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堂上的意外問題
上課前教師要進行精心的準備和策劃這是不言而喻的,但不管怎樣策劃,想的多么周密細致,意想不到的事情總會發(fā)生,而且,學生調動的越好,主體作用發(fā)揮的越充分,課堂氣氛越活躍,提問就越有趣;討論越熱烈,意外的事情就越多;學生的思維和回答就像被點燃的火把,智慧的火花不斷進發(fā),意想不到的回答就越多。這時教師如何把控課堂成為十分重要而困難的問題,可能會出現如下幾種情況:一是課堂混亂一片,教師無所適從,滿臉茫然,無法掌控課堂;二是當學生出現意想不到的回答時,教師斷然打斷,阻止繼續(xù)進行下去,課堂又回歸掌控之中,學生立刻鴉雀無聲,智慧的火花立刻被撲滅,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三是教師立刻抓住學生的思維和回答,因勢利導,全班討論,各抒己見,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成為一節(jié)非常精彩的課,甚至令學生和老師終生難忘。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非預設性教學”。
如何搞好“非預設性教學”,不僅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驗,還是各種修養(yǎng)、素質和涵養(yǎng)的考驗,也是一個成熟教師的表現。
“非預設性教學”是新課程改革課堂教學中一個最重要的特征。水到渠成的教學效果固然好,而意料不到的課堂也屬正常。所以當課堂意外發(fā)生時,教師不能回避或者不假思索地匆忙答復,而是應將這種意外及時納入預設的教學中,并且調整教學策略,重構課堂生態(tài)形成。只有這樣,才能變課堂上的一次次“意外”為教學中的一次次“精彩”、一次次成功。
二、案例背景
大同二中是一所省重點中學,又是省級示范學校,軟、硬件設施都較好,在大同市享有較好的社會聲譽,是眾多家長和學生向往的學校,大部分學生是從全市各初中選拔來的尖子,生源較好,學生思想活躍而深刻。通過這幾年的教學,我感到在他們中間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思維潛能,活躍課堂,大膽開發(fā)和利用學生的想象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大膽發(fā)言敢于想象,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案例描述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與哲學》中有一課是關于人生觀的重要內容——《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這也是當今現實生活中學習先進模范人物、建設精神文明和教育青少年的重要話題。在講這一課時,當我和學生分析了奉獻和索取的關系,明確了“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時,突然有個學生提出:每個人的奉獻都是“無私”的嗎?我們有那么高的覺悟嗎?“無私”就是不要回報,“無私奉獻”那靠什么生活?雷鋒和先進模范人物都是“神”嗎?不食人間煙火嗎?
問題一經提出,全班立刻啞然!對呀!無私奉獻不求回報,那靠什么生活?現實社會中哪個人不圖回報,市場經濟更是要求實現利益的最大化!課本沒有直接回答這個,但問題又很尖銳,可以說是個好問題,能提出這樣的問題是不容易的。意想不到的問題提出來了,這個問題不解決,本節(jié)課“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是沒有說服力的,只是說教而已,教學的目的就不能實現。
四、案例分析
面對這突然殺出的程咬金,全班同學注視著我,等待著我的回答。此時我并沒有急于直接回答,事實上我當時也回答不了。
我和同學們采取了如下措施,共同討論:第一,再次明確奉獻和索取的關系,得出的結論是:任何奉獻都一定會有回報,只是大小和形式(有的是物質的,有的是精神的)不同而已,若只有奉獻,沒有回報,這個社會是不公正的,是無法存在的;第二,“無私奉獻”是指什么?是指奉獻要以滿足社會的需求為前提、為目的,“自私”是為滿足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個人主義,甚至損人利己,這不是我們倡導的價值觀;第三,一切先進人物“無私”的奉獻都得到了回報,或是物質的,或是精神的,尤其首先是物質的回報,因為他們也要生活生存;第四,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們包括自己的父母和眼前的老師們都在通過合法經營、誠實勞動為國家和社會做著“無私”的奉獻,得到了回報,得到了社會的尊重和認可。
通過以上分析的過程和結果,同學們對“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有了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心服口服,由此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勞動就有回報,勞動是光榮和受人尊重認可的。這節(jié)課十分深刻而現實,遠遠超出了課本的范圍,涉及了現實生活,有較強的說服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學生心中樹立了威信,也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五、案例反思
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過程,在一定條件下出現教師始料未及的偶發(fā)情況是正常的,再周密的教案和設計也不可能為偶發(fā)情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案和步驟。因為教學環(huán)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情感交流情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所以,對于課堂中的意想不到的問題,教師應懷著一種豁達、寬容的心境,不僅容許而且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在問題中解決問題,我們的課堂也就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成為學生的生命歷程。同時,新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掌握處理課堂偶發(fā)事件的操作技術,并能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心理學原理和教學規(guī)律,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偶發(fā)情況進行及時、巧妙和靈活的處理。這是教師個體教學風格的外化和升華,是較高層次的教學藝術。
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還要以足夠的愛心和善意去理解他們的行為,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生活感受,肯定他們的長處。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靈光一現”,讓創(chuàng)新思維的“花朵”在課堂上綻放。只要能達到教育目的,就不要計較學生的過失,要吸收他們的合理見解,這樣更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完全依照教學設計的方案去實施的做法在實際操作中是很少的,很多時候都可能因突發(fā)事件而要做一些適當的調整與改變。如果教師對這些突發(fā)的新穎的問題解決好了,使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刻,這無疑是一節(jié)生動精彩的課。
教師也不是萬能的,要誠實,不會就是不會,不懂就是不懂,教師的威信不會由此受到影響,誠實才會可愛。要善于發(fā)動學生,在學生中尋找答案,讓學生進行合作和探究,學生中蘊涵著巨大的能量,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資源。
(作者單位:山西省大同第二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