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初中物理實驗課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立足新課改的要求以及初中物理的教學實際,提出了創(chuàng)新實驗課教學以及在實驗課教學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幾條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物理;實驗課;自主學習
一、演示實驗要與興趣結合
物理演示實驗是物理教學中最常見的手段,在演示實驗中如果不遵循新課改的要求而僅僅去關注實驗能否驗證書本定律的合法性,這樣的演示效率是不夠的。在演示實驗中,教師還應該對實驗過程進一步設計,關注實驗過程本身的趣味性,充分利用演示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思維的積極性。
例如,在電路圖的教學過程中,電子自板可以展示具體的過程,而且把電路圖、實物圖、數據表格和結論匯集在一個屏幕上,讓師生根據需要對電路圖進行修改調整等,讓演示過程與板書內容在視覺上充分融合。這些多媒體設備的使用,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二、高度重視分組實驗活動
分組實驗是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是學生高度自主的學習過程,是學生真正進入角色,手、眼、腦并用地進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動。這個時候要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何,可以一目了然。
在分組活動中,教師首先要保證學生的參與度,在分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分工,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防止學生被一些能力較強的學生“排擠”在外。其次,要激發(fā)學生合作探究,通過學生實際的參與與探究活動,實現學生認識、理解、技能與態(tài)度上的實質性變化。
三、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滲透
在物理實驗課的分組探究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形成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睂W生一旦將科學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其學習將會事半功倍。
例如,在《簡單電路連接》的探究過程中:第一,讓學生按照兩盞燈都亮的要求將現有器材連接成一個電路,然后教師從眾多電路中選出幾個類似的,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通過比較歸納出其相同之處,總結之后得出電路的“串聯”這一連接方法。第二,要求學生改變電路,只讓一盞燈亮而另一盞燈不亮。學生分組進行自主分析、探究,尋找出電路連接方法。這樣,有的學生就會成功連接出“并聯”電路,而有的學生就會連接成短路電路導致其中一盞燈不亮。通過觀察,學生會發(fā)現電路與串聯電路有區(qū)別。通過討論與實踐操作,大家發(fā)現用這兩種電路都可只讓一盞燈亮,另一盞燈不亮,得出電路并聯和電路的短路連接方法。
四、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
新課改要求學生多動手,因為動手是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的途徑,也是學生學習能力的表現,而且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質量。在物理實驗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把物理實驗延伸到課外,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以及書本教材中的“小實驗”,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
例如,在學習液壓機之前,組織課外活動,借來油壓千斤頂操作給學生看,然后讓學生自己操作;在學習了光學之后,指導學生自制潛望鏡、望遠鏡等,使課內與課外能夠互相補充,讓知識與生活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再如在《電磁鐵》一節(jié)中,提供了電磁鐵的自制方法,方便學生去自己制作,課外做好后可以拿到課堂上展示。在制作過程中,他們能夠更加深刻地記住電磁鐵,這就為學生學習《電與磁》等內容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五、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與總結
新課改還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實驗是實踐活動,是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相互融合的過程。在實驗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實驗操作的基礎上,觀察實驗現象,分析產生實驗現象的原因,深入反思實驗條件和實驗現象的變化,總結實驗規(guī)律。
例如,在“凸透鏡成像”的實驗中,把蠟燭放在2倍焦距以外,觀察到“倒立縮小的實像”;把蠟燭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間,觀察到“倒立放大的實像”;把蠟燭放在焦點以內,觀察到“正立放大的虛像”。針對這些現象,引導學生反思并總結:物體由2倍焦距向焦點移動過程中,像逐漸變大;物距小,像距大,像變大;2倍焦距是成放大與縮小像的轉折點,1倍焦距是成實像與虛像、正立與倒立的分界點;等等。這些歸納過程為知識的遷移和靈活運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總之,創(chuàng)新物理實驗課、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途徑很多,教師只有在實踐中結合新課改的要求、學生實際、校本實際以及地區(qū)實際,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開展物理實驗活動,才能夠收到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天水張家川縣恭門鎮(zhèn)中學)