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教學中因為知識點多,教師都非常注重歷史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即所謂的構建歷史知識的系統(tǒng)。因為在構建知識點的聯系過程中,可以使學生對歷史發(fā)展的過程有個宏觀的掌控;在零碎的知識點之間建立聯系也便于記憶;使學生對教材中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時期整理出梗概,認清時代特點,明確時空概念,使知識點變成知識面;以至于把眾多的史實梳理成基本線索,抓住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認清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因此構建歷史知識網絡成為教師在教學中,特別是復習中必備的手段。然而筆者認為注重聯系固然重要,但注意知識點的區(qū)別也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歷史和復習歷史的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
初中歷史知識點很多,特別是世界史方面密度更大,教材中的每一句話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識點。初中學生對記憶歷史并不主動,甚至很反感,很多知識點擺在他們面前都不知道怎么看、怎么記。因此筆者認為除了教會他們用架構歷史網絡的方法來學習和記憶歷史,在學習歷史知識或者復習的過程中注意區(qū)別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
一、歷史概念的區(qū)別
歷史概念是人們對歷史事實的概括和總結,它包含著特定的含義。有些歷史概念比較容易混淆,特別是初中學生,比如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意義和影響、社會制度和社會形態(tài)以及階級的概念等。
1.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區(qū)別
比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原因是英國的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而直接原因即蘇格蘭人民起義。在講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教師需要在課上給學生解釋清楚。直接原因一般是指事物的表象,是引起事件最顯而易見的因素,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導火索;而根本原因是引起一個事件最本質的原因、最深入的原因,也就是說在整個過程都是由于它才導致了事件的發(fā)生,如果沒有導火線事情也一定會按照客觀規(guī)律發(fā)生下去,再比如秦末農民起義、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等。這是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對學生講明并且考查的時候也經常會考到的一個問題。與之類似的還有根本原因和現實原因的區(qū)別。
2.意義(作用、地位)和影響的區(qū)別
歷史意義和歷史影響也是有區(qū)別的。意義一般是積極的一面,而影響往往是雙面的。例如明朝閉關鎖國的意義就分積極和消極的,再如計算機網絡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影響就是雙面的,又如三角貿易的影響等。這些名詞對教師來說區(qū)別并不明顯,但是如果在教學中我們以這個為切入點就會使學生發(fā)現這是個記憶的好方法。有消極影響的歷史事件并不多,把它們整理出來或者復習的時候讓學生注意一下,如果把它作為一種特殊的概念來記憶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3.對于幾個社會形態(tài)的闡述
作為初中生不需要講解得過于透徹,但是一些名詞的區(qū)別還是需要稍微解釋一下的。在這個過程中區(qū)別就顯得尤為重要,區(qū)別有助于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封建社會是以分封制和等級制為主體的一種社會制度。封建社會一般分為統(tǒng)治階級即地主階級,被統(tǒng)治階級即農民階級。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生產關系是資本家通過雇傭關系剝削勞動者的剩余價值,以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和剝削雇傭勞動為基礎的社會制度。一般分為統(tǒng)治階級——資產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工人階級。
4.社會和階級的區(qū)別
社會一般就分為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而階級是一群有著共同利益,處在社會同一階層的人。奴隸社會分為奴隸主和奴隸,封建社會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這兩個問題就分不清,經常問階級答社會制度,問社會制度答階級。因此這兩個名詞區(qū)別是一定要跟學生們講解一下的。
在歷史學習中經常要求判斷一個歷史事件是什么性質的,這就要用到階級的概念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跟學生們這么解釋,就是看這件事情代表了什么人的利益,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就是資產階級性質的;代表無產階級利益即無產階級性質的。例如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性質的一次革命運動,而四次資產階級革命代表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利益即是資產階級性質的。
在這個問題上還有制度和體制的區(qū)分,教學中我們并不需要講解得太深,因為這些概念畢竟是人為劃分的,但是由于考試中涉及的還比較多,所以筆者建議最好說明一下。
需要區(qū)分的概念還有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對外關系和民族關系。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和總結的。
二、歷史事件的區(qū)別
歷史事件是指有特定時間,人物,結果和對歷史進程產生影響的事情。在歷史教學中容易混淆的事件還是很多的。
1.“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
同樣是抗擊日本侵略者過程中發(fā)生的,都是日本主動挑釁,中國守軍奮起反抗,最后日本方面都取得了“勝利”,都是以中國妥協(xié)讓步告終。雖然抵抗了,但是后果都是日本軍隊占據了主動,得以對中國步步進逼,而且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筆者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如此來記憶,兩個地方:一個東北一個宛平,兩個地方的變化反映了日本侵略中國由北向南的進軍路線;兩個結果:一個是局部抗戰(zhàn),一個是全國性的抗戰(zhàn)開始了。兩個結果也揭示著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加深,中國人民反抗高潮的到來。地方的區(qū)分,結果的區(qū)分使學生在做題時思維就會比較清晰。
