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的證明責任承擔問題是刑事法學者們矚目的焦點,本文主要從明確被告人的證明責任及其范圍來論證由被告人承擔部分證明責任的必要性及其合理性,這既是完善我國證據(jù)制度的需要,也是司法實踐的迫切需要。因此,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 刑事訴訟 被告人 證明責任
中圖分類號:D 925.2 文獻標識碼:A
一、證明責任概述
證明責任是法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它不僅體現(xiàn)整個審判的過程,影響著審判的結果;而且在證據(jù)學理論中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但是證明責任的概念確實含混多變的,對這一關鍵的法律概念,不同時代、不同法系都賦予其不同的含義。
英美法系將證明責任劃分為 \"令人信服的責任\"和\"提供證據(jù)的責任\"。 \"令人信服的責任\",是指訴訟的一方當事人為使案件的審理者信服其提出的全部事實而承擔的證明責任;\"提供證據(jù)的責任\"是指訴訟當事人為使本方提出的事實問題成為法庭上陪審團審議的爭議問題,并獲得有利于自己的判決而承擔的一種證明責任。在英美證據(jù)法中,\"令人信服的責任\"原則上由控方承擔。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被告也承擔令人信服的證明責任。\"提供證據(jù)的責任\"控方和被告方都有可能承擔。 另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證明責任\"一詞包含著雙重含義:一是當事人必須向法官提供充分的證據(jù),以使本案的爭議能夠提交陪審團進行裁斷;二是指當事人對已經(jīng)提交陪審團的案件,在審判程序的最后階段,因未能說服陪審團而導致爭議事實真?zhèn)尾幻鲿r所要承擔的敗訴風險。前者一般稱之為\"提出證據(jù)責任\";后者一般稱之為\"說服責任\"。
大陸法系中的證明責任一般包括客觀證明責任和主觀證明責任。前者是指在訴訟結束時對無法查明的爭議事實,按照實體法預先規(guī)定的風險分配將訴訟上的不利后果歸于一方當事人;后者是從當事人的角度來看待客觀證明責任的,為了避免法官適用證明責任規(guī)范對自己作出不利的判決,當事人必須積極對要件事實進行舉證。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雖然對證明責任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大陸法系的主管證明責任的含義相當于英美法系的提供證據(jù)的責任,而客觀證明責任則大致與說服責任類似。 不同之處在于,英美國家刑事訴訟中,證明責任主要由控訴方承擔,但在一定條件下轉移到被告人身上,而且被告人的證明責任的范圍是法律事先確定的,不得隨意擴張;大陸法系國家奉行職權主義原則,大多數(shù)刑事案件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起訴,檢察機關應證明自己的控訴,法院也可以依職權主動的收集、調(diào)查證據(jù)。
證明責任在我國并非自古就有,而是西方的\"舶來品\"。在我國封建時代雖然沒有證明責任這一法律術語,但也存在指導司法實踐的舉證責任的原則,即\"有罪推定原則\"。在那個時候,大部分舉證責任都是由被告人承擔,如果被告人不能證明自己無罪,就認定其有罪。直到19世紀,我國才將證明責任這一詞從日本引進來,而日本也是從德國移植過去的。到20世紀90年代,證明責任一詞開始流行于中國,國內(nèi)很多學者也對它進行了研究。但學者們對它的研究始終沒有達成一個共識,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學說,多數(shù)學者從提供證據(jù)予以證明的角度解釋證明責任的??傊?,在我國,把證明責任看作是提供證據(jù)責任的傳統(tǒng)觀念一直根深蒂固。
二、被告人承擔證明責任的必要性
