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xiàn)實中意思表示的瑕疵嚴重影響著交易安全和經濟的發(fā)展,意思表示瑕疵的效力問題當然備受關注。本文就當前民法典制定中有關意思表示瑕疵效力制度方面的完善提出幾點建議:對我國現(xiàn)行民法并未規(guī)定的第三人脅迫及不當影響制度的效力提出建議;對意思表示錯誤的效力進行了思考。目前中國法律對意思表示不自由之“乘人之危”“脅迫”的規(guī)定失之簡括, 本文為準確認定“乘人之?!薄懊{迫”行為的效力做出一些探討。通過以上補漏,修正以及整合,以期達到法條本身的規(guī)定更易于適用于實踐,更好的引導實踐,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關鍵詞 意思表示瑕疵效力 無效 可變更可撤銷 善意第三人 撤銷權
中圖分類號:D915.7 文獻標識碼:A
一、 意思表示瑕疵的概念
意思表示瑕疵,指意思表示不健全,表意人在意思不自主或者依據(jù)不正確的情況下作出的意思表示,不能發(fā)生或者不能完全發(fā)生效力。瑕疵意思表示即意思與表示在表意人表示過程中發(fā)生了偏離,其本質在于外在的表意與內心的真實意思的不一致,此時該法律行為效力會受到影響。所以,意思表示是否健全對于法律行為有效與否起著關鍵的作用。
二、 我國意思表示瑕疵效力立法的完善
(一)我國民法意思表示錯誤效力的不足及完善。
意思表示錯誤,是指“內心意思”與“外部表示”非故意的不一致。對意思表示錯誤的法律效力大概有法律行為無效主義和法律行為撤銷主義兩種。日本和瑞士民法規(guī)定為無效,德國、法國和我國臺灣民法則規(guī)定為可撤銷?;阱e誤而為的意思表示即便可以撤銷,也并不是毫無限制。此種限制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時間上的限制。比如德國民法典對錯誤規(guī)定了可以撤銷的,也必須在規(guī)定的期間內行使撤銷權。該法典同時也規(guī)定,撤銷權人自從知悉撤銷理由后,須立即撤銷,而不應有可歸責于己的遲延,也即必須毫不遲延。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民法典對撤銷在時間上的限制則為“其撤銷權必須自意思表示一年內行使之,逾期即行消滅”,筆者認為一方面短期時效,也即“即時撤銷”,要求當事人即時行使權利,以避免對對方造成損失;另一方面為避免使對方的利益長期不穩(wěn)定,宜采用10年左右的年限。(2)相對人沒有明知或者應知錯誤之事實,如果相對人已發(fā)現(xiàn)了錯誤而仍然與表意人進行協(xié)商,實際上是利用了表意人之錯誤,即相對人并不是善意,合同之公平正義難以保證。(3)表意人沒有過失。如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民法規(guī)定表意人對于意思表示所產生的不正確看法或事實情況之不知,必須非由其自身之過失所引起。
基于我國現(xiàn)行意思表示的錯誤效力規(guī)則之中的漏洞,我國未來的民法典在構建錯誤制度時,應當遵循以下基準,才可達到表意人和善意相對人的利益均衡: 其一,在表意人撤銷權之成立要件上,舍棄重大的財產損失要件,回歸意思自治之根本價值;增加表意人沒有重大過失要件,實現(xiàn)表意人和善意相對人信賴利益之良性制衡;其二,在表意人的撤銷權除斥期間的起算上,以表意人知道或者應知時為標準;其三,在錯誤效力的選擇上,以普通人、常人作為設計的模型,采用保護表意人意思自治為主之立法模式;其四,在賠償要件上,采用無過失主義,和締約過失責任相區(qū)別。
(二)設立不正當影響制度及其效力。
不正當影響由衡平法發(fā)展而來,“其意義乃指衡平法院將對因不正當影響而得來之利益予以排除?!?正當影響制度首先發(fā)源于英美國家,在當事人為瑕疵意思表示的不正當影響情形,如在重大工程招投標及采購合同中,一些政府要員的“打招呼”等干涉行為,這些行為不能歸于欺詐、脅迫、乘人之危情節(jié),在我國目前尚無法可據(jù),若引人不正當影響制度,這些問題均迎刃而解。鑒于此,建議當前我國民法典設立正當影響制度 ,其認定標準可借鑒美國法院在審判該類案件考慮的以下因素:雙方當事人交易的談判不正?;驎r間均不合適當事人締結約定的地方不適合一再強調及要求契約須立刻簽訂特別強調延時簽約之利后果主控一方使用數(shù)人向單一對方不當游說。當事人一方無法取得第三者的獨立參考意見使當事人中一方無時間咨詢其財務專家或律師的意思,以上幾種情況,如雙方當事人在商談其約定時間有任何一種情形出現(xiàn),即適用不正當影響的原則。對于其效力由于不正當影響的危害。
