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諾伯格·舒爾茨提出“場所精神”的背景和指向及對“場所精神”的心理研究脈絡說明,建筑與城市場所精神的營造需要潛意識的出場。從“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兩層面看,建筑與城市場所精神的潛意識營造具有具體的設計方法論價值。在建筑與城市場所精神的潛意識營造中,當代設計師更需以歷史潛意識傳承民族的潛意識傳統(tǒng),即所謂“潛意識傳統(tǒng)”的“潛意識傳承”。
關鍵詞:建筑與城市;場所精神;潛意識營造
中圖分類號:TU-8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60(2012)03—0042-05
一、建筑與城市場所精神的營造及潛意識的出場
后現代主義建筑由于現象學的引入勢必導致建筑設計方法論的相應改變,建筑現象學如何在當代建筑設計實踐中運用?建筑與城市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能夠使人們獲得場所精神或環(huán)境的意義,而來自實踐的問題卻在于一旦設計師刻意抱著民族歷史意識進行設計創(chuàng)作,結果往往是又一批大屋頂及斗拱等歷史構件、民族符號的泛濫——在急切地為了博取受眾對于設計中歷史感的肯定而進行的命題式創(chuàng)作,往往由于喪失主體(潛)意識而淪為庸俗的做秀,所謂民族歷史意識事實上已演變?yōu)橐环N身份危機。主體(潛)意識的喪失主要緣于設計師陷入他者視角,他者視角可能是權力意志視角,也可能是西方視角。權力意志視角導致歌功頌德迎合賣乖,西方視角導致東方主義賣弄做秀,其共同處在于都不是自發(fā)地無意識呈現。
建筑與城市場所精神的營造需要潛意識的出場,諾伯格·舒爾茨提出“場所精神”的背景和指向及對“場所精神”的心理研究脈絡本身也說明了這一點。
1979年挪威建筑理論家諾伯格·舒爾茨出版了《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在現代主義、國際主義建筑衰退和后現代主義建筑興起大背景下舒爾茨提出“場所”與“場所精神”,在胡塞爾拋開文本“面對事實本身”的現象學方法和思維態(tài)度啟發(fā)下研究人類生存環(huán)境,憑借直覺從現象中直接發(fā)現本質,旨在以場所概念彌補現代主義建筑“空間”這一關鍵詞對于特性、氣氛及意義的漠視。作為對物質文明高度發(fā)達社會中“孤獨和高傲流浪者”的現代都市人群心靈枯竭的回應,“場所精神”的提出得到眾多建筑師及城市設計專家的認同支持。
在弗洛伊德及榮格潛意識理論出現后不久,不乏學者運用潛意識理論解讀建筑與城市,直至1960年代末環(huán)境心理學作為一門探討心理與環(huán)境關系的獨立學科得以確立,但既有的環(huán)境(建筑)心理學大多偏執(zhí)于研究環(huán)境的物理一生理功能一端,至今尚未看到以潛意識理論系統(tǒng)結合建筑現象學場所精神理論從設計方法論角度解讀城市或建筑設計的正式出版物。
而就《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及舒爾茨的研究體系本身而言,事實上卻存在著一個心理研究的隱性脈絡。作為其哲學基礎的胡塞爾現象學理論指出“原初在確切意義上進行著直觀的那種意向體驗是對一個事物的視覺感知”,“它在所有體驗類型中都被設為前提”,這種“感性感知和其他意向體驗之間因而存在著一種單向的‘奠基關系’:其他的意向體驗沒有感知是不可能的,而反過來則是可能的”。舒爾茨建筑現象學亦注重總體上感知體驗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聯系以揭示建筑環(huán)境結構和形式的具體意義和價值,而這種感知體驗首先基于心理。拉丁語中Genius Loci指某地“土地神”,也是個指向心理層面的詞,以“Genius Loci”作為著作第一標題的舒爾茨在該書中也試圖將所分析城市案例提升至某種心理結構而形成具普適性的指導原則。事實上,舒爾茨在此之前的研究如《建筑意向》、《存在·空間·建筑》、《西方建筑的意義》也一直是沿著心理學的研究脈絡在推進:其研究在心理層面提出知覺、架構(schema)、社會化及具體化(concretization)、方向感、認同感等概念探討人們擁有的環(huán)境意象——存在空間及其心理需求。
