者手記,作了兩期視頻報道。西南報道組克服高原缺氧、路途艱辛等多種困難,僅僅在麥地卡濕地就發(fā)回了8篇廣播新聞和網絡稿件,使神秘的麥地卡濕地第一次清晰地呈現在聽眾和網民面前。
《中國濕地報告》充分呈現廣播特色,音響發(fā)揮比較到位,涌現出了一批背景音響豐富、被采訪者表達生動、記者播報現場感強烈的優(yōu)秀稿件。如廣播特寫《鄱陽湖的美麗約定》、《尋找生命的湖》,就將現場的風聲、水聲、炒菜聲、汲水聲、腳步聲、談話聲以及記者生動的畫外音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將采訪對象的內心世界通過生動、樸實、鮮明的現場音響展現出來,將聽覺形象轉化成了視覺形象,讓聽眾在自己的腦海里浮現出一個個生動的畫面,引發(fā)聽眾深入的思考。這些報道播出后,不僅搜狐、網易、鳳凰、百度、騰訊等商業(yè)網站在重要位置進行了轉載,人民網、新華網等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也予以了轉載,成倍放大了報道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報道組足跡北至黑龍江,南到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西到西藏、新疆,東到江浙,較為全面、客觀地反映了我國濕地的全貌,對地方政府如何處理發(fā)展與濕地保護的關系進行了詮釋,對部分地方和單位破壞濕地的做法也進行了客觀報道。這些報道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得到有關領導的好評,報道強化了各級地方政府和廣大民眾的濕地保護意識。報道組所到之處的政府網站很多都刊載了報道組來訪的消息或轉發(fā)了報道組的報道內容。國家電臺在傳遞主流聲音、引導社會輿論上的權威地位得到了彰顯。
三、臺網互動、音視頻結合,微博圖文并茂,全媒體報道方式對傳統(tǒng)廣播大型系列報道進行了大膽創(chuàng)新
“全媒體”就是綜合運用各種表現形式,文字、圖像、音響、視頻等全方位、立體地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絡、通信等傳播手段來傳輸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tài)。綜合運用全媒體也是《中國濕地報告》的亮點之一。
《中國濕地報告》在進行傳統(tǒng)廣播報道、實時廣播連線的同時,還利用網絡、音視頻、微博互動等多媒體、多手段,突破了傳統(tǒng)廣播的局限?!翱梢暬背蔀檎M報道的新亮點,如:《中國生命之源的脈動——三江源探訪》、《中國白鶴之鄉(xiāng)——吳城鎮(zhèn)》等視頻新聞,改變了廣播單渠道傳播劣勢,使廣播報道可視化、多維化,不僅對廣播報道進行了有益延伸和補充,還擴大了傳統(tǒng)廣播報道的影響力。
在廣播播發(fā)稿件的同時,報道組還第一時間在中國廣播網同步刊登出深度的文字稿件、采訪圖片、記者手記、視頻新聞等,這樣處理使新聞信息能在第一時間實現“雙信道”同時傳播——即廣播與網絡的同時傳播與雙向覆蓋。與此同時,報道組還借助微博進行傳播,不少影響力較大的官方微博、環(huán)保志愿者微博、聽眾微博都對報道進行了二次傳播,形成了微博傳播新熱點??梢哉f,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這種交叉互補,形成了“1+1>2”的宣傳效果。
《中國濕地報告》還同搜狐、百度、鳳凰、網易、騰訊、新浪等門戶網站進行合作,使得整組報道的轉載率、影響力都大大提高。其中,搜狐、網易、鳳凰等網絡媒體都轉發(fā)了絕大部分《新聞報摘》、《新聞縱橫》中播發(fā)的新聞稿件。
四、以情動人、文風樸實,人文關懷貫穿報道始終
《中國濕地報告》用一種別樣的視角,以自然、人、生態(tài)、生命等人類命題為報道的邏輯起點,通過扎實的采訪、豐富的音響、詩意的語言、辯證的思考、人文的關懷很好地展示了濕地之美,表達了濕地之憂,寫出了如《有多少愛為洪湖而來》、《塞罕壩的春天》、《缺乏人力財力麥地卡濕地保護遇困惑》、《黃河濕地的守望者》等有思想、有分量的報道。
《中國濕地報告》故事內外、音響之間彌漫的是一種令人為之動容的人文關懷。這種人文關懷同當前新聞“庸俗化”、“娛樂化”的傾向相比,體現了國家電臺的大氣和人文傳承的責任。《中國濕地報告》的字里行間彰顯的既有采訪者理性的思索,也有采訪者心中感性的真誠。在廣播里我們聽到了人與濕地的故事、人與鳥的“約定”。如《鄱陽湖的美麗約定》中,巡護員的話語“聽一聽鳥的聲音,每天到湖區(qū)去看著它們在我們的保護下可以說非常安寧,自己也感覺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報吧!”讓人讀懂了他們的豁達以及生命的頑強。
可以說,人文關懷貫穿《中國濕地報告》播出始終——成為報道的內在隱性線索。這種人文關懷如同聲音入耳一般,動情動人卻不顯做作,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五、組織有序、保障有力,充分發(fā)揮了國家電臺駐地記者整體優(yōu)勢
