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四輪經濟周期,每輪周期變化影響多有投資,政策與全球經濟影響,本文旨在研究其中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啟示。
關鍵詞 經濟周期 改革開放 總需求
中圖分類號:F037.1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經濟周期指是國民總產出、總收入和總就業(yè)的波動,是國民收入或總體經濟活動擴張與緊縮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動變化。一般分為衰退、谷底、擴張和頂峰四個階段。對于經濟周期研究,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同的周期時間和理論,如基欽提出的3-4年短周期,朱格拉的9-10年中周期以及康德拉季耶夫的50-60年長周期,理論方面又產生了因貨幣供應量造成的純貨幣經濟周期理論,投資過度理論,因消費品需求趕不上消費品增長造成的消費不足經濟周期理論等。國內學者對經濟周期的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本文意在研究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波動的狀況和原因,并提出一些啟示。
二、改革開放后經濟波動狀況
1、1978年-1981年是改革開放初期,1978GDP增速達到11.7%,投資過快、盲目投資、是造成當年經濟過熱的主因,此后政策迅速收緊,至1981年,GDP增速僅為5.2%,這一階段是經濟周期收縮期。
2、1981年-1990年是經濟整頓年。1982年GDP增速回升至9.1%,此后經濟快速恢復性增長,因投資過熱, 1987年GDP增速達到11%,CPI升至8%,價格與工資雙雙大幅攀升,貨幣政策卻是相應寬松,信貸的大量投放引發(fā)1988年CPI升至罕見18.8%。1989年緊縮貨幣政策導致社會購買力被壓縮。1990年GDP增速減緩至3.8%,形成經濟周期波谷。
3、1991年-2001年。1990年的大規(guī)模投資讓中國經濟在1991年走出低谷,隨后GDP增速達到14.2%,1993年開始回落,一直下降至199年的7.6%,2000年有所反彈,但2001年又降下至8.0%。將近10年的經濟下降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都屬罕見。
4、2002年-2009年經濟進入新一輪的增長,2003年之后,GDP增速實現兩位數的增長,2007年達到峰值11.9%。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經濟增長下滑至9%,隨后進入2009年調整期,當年增速為8.7%。
三、造成中國經濟周期波動的主要因素
(一)投資需求是造成經濟波動的首要因素。
投資波動是我國經濟周期性波動的重要原因。不同的時期投資對經濟周期的影響呈現不同的影響特點,但卻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投資波動始終是決定總體經濟波動的重要因素。有學者分析,1979-1997年實際投資增速與GNP實際增長的相關性達到79.5%。名義投資于名義GNP相關性達到99%,投資波動與經濟增長波動基本上是一致的。
(二)消費需求影響重大。
改革開放以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不容忽視。改革開放初期,消費對經濟增長有決定性作用,此后上世紀90年代,我國提升發(fā)展層次,轉變發(fā)展戰(zhàn)略,投資和外需所起作用有所增強,1979年至1999年這20年間,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均大于投資,除1993年和1998年這兩年以外。這都說明消費的波動對總體經濟的波動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政府需求影響不容小覷。
社會總需求其中一部分來自政府支出,進而政府支出對整個國民經濟造成影響。縱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所經歷的四次經濟周期無不受到政府需求的影響。1987年的高通脹讓政府采取了抑制總需求的措施,為了治理通貨膨脹,防止經濟過熱,國務院提出要壓縮社會總需求,1990年經濟增長下降為3.8%,造成那輪經濟周期的波谷。1990年后,政府又出臺\"以適當增加投資作為啟動,搞活經濟的調整措施\",于是我國經濟從1991年開始再次進入擴張周期同道。
(四)全球經濟沖擊尤為嚴重。
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占總需求比重逐年上升。90年代前,我國外貿依存約為30%,出口依存度弱于進口依存度。1990年至2000年期間,外貿依存度40%,出口依存度超過了進口依存度,自我國加入WTO之后,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60%,全球經濟的波動對中國的影響不容小覷,如2008年美國次債危機造成我國第四季度GDP增速跌至6.6%。
四、我國經濟周期波動帶來的啟示
(一)適當抑制投資增速過快。
當前宏觀政策的重要任務是控制投資出現過快增長,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投資出現爆發(fā)式增長,2009年投資對GDP貢獻超過90%,許多行業(yè)經歷了4萬億后,產能爆發(fā)式擴張,如水泥、鋼鐵行業(yè)等,當未來需求進入下滑恢復時,必然會導致產能過剩情況,適當抑制投資過快增長是當前形勢下必要措施。
(二)保持穩(wěn)健貨幣政策,穩(wěn)定物價。
2011年,消費物價指數CPI最高達到峰值6.5%,很多商品和服務在短時間內大幅度的上漲。隨著物價的攀升,人們將存款轉移至投資品,如樓市、股市,盡管在刺激國內需求方面有一定的承銷,但是股市資金的膨脹,市場上貨幣流量的增多,不利于經濟平穩(wěn)發(fā)展。在保持穩(wěn)定貨幣政策的同時,有必要實施一定緊縮的經濟手段,如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抑制物價上漲。
(三)優(yōu)化經濟結構以建立良好經濟運行機制
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經濟結構優(yōu)化為基點,確保經濟的適度增長速度。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xié)調拉動轉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要建立和完善我國現在的經濟運行機制,進一步促進經濟快速的、持續(xù)的、穩(wěn)定的增長,實現速度、利益、結構三者協(xié)調發(fā)展,借助于宏觀調控力量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
(作者單位:廣東商學院)
參考文獻:
[1]劉樹成.中國經濟周期研究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3:72-73.
[2]嚴忠,劉亞琴.對中國現階段所處經濟周期的認識與分析.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12: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