二、個人潛意識作為營造建筑與城市場所精神的動力
弗洛伊德認為心理升華是轉換被壓抑的“本我”(即榮格所謂個人潛意識)欲望形成的心理能量、平衡構成人精神的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協(xié)調活動的引導條件。要營造建筑與城市的場所精神亦須心理升華。在建筑設計中需要釋放個人潛意識使其通過設計過程得以升華,并使身處場所中的人由場所精神產生共鳴以獲得歸屬感、認同感進而達到心理升華。
而設計實踐中面臨的問題是,抱著歷史意識刻意搬弄陳舊的斗拱、窗格等歷史符號往往并不能夠達成心理升華,場所精神亦難以藉此得以營造。因為歷史的真實不是絕對的,它始終處在不斷的流變之中,我們無法規(guī)定后代人必須按照我們過去乃至目前的方式去認識歷史,更不用說每代人在不同階段對同一歷史事件的認識都有可能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因此,所謂歷史意識只能以當代人的觀點來重寫歷史,僅僅建立在我們這一代人對歷史和未來理解的基礎上。所以克羅齊說,歷史就是當代史。這是因為“過去”是一種社會建構,這種社會建構,如果不是全部,那么也主要由現在的關注所形塑。這就是現在中心觀(presentiist)。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學派重要人物哈布瓦赫在《福音書中圣地的傳奇地形學》一書中使用的正是這種現在中心觀的方法。他認為,在每個歷史時期分別體現出來的對過去的各種看法,都是由現在的信仰、興趣、愿望形塑的。因此,某個特定時期的朝覲者建構圣地形象的方式與其他時代的朝覲者是很不相同的。而??略谄洹吨R考古學》中干脆拒絕傳統(tǒng)實在論的歷史客觀性,認為歷史主體只是一個變項,或者說是一個陳述變項的整體派生出來的功能和可能的位置的游戲而已??缰R型的歷史客觀性是不存在的,所謂歷史客觀性只是話語建構而成的,只能在特定知識型或認識閾中談論才有意義;而所謂傳統(tǒng)線性連續(xù)、進步的歷史觀,只不過是在現代知識型這種特定框架中將充滿斷裂、歧義、分岔的歷史重新裝配成的神話而已。
榮格說個人潛意識包含著個體生命史中一切被遺忘的記憶、知覺以及被壓抑的經驗,它以情結的形式表現出來。情結的表現類似于“上癮”即不能自拔。“上癮”說明個人潛意識中潛伏著強大動力,這些動力對精神發(fā)展起著巨大作用。被壓抑的個人潛意識通過進行話語建構并詮釋對于過去的看法而得以升華,歷史亦由此被不斷重新形塑。個人潛意識的升華為文化的成就帶來不竭動力,這動力使歷史中某些較為恒定的東西隨著不同時代而呈現出不同面貌。營造場所精神是設計師個人潛意識升華的重要途徑,個人潛意識為其提供不竭動力。
這動力使當代設計者運用當代社會審美趣味及新材料技術對歷史及傳統(tǒng)空間意象進行新的詮釋,正如洛克菲勒廣場的壁畫、浮雕等建筑裝飾雖都延續(xù)了“過去”常見的歷史題材,但很明顯都具有其建造時代的獨特面貌。可見,任何歷史作為當代人的社會建構都是在個人潛意識驅動下所進行的現在時態(tài)建構,歷史的當代性根源于個人潛意識的現時態(tài),建筑與城市中場所精神的營造是以個人潛意識為動力所進行的人類精神建構活動的一部分(見圖1)。
