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年級】七年級
【課題】《第三單元一華夏古韻》
【教學目標】1、通過聆聽、模唱《楚商》的音樂主題片段感受、體驗所蘊含的音樂“語言”。感受音樂中“大樂與天地同和”的大氣。
2、認知一些民族樂器、并能將樂器進行分組。
3、通過本次課學習,激發(fā)學生對我國民族音樂多一份關注、多一份熱愛。
【教學內容】1、聽賞《楚商》,并嘗試哼唱其音樂主題片段。
2、識別樂器圖片,認知樂器的名稱及其分組。
【教學重點】
聽賞《楚商》,在聽賞中感受、體會古曲的“韻味”。
【學情分析】
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燦爛的音樂文化。在本單元出現(xiàn)的音樂作品更是體現(xiàn)出華夏音樂的博大精深。如何讓當代學生通過短短幾個課時的學習,逐步從不愿聽賞“古樂”到樂于聆聽?實現(xiàn)學生樂于參與、體驗、感受音樂的學習初衷。
【教學策略及創(chuàng)造性教學設計】
以音響、多媒體課件、圖片資料相互交融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導,教師以引導、啟發(fā)等教學手段,進行課堂教學。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針對本學段的學生的特點進行有效教學。在擴大音樂欣賞范圍的同時,更有意識地將音樂的人文內涵融入教學中。
【教具使用】電(鋼)琴、圖片、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過程】
一、導入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容:1、組織教學:2、出示課題:《華夏古韻》
學習活動:教師吟唱著《陽關三疊》的歌曲步入教室。
教學意圖:教師的吟唱在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意在渲染一種音樂文化的氛圍。
二、展開部分
1、走近——“華夏古韻”
聽一聽:1、人聲演唱《陽關三疊》2、古琴演奏《流水》、
說一說:你聽到這些樂曲的感受?你聽到哪些樂器的演奏?
教學意圖:聽什么、想什么、說什么,讓學生在聆聽中有所感、有所想。結合此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多聽不同樂器所演奏同一音樂作品。(如:《流水》古琴版的、鋼琴版的)
2、“民樂民韻”
初識樂器:教師簡介“八音”分類;
樂器分組:請同學們看一看課前老師放在你們桌上的卡片樂器名稱,并將其進行分組。
教學意圖:將出現(xiàn)的樂器按演奏方式分組(如:彈撥組、拉弦組等)。識樂器、辯音色。
3、完整聆聽:《楚商》
簡介音樂作品的背景。
初聽音樂——感受音樂情緒。
教學意圖:對音樂作品的簡介,可激發(fā)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提高音樂感受能力,初步養(yǎng)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
4、片段聆聽:《楚商》
復聽音樂:聽一聽,想一想樂曲中的演奏樂器是?試著說出你所聽到樂器的名稱。
簡介編鐘
教學意圖:要點提示,啟發(fā)思考。對于學生的積極作答,要及時予以肯定。
樂器簡介,幫組學生感受該樂器在表現(xiàn)音樂時的獨特魅力。
5、再次聆聽:《楚商》
再聽音樂:解析該作品的音樂“韻味”(試著引導學生從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伴奏樂器的音色等各方面來解讀該音樂的語言所要表達的音樂“韻味”)。
教學意圖:這是一首“大樂與天地同和”感覺的音樂作品,如何感受到從哪些方面去感受?引導學生層層深入。
6、哼唱音樂:《楚商》
聽彈奏,哼唱音樂主題片段。
師生同唱。
或學生分小組進行演唱。
教學意圖: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既可加深對音樂作品的印象,又可以免去單調乏味。培養(yǎng)學生音樂表現(xiàn)能力。
7、議一議、論一論:《楚商》
將前一環(huán)節(jié)中哼唱的音樂主題片段通過改變其音樂變現(xiàn)要素、演奏樂器或表現(xiàn)形式讓學生議一議、論一論、說一說,你更喜歡哪一種改變?原因是什么?
教學意圖:多角度的感受音樂,可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三、整理部分
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小結學習收獲。
課后作業(yè):歌詞創(chuàng)作
結束語:為了繼承和發(fā)揚中國的音樂文化,并把它推向世界,許多的音樂人都在努力。
設計意圖:一節(jié)課的學習是不可能讓學生馬上愛上我們的民族音樂的,但是可以讓學生對民族音樂多一份關注、多一份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