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歷史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是他們持續(xù)學習的心理動力。
關鍵詞:想象力;氛圍;積累;興趣
長期以來,教師們一直有種慣性思維:學習文科就是死記硬背,只有理科學習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想象力。其實不然,無論課改與否,無論課改怎么走,歷史課堂和歷史學習都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歷史課當然也需要“異想天開”。
什么是想象力?我們知道,當事物不在眼前時在腦中浮現(xiàn)出它的形象,或以經(jīng)驗過的事物為基礎加以加工、組合、夸張、變形,從而在腦中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動叫做想象。那么,想象力就是指具備這種心理活動的素質和能力。這種能力需要我們后天培養(yǎng),從小培養(yǎng)。下面我從歷史學習和歷史課堂教學的角度談談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一、創(chuàng)造寬松、互動、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培養(yǎng)想象力的前提
新課改倡導“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同樣,師生之間只有心相通、情相融,課堂氛圍才會和諧,教學效果才會更好。這就是古人所云的“親其師,信其道。”優(yōu)化師生關系,是平時逐步培養(yǎng)起來的,教師要經(jīng)常與學生一起談心,了解學生的心理動向,了解學生對歷史課的態(tài)度、興趣和愿望,還要了解同教材有關的知識狀況、生活經(jīng)驗、社會經(jīng)歷以及思想情緒、思維組織力和思維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揚民主,采取討論、啟發(fā)等手段,循循善誘。教師不能濫用權力,事事包辦。只有這樣才能夠為學生學習提供養(yǎng)分充足、長久扎根的土壤,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1)創(chuàng)造情境,吸引學生。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把學生迅速引入特定的歷史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學生的情感、情緒就會受到強烈的感染,自然就產(chǎn)生了主動參與的積極性。(2)巧設疑問,激起思維浪花。教師要擅長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牢牢吸引住學生,使他們急于去究源探底。
二、初步的歷史知識的積累和儲備是培養(yǎng)想象力的基石
進入高中階段后,按理說,大部分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很多學生在這方面是很欠缺的,所以需要歷史教師要多為學生補充知識,因為只有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才可能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其想象力。
教師要倡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特別是一些通俗歷史讀物、歷史教材、歷史故事書等等,都可大力推薦給學生。還可以利用課堂的一些時間,師生同讀一些課外歷史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歷史知識和素養(yǎng)。教師應教會學生如何讀書,教會學生用歷史的思維方法去思考和探究問題。
三、教師的呵護是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的保障
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當然需要教師的參與。
在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課堂上回答的問題,答案五花八門,有的荒唐可笑。其實這也是學生的幻想在起作用,教師一定要正確引導,細心呵護,這至少說明學生還是在思考,只不過思考的角度有問題,或者知識儲備不足,或者思維能力欠缺等等原因。有時難免會引起其他同學的哄笑,此時教師也要正確地引導,倡導全體同學多思考。
教師要建立多元化的課堂評價體系,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有的學生重在學習結果,有的學生重在過程,有的學生重在方法等等,每個學生特點不一,我們歷史教師要多層面挖掘學生的閃光點,讓他們都找到學習的樂趣。
四、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的“標新立異”是培養(yǎng)想象力的核心
不走常規(guī)路,通過自己的教學特色來吸引學生,是很多教師多年來努力的方向。
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學生的活動,它分為個人活動和分組活動。后者又有自由辯論、虛擬情境、角色扮演等等。實踐表明,學生對這類的短活動,非常感興趣,也樂于參與。一般來說,根據(jù)教學的實際需要,一節(jié)課教師可設計一個這類的短活動,多了也無必要。有的教師一節(jié)課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有表演、討論、看視頻、辯論……學生忙得焦頭爛額,一會兒要看錄像,一會兒要表演,一會兒又要小組討論,根本沒有思考的時間,這樣的課堂雖然形式多樣,但學生的收獲不大。講《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建樹》一課時,我把班級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設計了一個聯(lián)系中蘇和中美關系看新中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是利大還是弊大的辯論活動。事實證明,效果較好。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一是要從學生的需要和教學需要出發(fā),注意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統(tǒng)一,把握合理的度,使教學活動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能保證活動有效,絕不能為了創(chuàng)設情境而創(chuàng)設情境,為了活動而活動,片面追求形式,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五、具備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培養(yǎng)想象力的發(fā)動機
濃厚的興趣是學好歷史課的前提條件。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歷史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是他們持續(xù)學習的心理動力。
1.在導入新課上下工夫。課堂引入要簡潔、生動,吸引學生。教師既可以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也可用生動的歷史故事激發(fā)學生興趣,還可以采用與課文有關的傳聞、秘史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講解“五四運動”內容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入:“同學們都是青年學生了,那么每年五月四日是什么節(jié)日呢?”待學生回答后又追問:“歷史上的五月四日到底發(fā)生了什么,為什么要把這一天確定為青年的節(jié)日即‘五四青年節(jié)’,它對我們又意味著什么呢?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們就明白了?!?/p>
2.利用課文中的插圖加以渲染,烘托氣氛,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歷史學習很重視圖,包括地圖、插圖、漫畫等。我們常常說“左圖右史”,就是說教學中一定要把歷史和地圖有機結合起來。在講到林則徐虎門銷煙時,一定要結合教材中的插圖《虎門銷煙浮雕》和《虎門銷煙》油畫,并讓學生在圖中發(fā)掘歷史信息,教師對學生的發(fā)現(xiàn)要大加肯定、鼓勵。同時,必要時教師還要做一些適當?shù)难a充,以增強趣味性、生動性。實踐表明,學生對歷史圖的興趣比文字大得多,利用歷史圖教學,效果會好得多。
3.從基礎知識的實用方面入手。學生學習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為了考試,我們不能回避這個問題。過多過煩的知識點讓學生摸不著頭腦。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把握最重要、最基礎的知識。對于普通中學學生而言,不能苛求他們掌握所有的或者90%的內容,能掌握80%的內容就很不錯了,因此教師要特別強調最基礎、最重要的知識點。對一些歷史結論尤其要向學生反復強調,此外,可以將與本節(jié)課內容相關的歷屆高考中常出現(xiàn)的一些題目展示給學生,他們既感興趣又找到了學習的目標要求。如在講述“俄國農(nóng)奴制改革”內容時,我作了這樣的交代:(1)俄國歷史上有哪兩次改革?對俄國的歷史發(fā)生了什么影響?(2)俄國歷史上兩次改革是在什么歷史條件下出現(xiàn)的,有哪些內容?這些問題開宗明義使學生一開始就了解到應該掌握哪些知識,同哪些章節(jié)有聯(lián)系。學生認為所學的知識重要,注意力就集中,講述課文時,學生的興趣就提高了,記憶力水平也相繼提高。
以上是我在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方面的膚淺認識,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還有待改進。我深信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思考,而想象力的培養(yǎng)則是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核心,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
(作者單位:重慶市北碚田家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