筆者曾就上述相關問題請教導師潘公凱先生,先生指出:除柯布西耶等早期現代主義大師,現代主義及其之后相當長時期內建筑形式探索大多囫于顯性節(jié)奏,而事實上業(yè)已發(fā)生美學轉向的當代建筑創(chuàng)作更多應注重隱性節(jié)奏。落實到設計方法論層面即需調動設計師個人潛意識的作用機制:例如強調設計中的直覺而不是程序和過程,注重平時潛移默化的學養(yǎng)積累,而不是做設計時再翻建筑畫冊等……筆者在導師潘公凱教授帶領下參加三亞華宇迎賓酒店建筑設計時曾請問潘先生是如何設計出折脊短檐狀如白鷺屋頂的(見圖2)?潘先生說這是沒有過程的。這其中其實是個人潛意識直覺在起作用,這種建筑創(chuàng)作中直覺個性自由縱橫的張揚是一種完全不同于建筑歷史上基于理性計算的“現代主義”的東西(見圖3、圖4)??梢?,調動設計師的個人潛意識具有設計方法論層面的實際指導作用。
三、建筑與城市場所精神的營造以集體潛意識為素材
雖然前述關于歷史的現在中心觀的理論有重要意義,但當人們面對那些很久以來一直保持著主要社會相似性的社會時,對于從過去和現在盤根錯節(jié)的交互作用中生發(fā)出來的錯綜交織的復雜性,純粹現在中心觀的方法并不能夠恰當地加以處理。一個社會當前所感知到的需要可能會驅使它將過去翻新,但同時,即使是處于當代改造中,通過一套隱形的符碼和象征規(guī)則,各個前后相繼的時代也會保持生命。社會學家施瓦茨認為,過去總是一個持續(xù)與變遷、連續(xù)與更新的復合體。我們或許的確無法步入同一條河流,但是這條河流卻仍具有綿延不絕的特征,具有別的河流無法與之共有的性質。如果過去被視為完全異己的,那么集體記憶包括集體潛意識也就不能作為當前歷史的支柱。關于歷史連續(xù)性的問題社會學家涂爾干強調定期的紀念、公共節(jié)慶、大眾節(jié)日等至關重要,它們確保了一個民族不同時代的連續(xù)性,至少是不同時代一定程度的聚合力。在此有必要指出的是,對于確保歷史的連續(xù)性,建筑與城市的場所及其場所精神起到了更為普遍而重要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其中,舒爾茨所謂場所精神(spirit of place)與族群的“集體潛意識”之間存在密切關系。
首先,以集體潛意識為主要內容的歷史信息有相當的部分通過建筑與城市的場所及其場所精神來存續(xù),場所是身居其中人們“集體潛意識”的重要載體。并且場所會幫助形成族群的“集體潛意識”。特定民族群體的“集體潛意識”,將對特定場所作出特定反映,建筑與城市的場所包涵的場所精神使今天身處其中的人們無法擺脫從他們祖先那里遺傳下來的記憶痕跡的影響,從而決定了其心理狀態(tài)與精神狀態(tài)。
其次,集體潛意識有兩大要素:一是本能,一是“原始印象”,而通常科學家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如有神助”,都是原始印象起了一部分作用。而設計師在設計營造建筑與城市的場所精神中,往往須要憑借其社會族群集體潛意識中的“原始印象”來獲得靈感,這種“原始印象”是人類從原始時代一直積累到現的印象,往往同生與死這樣至關重要的記憶痕跡相關,不僅具有生理遺傳的先天傾向,更是一種社會性遺傳。因而,場所精神與“集體潛意識”之間的這種淵源,決定了建筑與城市場所精神的營造須以集體潛意識作為素材。
四、“潛意識傳統(tǒng)”的“潛意識傳承”
如前所述,歷史其實存在于一個當代性與連續(xù)性的悖論之中,悖論緣于人類思維邏輯的內在矛盾,這是由線性思維的致命弱點所決定的,它把可信賴的基礎完全放置在邏輯的軌道上。為克服邏輯思維方式的局限,人類開始以基于潛意識的直覺來替代線性邏輯的推導。就建筑與城市的場所精神營造中民族傳統(tǒng)及其傳承而言,以潛意識視角把握潛意識傳統(tǒng),以歷史潛意識實現潛意識傳承,或可作為對場所精神營造中歷史當代性與連續(xù)性悖論的一種有效回應。
