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電頌”與“暴風雨”是否“有平行”,應當怎樣估價《屈原》與《李爾王》的藝術性、“平行”論產(chǎn)生的原因何在。
關鍵詞:“平行”論;藝術估價;“平行”;論的癥結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第二單元第七課《雷電頌》節(jié)選自郭沫若所創(chuàng)作的歷史劇《屈原》中第五幕第二場。當我上這課給學生教授“一切景語皆情語”時,不自覺地聯(lián)想到大學所讀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李爾王》中與之類似的一幕——“暴風雨”場面。
郭沫若在1942年完成了歷史劇《屈原》并搬上了舞臺,它的演出轟動了重慶山城。然而,個別好心朋友都勸作者把“雷電頌”改為“天問”或別的場面。其理由是“雷電頌”與《李爾王》里的“暴風雨”場面“有平行”,甚至警告說:“在暴風雨的題材里,莎士比亞已經(jīng)發(fā)展到這樣的高度,因此超過它是很難的。”這一建議,郭沫若并未采納。
但是,“雷電頌”與“暴風雨”是否“有平行”,對《屈原》與《李爾王》應當怎樣估價藝術性,“平行”論產(chǎn)生的原因何在?弄清這些問題,對于進一步認識和評價《屈原》及郭沫若的歷史劇都是有益的。
一、是否有“平行”
《屈原》與《李爾王》里,雖然都出現(xiàn)了風雨雷電場面,但是,人們一般稱前者為“雷電頌”,而稱后者為“暴風雨”,這是因為兩者有著內(nèi)在的區(qū)別。
如果我們研究一下兩個劇中風雨雷電的臺詞,就會感到屈原的那段獨白完全是一首浪漫主義抒情長詩,是飽含著哲理的對于風雨雷電的頌歌。我們感受到的是他與風雨雷電的同化和融合,它是“雄偉的詩歌,是震撼的雷,是耀眼的電,是最強烈的生命的吶喊”,是抒情而壯美的“雷電頌”。李爾的獨白卻又是一種悲苦的宣泄。這個退了王位的李爾把所有權力與財富都分給了兩個女兒,當他遭到女兒的遺棄,處于風雨交加、雷電轟鳴的荒野時,他只能把滿腔怨憤傾訴于風雨雷電,企圖求助于自然力來替他申冤。然而,大自然并不理解他的苦惱,只是無情地把那“可怕的威力”降臨在“這個白發(fā)的老翁”頭上,因此李爾又詛咒大自然“太卑劣”。在這里,我們聽到的是撕裂了肺腑的哀歌,是傾瀉于風雨雷電的痛訴,這在基調(diào)上與屈原的“雷電頌”有著明顯的區(qū)別。
二、《屈原》與《李爾王》的藝術估價
由“雷電頌”與“暴風雨”的“平行”論,自然會引出《屈原》與《李爾王》的藝術估價問題。
在題材的來源上,《屈原》主要來自《離騷》《史記》《戰(zhàn)國策》《韓非子》等史書中的有關史料,郭沫若對屈原做過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占有史料之豐富與研究工夫之堅實,是他進行藝術構思的雄厚材料和思想基礎。早在五四運動時期他創(chuàng)作的詩劇《湘累》是構思的一個初步標志??梢姟肚丰j釀構思過程是相當長的?!独顮柾酢返牟牧现饕獊碜悦耖g,同時也參考了賀林希德的《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編年史》,來自民間的材料又主要是舊劇中兩個同名劇本及英國民間故事。由于莎士比亞來自民間,對民間文學有濃厚的興趣,所以他就能夠從民間文學中吸取養(yǎng)料,創(chuàng)造出帶有傳奇色彩的《李爾王》。題材的來源不同,作家的氣質(zhì)不同,也就直接導致了作品的差異。
在主題思想與社會效果上,也有明顯的不同。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代的文藝巨人,他的《李爾王》通過借古喻今手法,形象地揭示了文藝復興時代英國社會的種種矛盾,突出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暴。在表現(xiàn)這個重大的主題上,莎士比亞的《李爾王》超過了過去關于李爾的所有藝術品。以前關于李爾的戲或故事,基本上都是喜劇結尾。莎士比亞的《李爾王》真實地反映了那個風暴時代的悲劇,揭露了那個時代統(tǒng)治階級的貪婪、殘酷與罪行。20世紀40年代,出現(xiàn)了《屈原》?!肚氛Q生的時代,是我國現(xiàn)代史上最黑暗暴虐的時代,也是中國人民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時代。中國人民面臨著嚴峻考驗,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關頭。為拯救祖國于水深火熱之中,中國共產(chǎn)黨提出“堅持抗戰(zhàn),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抗日主張,號召并團結廣大愛國力量開展民族民主解放斗爭,給國民黨反動派以嚴重打擊,使其賣國投降陰謀難以得逞。在這樣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郭沫若寫下了著名的史劇《屈原》,他“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征著我們當時的時代”,從而把“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里去”。
三、“平行”論的癥結
“平行”論的出現(xiàn),并非怪事,卻應當引起我們深思。為什么歷史上無數(shù)同樣題材和形式的作品,人們很少說它們是否平行,而“雷電頌”一出現(xiàn),就有人感到它與“暴風雨”“有平行”。我們考慮主要原因有兩點:(1)因為題材和品種相同的文藝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人們無法也難以去一一辨別其異同。(2)鶩遠性。人們有一種可怕的習慣。其表現(xiàn)之一便是鶩遠的習性。到了20世紀,莎士比亞終于獲得了全世界的廣泛承認。郭沫若的命運比莎士比亞好得多。中國共產(chǎn)黨及中國人民早已承認并高度評價了他,他是繼魯迅之后我國文化戰(zhàn)線上的又一面旗幟??墒且灿心敲匆恍┤?,不識廬山面目,對郭沫若以惡言穢語相加。然而,莎士比亞還是莎士比亞,郭沫若畢竟是郭沫若。他們的成就和業(yè)績決不是污言穢語所能抹殺的。
中國人民愛看《李爾王》,也愛看《屈原》。莎士比亞為中國文學藝術提供了豐富的經(jīng)驗,郭沫若也為中國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建立了豐碑。我們期待著出現(xiàn)更多的莎士比亞,更多的郭沫若,更多的《李爾王》,更多的《屈原》。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化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