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際中,文化沖突的事例屢見不鮮,嚴重影響了交往的順利進行,因此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避免文化沖突。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文化差異;文化沖突
在跨文化交際中會出現很多的文化沖突現象,在這里,筆者簡要列舉幾個方面:
一、交流語言方面的文化沖突
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免不了要與別人進行交流,交流就需要語言。而在與人交際中,我們總試圖用自己國家的文化來理解另一國家傳來的信息。由于各國文化的不同,于是就產生了文化沖突現象,使我們不能進行有效的交流。
1.隱私方面的文化沖突
中國人自古以來居住集中,認為個人的事就是集體的事,集體觀念較強。西方人則不同,他們崇尚個人主義,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別人過多地干涉自己的事情。例如,在中國彼此熟悉的人見面問候時,一般都會問對對方“上哪去”;而對西方人來說,一見面就問“你到哪兒去”是令人反感和氣惱的,是對個人生活的無端干涉,帶有刺探個人隱私的色彩。
2.客套語方面的文化沖突
舉例來說,謙虛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驕兵必敗”在我們心中根深蒂固。因此,當英美人贊揚我們時,即使心里再高興,我們嘴上也難免要謙虛一番。而當這種贊揚遭到我們的拒絕時,美國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個錯誤的判斷,因為西方人受到稱贊時,會禮貌地表示感謝:“Thank you very much!”
二、詞匯文化內涵方面的文化沖突
由于各國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即使是同一個詞語,在不同文化下其內涵也是不同的。
1.物類單詞的不同文化內涵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借用一些動物來形容人的特性。如對一個不懂西方文化的人來說“You are a lucky dog.”(你可真是個幸運兒)他肯定會生氣。因為在漢語中,狗比喻人多含貶義,如“走狗”“狗仗人勢”等。但在西方文化中,狗被稱為“man,a bestfriend”,常用來比喻人的生活和行為,如上文所說的“You are alucky dog”。
2.顏色類單詞的不同文化內涵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節(jié)歷史背景、審美觀點的不同,不同文化之間顏色的象征意義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如紅色在中國象征著吉祥喜慶,但在西方,紅色卻和流血、戰(zhàn)爭聯系在了一起。
三、時間觀方面的文化沖突
在西方,人們將成功作為人生的最大追求,他們愛工作,視時間為金錢,生活節(jié)奏很快。因此,西方人很準時,遲到在他們看來是一種不可原諒的錯誤。如果要拜訪朋友,他們一定會提前預約,無預約他們絕不會拜訪客人。并且,他們會準時到達,準時的概念是在約定的時間或稍遲一點,而中國則認為提前赴約是不妥的。
四、飲食方面的文化沖突
中國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將吃飯看作是頭等大事。中國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俱全,甚至超過了對營養(yǎng)的注重。而西方人講究營養(yǎng)的搭配和吸收。在飲食氛圍上,中國人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坐一個圓桌,營造出一種其樂融融的氛圍;而西方人則喜歡幽雅、安靜的環(huán)境。中國人在宴請賓客時,即使美味佳肴擺了滿滿一桌,主人也會客氣地說“多有怠慢”“多包涵”之類的客套話。主人有時還會用筷子向客人碗里夾菜,用各種方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在西方國家則不會這樣,西方人講求尊重個人的權益,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
五、價值觀念上的文化沖突
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西方人重個人獨立性,為人處世無須別人認可,這一點與中國人有很大的差別,后者的群體意識強。西方人認為對別人主動給予幫助是一種施舍,是對別人的輕視,甚至帶有侮辱色彩。
上面談到的幾種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沖突現象,只是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小部分。在實際的交際中,我們還會碰到很多其他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多學習,在交際時靈活應對、隨機應變,同時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作者單位:重慶市清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