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為主,教師為導,教材為主要依據(jù)”的原則,是當代教育工作者運用現(xiàn)代教育理論,通過長期教學實踐高度概括而成的。運用這個原則指導語文教學,指導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對于教師提高作文教學水平是十分有效的。
一、主體的分析
學生作文能力是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以及把知識轉化為技能的反映,是語文教學成果的重要反映。離開學生這個主體,則無從談論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問題在于“學生為主體”要求教師冷靜分析教學對象的現(xiàn)狀,從而對癥下藥,使教學收到預期的效果。那么,主體的現(xiàn)狀如何呢?普通的現(xiàn)象是:學生作文興趣不高,寫作能力差,且這種情況在初中階段尤為突出。其實,興趣和能力往往互相作用、互為因果。不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扭轉,必將形成惡性循環(huán)。結合學生的心理仔細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結論:能力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這個因素卻是可控的,是可以通過努力加以改變的。因此,問題又落在分析造成能力低下的諸多因素上。初中生寫作能力不向不是指其寫作水平不如小學生,而是指初中生的寫作能力不能適應初中作文新的、更高的要求。初中作文不僅要求學生對時、地、人、事的敘寫能力要進一步提高,寫好敘議結合的文章,要求在文章中運用聯(lián)想、想象、抒情和議論去深化主題。這是初中學生作文的重、難點,這也往往導致學生視作文為畏途。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文章是思維的物化。問題就出在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強這一點上,這是癥結之所在。以議論文寫作為例,表現(xiàn)為對論題分析片面、推理不嚴密、結論模棱兩可等。因此往往文不對題、論證不合邏輯、議論蒼白無力。初中生,從生理、心理特征看,正處于逐漸成熟過程。小學階段,他們所接觸的各類知識大多是感性的,他們的思維方式往往是感性思維或者是較簡單的從感性到理性思維,至于從理性到理性的邏輯思維則處于嘗試階段,處于開始起步階段。這就適應不了初中階段的學習,包括作文寫作。因此,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加速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這是初中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著力點。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關系到學生作文能力提高的問題,還關系到學生理解、掌握、運用其他學科知識的能力。
二、作文與教材
“教材為主要依據(jù)”要求作文教學必須緊密結合教材,不能舍本逐末,應由教師說了算,就必須讓學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的知識并形成相應的作文能力。現(xiàn)行語文教材依文體編成單元,系統(tǒng)性強,有利于教與學。因此,在單元教學中切忌把課文作為孤立的篇目加以講解,而應事先依據(jù)大綱,借助教參,了解單元教學的目的、要求,了解篇目間的聯(lián)系,并在單元教學開始時就向學生明確指出:作文訓練將依照單元文體進行。然后采取由詳而略,由講談到引讀的方式,讓學生逐漸地由感知、理解到掌握,運用單元范文的寫作技巧。在單元教學的總結階段再次強調知識點,講解寫作技巧。如果只孤立、抽象地羅列那么幾條,不但學生根本學不進、記不住,而且會使他們喪失興趣。久而久之,總結作文寫作特點變成了“書頭戲尾”“老生常談”而索然無味,令學生厭煩。寫作技巧的講解,必須緊密結合課文本身,對課文具體章節(jié)、詞句加以分析、印證,同時以學生作文與之比較,使學生印象深刻并促使他們從范文中吸取精華,提高寫作能力的自覺性。
“教材為主要依據(jù)”不能理解為“教材是唯一依據(jù)”。教材的內容畢竟是有限的,而現(xiàn)實生活內容卻是無限的。由于種種原因,教材中的素材,又往往與學生作文所要反映的現(xiàn)實生活有一定距離。依靠教材,但不囿于教材,才能使學生作文不至于在課文的范圍內兜圈子,而寫出有新意的文章。因此,要鼓勵學生有選擇地擴大閱讀面。我向學生推薦了兩種雜志《讀者》和《青年文摘》。這兩種雜志思想健康、體裁多樣、篇幅短小、風格迥異、文氣清新,迎合了青少年的閱讀心理,可作為學生學習、模仿的對象。學生從這些文章比較新鮮、親切的內容和靈活多變的寫作技巧中還可悟出如何采擷生活中的素材,寫出真正屬于自己的文章。
三、勤導巧導
“教師為主導”,即指對學生作文要引導,但不能包辦。前面對主體的分析已得出結論,邏輯思維能力不強是初中學生作文的癥結。因此要以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為重點加以引導。
例如,在講解議論文時,要著重說明作者的思路,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這樣寫與那樣寫有何優(yōu)劣之分?從而讓學生了解作者推理嚴密、全面,言之有序是怎樣來的。
在教學中要盡量結合實際生活,結合其他學科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講到議論文的寫作,講明這實際上可以看成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要向人宣傳某個觀點,但總不能用幾句話就把觀點強加于人,而總要找出理由,想盡辦法使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這就是論證,觀點就是論點,把這個宣傳過程文字化就是議論文,從而打破了學生對寫作議論文的神秘感。
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反復訓練。因此,在作文訓練中除完成必要的大作文外,我要求學生以作文的形成完成周記,有時由教師出題,但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己命題。體裁一般要求扣緊單元文體。教師的批改有具啟發(fā)性,既不草率,又不包辦代替,不能變批改為修改。我曾經(jīng)出一道作文題:《逆境與成才》。某學生第一次寫作時,在列舉大量逆境成才的例子后得出結論:“只有身處逆境才能成才”。我的批示了一句話:“饑餓的非洲科技為何不發(fā)達。”學生第二次在周記中重寫此文時,結論又變成“逆境成才比較容易成才,順境成才難?!蔽矣峙荆骸八季S未果,先不忙于寫作,注意分析?!痹搶W生第三次重作時終于悟出道理:“逆境與成才不是必然關系。環(huán)境是客觀因素,人是主觀因素,客觀因素通過主觀因素起作用。逆境成才有消極影響,但也可激發(fā)人的斗志,關鍵在于人如何認識、對待環(huán)境?!边@種寫作訓練也是思維的訓練,慢節(jié)奏的引導往往比直接灌輸正確答案效果好得多。
教師下水作文也是一種引導方式。散文單元作文時,學生因感到難以從日常生活,從身邊小事中去發(fā)掘題材而無從下筆。于是。我在布置作文題后,故意聲明自己將以《公廁今昔》為題材作文。學生嘩然,認為不可思議。后來,我在講評作文時,把自己的作文交給學生評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解決了如何挖掘題材及如何通過聯(lián)想、議論、抒情,以小見大,深化主題等問題。學生第二次散文寫作時,水平就大不一樣了,有的文章簡直令我自嘆不如。
如何提高作文教學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能力,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課題,許多教師都致力于這一方面的研究,然而異途同歸,運用教學理論,反復實踐,認真總結經(jīng)驗,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正確途徑。
(作者單位: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上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