2.在近代史上三次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戰(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
在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做一個歸納,隨著帝國主義的強大和中國貧弱之間的對比越來越強烈,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出現了什么變化?學生會說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伙伴”越來越多,從一個英國到英法聯軍,再到八國聯軍。而且“賊膽”也越來越大,先是在南京然后到北京近郊圓明園再直接到北京城內;侵占的地方也從幾個港口到北京附近(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甚至是北京的城內。當然賠款自不必說。然后一一對應,對于這幾個侵略戰(zhàn)爭中必須掌握的要素以及侵略程度的加深都比較清楚了。當然中間不能忘記“后起之秀”日本的侵略和掠奪的欲望野心并不落后。最后在影響方面抓住“開始”“大大加深”“完全”的區(qū)別來烘托主題——中國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從過程方面加以區(qū)分,再注意要素的反復強化對于掌握事態(tài)發(fā)展的主要線索和記憶都是很有幫助的。
3.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很多學生都會把這兩件事情混為一談。但是絲綢之路是張騫通西域之后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通過河西走廊。經新疆地區(qū),運往西亞,再轉運歐洲,形成了絲綢之路。而且在概念上這兩件事情也是有區(qū)別的,張騫通西域是民族關系,而絲綢之路就涉及了對外關系。2011年南京市中考選擇題第5題就考查了這個問題。
4.《權利法案》《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這三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文獻
因為名稱相似,所處的歷史背景也相似,是容易弄混淆的問題。就《獨立宣言》是世界上第一部資產階級人權宣言這一考點,就有學生容易把法國的《人權宣言》和這個對獨立宣言中的“人權宣言”混為一談。也有學生認為既然《權利法案》是最早的,那么一定是第一部人權宣言,這就需要我們帶著學生來分析《權利法案》的內容中間有沒有宣揚人權的內容,從而得出它不是一部人權宣言,而是用法律的形式來確定國王和議會之間的關系(就書上的內容而言)。把問題分析透徹了,學生才不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需要區(qū)別的還有武昌起義和南昌起義,港澳問題和臺灣問題,一個是外交一個是內政,土地改革,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回族和回鶻,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不能誤解成“井岡山抗日根據地”,三大改造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俄國十月革命和法國巴黎公社的評價的區(qū)分,羅斯福新政和新經濟政策,兩極格局的形成和冷戰(zhàn)的開始等歷史事件的區(qū)分。
三、需要區(qū)別的人物
在歷史學習中學生對歷史人物都非常感興趣。初中歷史人物眾多,形形色色,在歷史的大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可是在歷史考查中卻發(fā)現有很多學生出現了對歷史人物混淆的情況。例如鄭成功和鄭和,筆者讓學生記憶的方法就是,鄭成功打擊荷蘭侵略者收復臺灣獲得了成功;鄭和下西洋是為了與亞非各國友好和平的相處。一個是用戰(zhàn)爭的方式,一個是交換商品的方式。
戚繼光和鄭成功,這兩者同樣是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又都是明朝人,很多學生會在這個問題上混淆。如2011年南京市中考題31題第3題的第二小問抗擊倭寇并取得臺州九捷的民族英雄是誰?很多考生答成鄭成功。再如司馬遷和司馬光,這兩個人同為偉大的歷史學家,記憶方法為司馬光的著作是《資治通鑒》,有光才能鑒,有“通”才能為“通史”即編年體,雖然說得不是非常準確但是實行下來還是能起到一定效果的;華佗和張仲景同為東漢人物,同是醫(yī)學方面的人才,但是被尊稱為“醫(yī)圣”的是張仲景,而不是名氣比他大得多的華佗。
中國西漢的張騫和王昭君,很多學生會認為他們都是漢武帝時期的人,然而王昭君是漢元帝時期的人物。
還有美國的幾任總統(tǒng):華盛頓、林肯、羅斯福和杜魯門,也有被混淆的情況,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的時候要注意講解他們的區(qū)別,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四、歷史圖片的區(qū)分
2011年南京中考選擇題第6、10、20都是圖片題,因此筆者認為圖片在考查中越來越重要了。例如九(上)歷史第17頁公元前2世紀末的羅馬和第38頁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再如中古史的幾位帝王的畫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當然還有一些書畫作品的圖片都需要在教學中一一讓學生甄別,加深印象。對圖片的掌握不如知識點的掌握得到大家的重視,但是圖片題目在材料題中也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中考復習的后期筆者曾經就圖片專門復習了一堂課,效果還是不錯的。
五、用字的區(qū)分
現今的歷史考查都是落實在書面上的,所以書寫的準確性顯得尤為重要??墒菬o論在考試還是平常的練習中,筆者都發(fā)現書寫的錯誤大量存在,特別是一些平常不怎么用的、生疏的字。例如張騫和張謇;戊戌變法中的兩個字;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圓明園的“圓”和“園”等。當然還有很多筆者建議在口頭掌握知識點或者要求學生能在書上快速找到答案的同時,筆頭上的訓練也尤為重要。
六、必須解釋清楚容易混淆的名詞
如特定的名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馬克思主義等;又如黑人奴隸制度和農奴制等。
以上幾點是筆者在平常的教學中總結出來的,當然肯定還有其他要注意的方面,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傊?,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或者考前的復習中專門就這一方面進行總結和甄別一定會對學生的學習和考查表現有所幫助。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金陵中學河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