一個民族的潛意識傳統(tǒng)不同于匢于具體形態(tài)的民族顯性傳統(tǒng),它是一種微妙而深刻的隱性意象(images)。它滲透在一個民族的集體潛意識及其無意識的日常行為方式和習慣中。如貝律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室內外山水景觀表達的內容就可歸入這類意象(見圖5、圖6)。室內樓梯處瀑布水槽以黑色花崗巖做大氣精確的線型分割疊落,灰色燒毛壁面由此化作山體形成富有變化的體塊構成;室外水庭疊山舉重若輕,將中國傳統(tǒng)造園小中見大的“壺中”范式推向超現實的極致:幾塊普通頑石,并不如傳統(tǒng)園林疊山層層堆積,而是以大觀小若觀盆景,從形質到色彩斟酌著沿背后粉墻一字擺開,前后稍作疊障而已,卻超越有限空間而在意境上達到了無限,真可謂“移天縮地入君懷”、“一勺則江湖萬里”?;蚋呱搅魉?、或江湖之遠,“山水”意象中的人格和氣質、玄思和禪意所潛藏的民族潛意識傳統(tǒng)得到了極富當代性的一種表達??梢姡鳛槟撤N微妙而深刻的隱性意象的民族潛意識傳統(tǒng)是活的傳統(tǒng)。
此外,建筑與城市場所精神中的潛意識傳統(tǒng)雖是一種微妙而深刻的隱性意象,卻也是具有客觀性的,它有別于那些被隨處主觀濫用以致作秀的固定觀念和符號傳統(tǒng)。在最低限度上,它也是由地域氣候風土(包括地段肌理結構、地質及建筑材料工藝等)文化歷史及其形塑的潛意識心理等“外部條件的總合”即“contaxt”所決定。如ZAHA HADID設計的維特拉家具廠消防站,若從地段肌理結構看,十分注重與周圍農田、鐵路和公路及建筑的關系,而建筑尖銳形態(tài)造成的緊張、刺激的動態(tài)造型方式,也與消防站的特殊建筑屬性以及人們的潛意識心理特征相吻合,它激發(fā)了人們的警覺性。
潛意識(包括個人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是建筑與城市場所精神作用于人的實質途徑,無論對于歷史抑或場所,潛意識都是很重要的。我們以潛意識視角看到潛意識傳統(tǒng),還需以歷史潛意識實現其潛意識傳承。
在建筑與城市場所精神的營造中,以歷史潛意識進行的潛意識傳承不同于刻意抱著“歷史意識”將促進社會認同(identity)及凝聚寄予在某些統(tǒng)一的固定建筑構件和象征性民族符號之上。因為這種統(tǒng)一、固定式手法所營造的所謂民族精神不僅從根本上違背了作為社會性遺傳的集體潛意識的多層次性,而且即使是歷史的連續(xù)性也決不會以這種靜止方式存在。一個民族或群體的集體潛意識不是一個既定的概念,而是一個不斷處于社會建構中的概念。因為作為營造建筑與城市場所精神主要素材的集體潛意識原型,不能被看成是單純生理遺傳信息的載體,同語言符號一樣,它也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形式,即也是一種社會性遺傳。作為社會性遺傳的集體潛意識原型即說明它不斷處于社會建構之中,因而就存在變異的巨大可能。歷史雖然是一條前后相連的河流,但同時它亦是不斷奔涌向前的。
以歷史潛意識進行的潛意識傳承,在建筑與城市場所精神的營造中,為歷史的當代性及其背后個人潛意識的現時態(tài)施展留下了充分的余地,而刻意于“歷史意識”所試圖利用的固定統(tǒng)一建筑構件和象征性民族符號與社會現實包括周圍的人群很難發(fā)生實質性的關系,因為這些統(tǒng)一的象征性民族符號的堆積和羅列,不僅沒有尊重社會人群的個體差異和民族內部構成的豐富層次,更重要的是對于時間向度的自然演進所導致的場所更新以及空間向度的自然延展所呈現的地域差異束手無策,實質上造成歷史的當代性及其背后個人潛意識的現時態(tài)被一套僵死的建筑符號構件所遮蔽。而“歷史潛意識”里為時代保持連續(xù)性生命力的這種微妙而深刻的隱性意象,超越形而下的實體表象,不受具體形的束縛而具極大包容性,因而可施展流變的可能就大,能夠應對當下之變化需求,其努力結果亦不局限于皮相,在不同時代可顯示出鮮明時代特征因而更值得期待。所以,在建筑與城市場所精神的潛意識營造中,當代設計師更需以歷史潛意識傳承民族的潛意識傳統(tǒng),即所謂“潛意識傳統(tǒng)”的“潛意識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