由于受不正當影響的人在進行意思表示時并沒有完全喪失獨立的自由意志,只是其自由意志有了一定的偏向,或者說是一種相對獨立的自由意志,因而尚能有限度地表示自己的意思。加之,因受不正當影響所簽訂的合同僅涉及到雙方當事人的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無關,所以賦予受不正當影響的一方當事人以撤銷該合同的權利足以保護其利益。被撤銷的合同自始無效,已經交付的財產應當返還對方,使當事人的財產關系恢復到簽訂合同前的狀態(tài)。至于撤銷權的行使可否對抗第三人,英美法的普遍作法是不得對抗善意的并有償獲得合同權利的第三人,而對于惡意的第三人或者雖屬善意但卻無償獲得合同權利的第三人是可以對抗的。對此英國法院在一案件的判詞中指出,第三人沒有付出代價而接受贈品是可以追回的,因為“這些款項染上誘使贈予人的不當影響及罪行,在誰的手中也洗脫不了。他把贈品分配給他的親戚及朋友,這項行動并不凈化贈品,不剝奪受影響人的權利。不論接收的手是多么純潔,假如贈品從受玷污的途徑而來,則償還的義務追隨它?!?/p>
3、完善我國第三人脅迫效力制度。
受到脅迫是意思表示可以撤銷的事由之一。如果脅迫行為由表意人之相對人所為,那么雙方當事人,一方是施害者,另一方是受害者,法律把行為效力的決定權賦予表意人。但是當脅迫行為由表意人和相對人以外的第三人所為時,即為第三方脅迫。學術界將已知的第三方范圍限定為以下幾種: 第一,公權力組織。第二,合同一方當事人的利害關系人。利害關系人的界定應當采取客觀標準,兩者必須在客觀上有關聯(lián),即利害關系人應當是與合同當事人一方存在身份或生產生活上形成一體關系的人。第三,與合同當事人無任何關系的第三人。
第三方脅迫情形下,受脅迫方的相對方是否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善意”情形? 筆者認為,受脅迫方在基于脅迫而與相對方簽訂合同時,完全可以向相對方透露自己受到脅迫的事實,因此,在考慮第三人脅迫是否能夠對抗合同中善意相對方時 ,應區(qū)分第三方脅迫的內容而定,如第三方脅迫的內容不含禁止受脅迫人向相對方透露被脅迫的事實,則第三方脅迫不能對抗善意相對方;反之,則能夠對抗善意相對方。
(四)整合乘人之危行為和顯失公平行為的及整合后的效力。
乘人之危的使用條件過嚴,而顯失公平的的標準彈性太大,在實踐中難以合理適用。乘人之危與脅迫之間的界限也不是不可逾越的。把兩者分開立法易造成實務操作中的混淆。我國制定民法典時可以考慮不把乘人之危列為單獨的意思表示瑕疵類型,取消現(xiàn)在《民法通則》對乘人之危與顯失公平分別規(guī)定的現(xiàn)狀,而參考多數(shù)國家立法例,把二者合而為一,規(guī)定為類似德國“顯失公平行為”。德國的顯失公平行為,不同于我國民法上的顯示公平,我國的顯示公平可以看作是一個客觀的撤銷合同的標準,其沒有主觀上的要求,而德國的顯示公平行為也包含了主觀要件。既有顯示公平的結果,有有乘人之危的主觀過錯。采用顯示公平這一制度既可以使弱方當事人得到適當?shù)姆杀Wo,又不會動搖合同依合意而存在這一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又如,英美法上的顯失公平制度規(guī)定:“如果法院發(fā)現(xiàn),作為一個法律問題,合同或合同的某一條款在訂立時是顯失公平的,法院可以拒絕強制執(zhí)行該合同,或者,法院可以對顯失公平的條款的適用加以限制從而避免顯失公平的后果?!边@一規(guī)定把顯失公平的制度從衡平法的制度擴展為可以得到普遍運用的一般制度,它使法院可以以顯失公平的理論為依據(jù)對當事人訂立合同的活動進行公開的干預。
關于整合之后這一類行為的效力,筆者認為若強制認定無效,有失妥當,可以統(tǒng)一把這類行為認定為可撤銷或可變更行為,賦予當事人可撤銷權符合民法的自愿原則,也給予了當事人更多的選擇權, 法律賦予當事人撤銷權即可,而不宜對民事主體之間的自己行為做出強制無效的規(guī)定 ,否則有悖于民法自愿原則,更有利于促進自由交易,促進誠信原則的落實。
意思表示有瑕疵勢必影響到行為人的意志自由和行為目的,同時也會對經濟交往的安全產生影響,只有公正合理的規(guī)定意思表示瑕疵的效力才可以有效彌補由于意思表示瑕疵帶來的損害。通過本文以上探討,希望能夠更加合理有效地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調整,促進交易安全和經濟發(fā)展。□
(作者:湘潭大學法學院 2011級(法學類)法律碩士,金融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