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困惑
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不斷地反思,探尋對策,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地走進新課程。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在積極實踐新課程理念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產(chǎn)生了種種困惑:
1.學生已經(jīng)形成了“滿堂灌”“填鴨式”的學習習慣,我該怎么辦?新學期伊始,我開始教第一單元第一課《沁園春·長沙》。我試著拋出一個問題:“大家讀過毛澤東的詩詞,也一定會有很多的感悟與體會,你能表述一下嗎?”讓我驚奇的是,除了空氣在流動,學生們面面相覷、默默無語。而我,仿佛置身于無人的曠野:沒有“對話”,沒有“共享”;只有靜默,只有冷場。是的,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了默默聆聽,忽然改變,當然會不知所措。當這種習慣演變成學習方式時,我不僅困惑,而且無奈。
2.如何把握課堂的“放”與“收”?我在教學《雨巷》時就遇到了“放開”之后,無法“收回”的情況。在教學“體會意境”部分時,趁著下雨天,我讓學生把學校的中路想象成雨巷,突然有個學生問:“老師,‘雨巷’指什么?我又沒去過,怎么能體會得出來。”一瞬間我目瞪口呆,十分緊張,不知如何接這個“燙手山芋”。課堂放開之后,學生扯得野了,我無法收場,真是既慚愧又困惑。
3.在進行“綜合性口語交際學習”的教學時,我有不知如何操作,難以駕馭之惑。新課改的綜合性學習課有別于傳統(tǒng)的單一的作文訓練課。它集口語表達、書面語言表達、綜合知識的積累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于一體,人文精神貫穿始終,并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的“三維一體”,加大了教學的難度。且綜合性學習課覆蓋面廣,涉及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關于追“星”、戲曲、探險、民間采風、動物世界、古典詩詞……真可謂包羅萬象。每當上這種課時,我總是十分惶恐,不知如何把握各個環(huán)節(jié)。
4.新課改背景下的文言文應該怎么教?我始終十分困惑。以前的文言文教學大抵是教師逐字逐句地翻譯全文,反復強調(diào)重點的字、詞、句的用法后,教學即可宣告結束。這與新課改中的“以學生為主體”理念背道而馳。我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文言文有別于其他文體,它是一種古代文化的積淀,而學生對此卻知之甚少。如果在文言文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會不會本末倒置、流于形式呢?我是既困惑又心焦。
二、反思
該如何從容面對,走出困惑?我深入地進行了反思:
1.認真領會新課改內(nèi)涵,轉(zhuǎn)變教育理念。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在重形式或重內(nèi)容上左右搖擺,因此形成“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反復拉鋸角力。其實,我們既不能重“工具性”,輕“人文性”;也不能重“人文性”,輕“工具性”。二者應有機結合,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苦練教學基本功。為了在課堂上能收放自如,從教學設計、板書到教學語言,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我都認真揣摩。尤其注意在語言表述上下工夫,語言力求生動優(yōu)雅、明朗親切,能啟迪學生思維,撥動學生的心弦。為此我經(jīng)常觀看《百家講壇》,欣賞大師們奉獻的一場場文學盛宴,努力從大師們的語言中汲取養(yǎng)分,錘煉和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語言,讓自己的教學語言修養(yǎng)得到了提高。
3.堅持業(yè)務自修。一個教師扎實的專業(yè)基礎,深厚的文化底蘊,對提高自身素質(zhì)十分重要。我堅持廣泛閱讀哲學文化著作,積極與同事交流思想,探討文化現(xiàn)象,不斷豐富自身的內(nèi)涵,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zhì)。另外,在繁重的教學之余,我總是堅持教后反思,找出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與遺憾。學習、接受新理念、新模式之后,我融入自己的想法,設計出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教學方式,使自己的教學具有個性的魅力。
三、對策
經(jīng)過一番反思,我開展了創(chuàng)新教學,努力實踐以下對策:
1.鉆研教材,善于引導。教師只有“愛己之愛以及人之愛”,沉浸于凝練的字里行間,沉浸于燦爛的文學佳作中,在“誨人不倦”的同時“學而不厭”,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培養(yǎng)對傳統(tǒng)文化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愛,才能感染學生。教師的認真點撥會讓學生如沐春風,觸摸先賢的靈魂,從而豐富思想,啟迪智慧,砥礪心志。
2.了解學生,尊重主體。教師要分析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原因:(1)教法死板,學生覺得索然無味;(2)內(nèi)容與生活實際相差太遠,引不起學生共鳴;(3)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轉(zhuǎn)變教學理念,只需在疑難處啟發(fā)點撥,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培養(yǎng)能力,讓問題在師生互動中解決。
3.完善手段,品味感情。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拉近學生與作品的距離,使他們自然而然走近先哲,走近經(jīng)典,在與先哲“面對面”對話交流中碰撞出心靈的火花,在品味中實現(xiàn)自我教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明白人生哲理。
4.傳授方法,培養(yǎng)能力。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漢文化博大精深,教師是永遠講不完的。教師應教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讓他們借助工具,自己去探索、分析,來獲得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1)要教會學生積累知識;(2)要培養(yǎng)學生推斷語義的能力;(3)要引導學生尋找規(guī)律,總結方法,自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給片藍天,學生就能飛翔。經(jīng)歷了這些艱難的探索與實踐,我堅信:教師本著“處處留心皆學問”的意識,樹立“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觀念,通過改革教法、引導學法、拓展空間、啟迪靈性,定會開創(chuàng)教育教學的新天地。
(作者單位:河南省靈寶市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