根據(jù)傳統(tǒng)理論\"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承擔證明責任的主體應該是公訴機關和負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一方面,從公訴案件來看,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jié)輕重的各種證據(jù)。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的證據(jù)。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提供證據(jù)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并且可以吸收他們協(xié)助調(diào)查。另一方面,從自訴案件來看,自訴人應該承擔證明責任。但是,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自訴案件數(shù)量非常有限,條件也限制的非常嚴格??梢?,刑事訴訟的證明責任主要由控訴方承擔。
為了整個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保障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法律規(guī)定有些案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也負有證明責任。如巨額財產(chǎn)來源不明罪,由公訴方證明國家工作人員的財產(chǎn)或者支出明顯超過合法收入并差額巨大事實的存在,由被告方說明明顯超過合法收入的那部分財產(chǎn)的來源,這是被告方承擔證明責任的典型罪名;由被告方承擔證明責任的還有一些持有型犯罪如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案件,持有、使用假幣罪案件,窩藏、轉移、收購、銷售贓物罪案件,非法持有毒品及毒品原植物罪案件。
對于被告人承擔證明責任分配的原因問題,傳統(tǒng)觀點認為被告人無需承擔證明自己無罪的責任,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證據(jù)只能由公訴方來承擔,裁判者不能因為被告人不能證明自己無罪或者保持沉默而認定其有罪。然而在各國刑事訴訟實踐中,客觀上存在著一些情形,在這些情形中如果仍然\"讓較少有條件獲取信息的公訴機關提供信息,既不經(jīng)濟,又不公平\"。因此,從公平、便利以及提高訴訟效率的角度出發(fā),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法律都普遍規(guī)定,被告方對一部分積極抗辯事由需要承擔證明責任。
綜上所述,在法學領域里,任何原則都有例外。與傳統(tǒng)理論相比,現(xiàn)代世界各國都規(guī)定了被告人在特定情況下負有證明責任。這是因為,在犯罪日趨復雜的現(xiàn)代社會,要求公訴機關在法定期限內(nèi)對所有的刑事案件承擔客觀的證明責任,既不可能也不科學,在特殊領域里要求被告人在其證明能力范圍內(nèi)就特定的案件事實進行證明,是符合訴訟規(guī)律和公正價值的合理選擇,這樣可以保障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也可以保障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三、證明責任之合理分配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刑事司法活動中,公訴方和被告方都需要承擔一定的證明責任是毋庸置疑的,問題的關鍵在于如合恰當、合理的對其進行分配。為使證明活動既有助于建立高效的訴訟程序,也有利于實現(xiàn)實體公正,合理的分配證明責任應綜合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
1、傳統(tǒng)原則:\"誰主張,誰舉證\"。證據(jù)裁判主義的訴訟原則和彈劾式的訴訟模式共同決定了在訴訟中,必須由當事人提出主張,提供證據(jù)并論證案件事實。這一規(guī)則具體化為兩項內(nèi)容:其一是原告方負有證明責任;其二是主張者負有證明責任。據(jù)此,在刑事訴訟中,公訴方必須對其指控事實負證明責任,被告人也應對其在訴訟中的積極主張進行證明。
2、\"無罪推定\"規(guī)則。根據(jù)這一刑事法基本規(guī)則,在法院判定為有罪前,被告人應被推定為無罪。因此,公訴方應承擔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責任即客觀的證明責任,并且根據(jù)\"疑罪從無\"的規(guī)定,公訴方的證明必須達到排除一切合理懷疑的程度,即要求有足夠的證據(jù)推翻\"無罪推定\",而被告人則無證明自己無罪的義務。
3、刑事訴訟構造的特點。在刑事訴訟中,作為控方的公訴機關與弱小的被告人之間處于天然的不平等狀態(tài),為保障訴訟能夠公平地進行,應使證明責任的承擔與證明主體的證明能力相適應?,F(xiàn)代刑事訴訟中的許多原則、規(guī)則和制度都旨在對這種不平等狀態(tài)加以平衡,使公訴方負有特定義務,同時使處于被追訴地位的被告人享有一系列的訴訟權利。立法規(guī)定由公訴機關負\"客觀的證明責任\"正體現(xiàn)了這種訴訟價值觀。