中央電臺有一支遍布全國的駐地記者站隊伍,作為駐地記者站的主管部門——地方記者管理中心近年來根據駐地記者站的特點和實際,有效整合駐地方記者人力資源,圍繞一個主題,積極探索廣播宣傳的新思路,精心策劃、精心組織大主題、跨地域的重大報道活動,打造精品工程。《中國濕地報告》正是發(fā)揮國家電臺駐地記者整體優(yōu)勢而形成規(guī)模效應的又一次成功實踐。
這組報道從2011年底開始策劃,到今年5月組織實施:從前期選題策劃,到報道形式、報道規(guī)模,地方記者管理中心與臺內有關部門、頻率進行了多次深入、細致的溝通。與此同時,采訪沿途的19個記者站也為這次報道付出了很大努力:在具體采訪點的聯系上,報道組的吃住行的安排上,采訪的配合上,相關記者站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艱辛勞動。正是因為有了后方的有序組織、前方記者站和報道組的緊密配合,這組報道才如此圓滿順利。這次報道的成功實踐也充分說明:中央電臺遍布全國的記者站是一筆寶貴財富和重要資源,也是中央電臺事業(yè)發(fā)展可倚靠的一支重要力量。
從《2008中國海洋紀事》、《雪域高原格?;ā贰ⅰ饵S河日記》、《精彩西藏》到今年的《中國濕地報告》,這幾年,中央電臺地方記者管理中心每年都在策劃大型報道,這種做法改變了記者站過去那種單打獨斗的新聞采寫方式,是發(fā)揮國家電臺駐地記者站整體優(yōu)勢、形成規(guī)模效應的成功嘗試。
六、多方聯動、整合國家電臺新聞資源,探索廣播系列報道的新路,鍛煉了編輯記者隊伍
在中央電臺總編室的大力支持下,地方記者管理中心聯合中國之聲、中廣網、中國廣播報、民族中心等臺內有關頻率和部門共同打造《中國濕地報告》,發(fā)揮了國家電臺多部門立體聯動的傳播效應,《新聞和報紙摘要》和《新聞縱橫》相互呼應,前后播出了19天,從未間斷,這種宣傳力度和報道規(guī)模在國家電臺日常報道中是少見的。總編室、中國之聲、地方記者管理中心、中廣網等部門的強強聯合,使國家電臺的人力、物力和刊播平臺得到了優(yōu)化組合。國家林業(yè)局與中央電臺的成功合作,為中央電臺拓寬報道渠道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這也正是王求臺長提出的“內合外聯、多元發(fā)展”戰(zhàn)略的最好注解。這種多方聯動、整合臺內臺外資源的報道模式,為深化中央電臺新聞改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將大型報道同“走轉改”活動相結合,也是本次報道一大特色。這次采訪報道活動前后歷時19天,報道組成員加上中央電臺駐地記者站的同志,前后參與報道的記者有100多人,是到目前為止中央電臺“走轉改”報道中行程最長、參與人員最多、報道時間最長、發(fā)稿數量最多的一次,是中央電臺深入踐行“走轉改”的一次生動實踐。參加這次報道的多數都是來臺五年左右的青年記者,各組的領隊則是由新聞采編經驗豐富的三位記者站站長和中國之聲編輯部主任擔任。一路上,老記者對青年記者現場指導,不僅采制了一大批好的廣播作品,還有效提高了青年記者的基本技能和業(yè)務素養(yǎng)??梢哉f,通過這種戰(zhàn)役性的實戰(zhàn)鍛煉,青年編輯記者的業(yè)務水平在報道中得到提升,思想在報道中得以凈化。
這組報道采訪行程長,跨度大,任務重。四路記者分別深入到邊遠地區(qū)、生態(tài)脆弱地區(qū)進行采訪,中南東南報道組冒著感染血吸蟲病的危險,深入洪湖、洞庭湖、鄱陽湖等地區(qū);西南組克服寒冷干燥、高原反應,深入西藏麥地卡、四川若爾蓋等高原高寒地區(qū)。西北組跨越盆地高原,行走浩瀚沙漠;華北東北組從內蒙、河北遼闊草原奔赴三江平原。大家直面濕地一線的百姓生活、保護現狀,與濕地保護者和生活在濕地周邊的普通干部群眾同吃同住,了解他們的生活與訴求,看發(fā)展、找問題、解疑惑。感知基層環(huán)保工作者生活,體會濕地周邊普通百姓的真實情感,經常是上午采訪,中午飯都顧不上吃就和中國之聲連線。有時候在采訪路上,信號不好,記者就站在山坡上頂著寒風進行連線。不少同志還熬夜整理采訪拍攝的照片,并撰寫采訪手記,一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在這樣緊張的節(jié)奏和艱苦的環(huán)境中,沒有一個同志退縮,大家始終保持著昂揚的斗志和極大的工作熱情,這一點確實讓人感動。
總之,《中國濕地報告》策劃到位、保障有力、采訪扎實、影響深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跨地區(qū)、寬領域大型報道活動,也是中央電臺近年來組織策劃的非常有特色的報道活動之一。
(作者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紀檢組長)
(本文編輯:呂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