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聽到一些老師抱怨:“現在的學生硬是不想讀書呀,教學真沒勁。”“現在的學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你講了幾遍了他還是一問三不知。”“沒辦法!這些學生根本不想學!”如此等等。面對這嚴峻的形勢我認為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必要的。
那如何才能真正地激發(fā)和培養(yǎng)起學生的興趣呢?實踐證明,下面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采用煽情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一些教師上課不注意方法,特別是不注意感情,上課精神萎靡不振,表情呆若木雞,語言枯燥乏味,嚴肅有余而親切不足……試想,這樣的課堂,學生哪里有學習興趣,哪里有激情!他們怎么會體會到學習是一種樂趣,是一種享受呢?教師的教學過程,不只是傳授知識的過程,還必須進行感情的交流。如果一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沒有真摯動人的思想感情,不能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和欲求的氣氛,不能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來體驗某種情感,而是照本宣科機械地傳授知識,那么學生絕不會產生愉悅的情感。所以教師必須用自己豐富的神情和生動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叭蕫郛a生仁愛”,這是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論斷,教師向學生傾注愛的情感主要靠教學過程來完成。
例如,我教學詩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時,首先用很沉痛、很嚴肅的口氣介紹艾青的身世和詩歌的寫作背景:因為“八字大,要克父母”,他從小被送到本村貧苦農婦大堰河的家中撫養(yǎng),五歲才被接回家中讀書,回家后仍然受到父母的歧視,得不到家庭的溫暖。與此相反,大堰河卻深愛著她的乳兒。1932年7月,艾青因參加進步活動被反動派抓進監(jiān)獄,判刑六年。1933年1月某一天早晨,詩人面對窗外飄飄大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到了已經長眠于九泉之下的保姆,不禁感慨萬千,一口氣寫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首自傳體抒情詩。我注意到:教室里異常安靜,學生們專心地聽著,有的陷入了沉思。接著,我便聲情并茂地朗讀這首詩。用深沉的語調朗讀:“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壓著的草蓋的墳墓,你的關閉了的故居檐頭的枯死的瓦菲……”;用親切懷念的語調朗讀:“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摩我……”;用欣羨的語氣讀:“大堰河曾做了一個不能對人說的夢:在夢里,她吃著她的乳兒的婚酒……而她的嬌美的媳婦親切地叫她‘婆婆”’;用致沉痛的語調朗讀:“大堰河,在他的夢沒有做醒的時候已死了。她死時,乳兒不在她的旁側,她死時……”;我悲痛地朗讀,“大堰河,含淚地去了!同著四十幾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詩還未朗讀完,許多學生的眼眶已經紅了,流淚了,有的學生還哭出聲來了。有學生說:“老師,你讀得太好了,太有感情了。”有的說:“我實在忍不住了,哭出來了?!蔽覀兡苷f學生沒有興趣讀書嗎?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去叩開學生的心扉,點燃他們的激情,如何做到一石激起千層浪。
又如,我教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也是通過激情朗讀,把學生帶到了詩歌所創(chuàng)設的意境中,讓學生領略到康橋那詩情畫意般的美景,還未講析,就把學生深深地吸引住了。老師要表達出這份情,還必須有自己的切身感受。一個沒有見過新娘、缺少新婚之別的感情的人,就很難體會“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這幾行詩所蘊涵的“意”和“情”。一個對家鄉(xiāng)、對故園沒有感情的人,也無法體會“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這些詩句所寄托的瀝膽柔腸,所表達的深情。
總之,文學是人學,人是有感情的,沒有熱情,沒有激情,沒有感情,怎能講出作品的情調,何談以情感人?詩文都是以情鑄成的,教師講課時要傾注其中,文字就不再是無生命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能給人以啟示、鼓舞及力量。教師充分調動自己情緒的感染力,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把課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見解、優(yōu)美的語言、生動的情節(jié)表現得淋漓盡致……帶著濃烈的感情去教,讓學生閱讀、思考,那么學生的心田必定得到滋潤,主動學語文的勁頭就會增加,學習自然就成為學生樂意接受的事情了。
二、點撥質疑,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積極主動性發(fā)揮的前提,它能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使學生處于一種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中。學生心情舒暢,就能迅速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樂于思維,敢于質疑。因此,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要與學生平等,變“一言堂”為師生互動。在課堂上,我們教師首先要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貧困生更應該傾注以愛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師的厚愛和關注,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師生關系。其次,要允許學生質疑“出錯”,這是學生敢于質疑的前提。
我們教師善問只是為學生樹立了“問”的榜樣,而“善待問”才為學生的質疑提供了可能。因此,我們要采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對學生的質疑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一個人如果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樂趣,就會勇氣倍增,激起無數次的追求。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畏懼錯誤、不敢質疑就是放棄進步,學生一旦具有這樣的意識,就會消除自卑心理,毫無顧忌地勇于質疑。
(作者單位:海南省東方市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