四、被告人承擔證明責任的情形
如前所述,在刑事訴訟中,根據(jù)證明責任分配原理,被告人應承擔一定的證明責任,下面將具體闡述被告人所負證明責任的范圍。
1、由于構成要件與違法性之間存在一種推定關系,因此被告人的行為一旦符合構成要件,就可以推定其行為具有違法性。被告人為了使自己從刑事責任中得以豁免,在提出具有阻卻違法事由的抗辯時,需要承擔證明責任。違法性阻卻事由首先是那些形式上違法,但實質上有益于社會的行為,通常包括:正當防衛(wèi)與緊急避險、依照法律的行為、執(zhí)行命令的行為、正當職務行為、經(jīng)權利人承諾的行為。此外,在一些持有型的犯罪中,控方只要證明被告人擁有巨額財產(chǎn)、槍支、彈藥、毒品、假幣以及國家絕密、機密文件、資料、物品等,從這種客觀的持有行為當中就可以直接推定行為人系非法持有,因而具有違法性。被告人此時欲反駁指控,推翻上述不利推定就必須證明自己系合法持有,此時被告人就需要承擔證明責任。除了法律規(guī)定為持有型犯罪之外,在其他一些犯罪中,也存在一些因為持有某物而推定違法的情形。例如,在某人身邊或住處發(fā)現(xiàn)可疑物品或痕跡,如果當事人辯稱這些東西與自己無關,則應提供這些可疑物品或痕跡的可能來源,即承擔證明這些物品系其\"合法持有\(zhòng)"的責任。
2、如果我國實體法對某些罪名的證明責任的范圍做了明確的界定,那么當然應該根據(jù)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來分配證明責任。根據(jù)我國實體法的規(guī)定,主要有下面兩類案件應該由被告人承擔證明責任:(1)巨額財產(chǎn)來源不明罪;(2)非法持有型案件;主要有:非法持有國家秘密文件罪,非法制造、買賣、運輸、郵寄、儲存槍支、彈藥、爆炸物罪案件,持有、使用假幣罪案件,窩藏、轉移、收購、銷售贓物罪案件,非法持有毒品及毒品原植物罪案件等等。對于這些犯罪,被告人承擔完全意義的證明責任,包括提供證據(jù)責任和說服責任,如證明自己的財產(chǎn)是合法取得或者證明自己是合法持有。
3、程序性事項通常是在案件發(fā)生以后才產(chǎn)生的, 證明難度不大, 而且程序性事項通常不會直接影響案件的真實性, 而且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性事由都是由被告人提出來的,根據(jù)一般證明責任原則,該證明責任可以由被告人承擔。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人可能會提出一系列程序性問題,如法官、檢察官的回避、申請法庭延期審理、法院管轄權異議、證據(jù)保全爭議等。例如, 辯護方申請符合法定回避事由的法官、檢察官回避; 辯護方有權申請延期審理等等。被告人承擔舉證責任后再由公訴方舉證否定被告人的主張,否則公訴方承擔證明不能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使訴訟順利進行。
4、在刑事訴訟過程中, 如果控訴方所舉證據(jù)足以指控被告人犯罪, 而被告人提出了否認犯罪的抗辯事由的,則證明責任轉移至被告人承擔。具體主要適用于以下幾種情況:(1)被告人主張自己精神不正常的事實,應承擔責任。(2)被告人對自己不在犯罪現(xiàn)場、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的事由,應該自己承擔證明責任;(3)在身邊或住處發(fā)現(xiàn)可疑物品或痕跡,若當事人辯稱這些東西與自己無關,則應提供這些可疑物品或痕跡的可能來源。(4)提出\"未達到法定責任年齡\"不負刑事責任或者應當減輕刑事責任的抗辯事由時,辯方需要提供當事人尚未達到法定責任年齡的證據(jù)。(5)在殺人或者傷害等案件中,被告人辯稱是受脅迫或者激于義憤,則需要提供如何\"受脅迫\"或引起\"義憤\"的證據(jù)。(6)在認定強奸的案件中,被告人辯稱是\"雙方自愿發(fā)生性行為\",則需要提交相關的證據(jù)?!?/p>
(作者: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律系2011級法律碩士)
注釋:
周海燕.淺析刑事被告人的證明責任..法學論叢.2006年第1期.
童章遙,李珍珍.論刑事訴訟中被告人的證明責任.江西公安??茖W校學報.2006 年第5期.
付曉.刑事被告人證明責任研究.武漢大學研究生學報.2004年第3期.
李玉萍.試論刑事訴訟中被告人的證明責任.法學專論.2001年第6期.
聶昭偉.論刑事被告人證明責任的承擔.四川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